時隔十年,孫燕姿回來了。
“冷門歌手”在鳥巢開唱,場外人擠人,場內坐滿了半個內娛的明星,就連因labubu的火爆而頻頻登上頭條的“河南新首富”王寧也來了。
音樂一響,千禧年夏天的風拂面而來,記憶中的感動被喚醒,尚好的青春仍在。
一切似乎都沒有改變。臺上的人,還是和25年前那個以一己之力掀翻華語樂壇的小女孩一樣,無拘無束、蹦蹦跳跳,僅僅是唱著歌,就會有一股令人安心的力量。
一些改變已經悄然發(fā)生。熱淚盈眶的集體懷舊聲中,時不時有人感嘆,“就連孫燕姿也躲不過中年發(fā)福的定律。”
她不再年輕,也不再清瘦,但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仍然在坦率而堅定地做自己——
作為歌手、明星,她是卓越的,創(chuàng)造過無人能及的神話,別人擠破頭都想進的娛樂圈,她說退就退,還退了好幾次;而作為孫燕姿,她只是個愛唱歌的普通人,每天都在煩惱要吃什么,會和孩子吵架,和好后再一起去公園看樣子奇怪的豬籠草。
世界瞬息萬變,新的偶像不斷出現,而孫燕姿,依然是我們最想成為的那種普通人。
2000年6月9日,孫燕姿和她的首張專輯《孫燕姿》一起,橫空出世。
彼時的她22歲,剛剛大學畢業(yè),找的第一份工作,是華語樂壇天后。
在那個“神仙打架”的年代,孫燕姿像一團勢不可擋的火焰,突出重圍,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天黑黑》的旋律響徹大街小巷,《孫燕姿》一舉成為臺灣地區(qū)年度專輯銷量冠軍,而孫燕姿本人更是打敗了當時風頭正盛的周杰倫,成為金曲獎的“最佳新人”。
閃亮登場并重塑了華語樂壇版圖的《孫燕姿》,封面上寫著“沒有一個22歲女生,像她這樣唱歌”。在孫燕姿出現以前,人們從未見過如此樸實無華的明星:留著隨性的短發(fā),穿著純色背心和牛仔褲,總是在笑,嘴角快要咧到耳根。
孫燕姿首張專輯《孫燕姿》
雖然沒有典型的“明星相”,但孫燕姿的星光大道卻出奇地順。縱觀她的成名之路,說是“老天強行塞飯吃”也不為過——
1978年7月23日,孫燕姿出生在新加坡的一個教師家庭。因為是家中的第二個女兒,她被取名為“燕姿”,“姿”拆開來看,就是“次女”。
5歲那年,孫燕姿因為爸爸的一句“人的一輩子總要會一樣東西,這樣以后才有消遣的嗜好”而開始學習鋼琴,并一發(fā)不可收拾地愛上音樂。
從此,她化身為人型音響,每天在廁所里開演唱會,并一路唱到學校去,沒完沒了地唱,以至于同桌不堪其擾,再三要求她不要唱了。
18歲那年,孫燕姿考入南洋理工大學行銷學系。她的大學生活精彩紛呈——拍了人生中第一支廣告,組了樂隊,在李偉菘的音樂學校學習唱歌。
大學期間,她完成了第一首創(chuàng)作歌曲《Someone》,后來,那首歌由鄭秀文演唱了中文版。
1998年,臺灣華納唱片的老總來到音樂學校,探班正在新加坡錄音的鄭秀文,并且有意從各地發(fā)掘新人。此次一行,他們意外發(fā)現了孫燕姿這塊璞玉——她的嗓音獨特、音樂功底扎實,華納當即決定要簽下她。
面對大公司拋來的橄欖枝,孫家不為所動。孫父和燕姿本人,都堅持要先專心把大學念完,之后才能談工作的事。別人做夢都求不來的好機會,就這樣被擱置到一旁。
令人意外的是,華納居然真的等了孫燕姿兩年。
于是,兩年之后的千禧年,天時地利人和,一切水到渠成,孫燕姿順利畢業(yè)、簽約華納,帶著“火不了就回去上班”的念頭,登上飛往臺灣的航班。
從此,新加坡少了一位做行銷的應屆生,流行音樂界卻多了一位瘦小又強大的新歌手,她一炮而紅、勢如破竹,而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一鳴驚人的新星,往往很難再續(xù)最初的傳奇,但孫燕姿是個鐵打的例外。
首專發(fā)行的六個月后,孫燕姿乘勝追擊,發(fā)行了第二張專輯《我要的幸福》,并再度拿下臺灣年度專輯銷售的第一名。
2002年,開始有了“男有周杰倫,女有孫燕姿”的說法,兩人的專輯占據臺灣專輯銷售市場的半壁江山。同年10月,《亞洲周刊》用十頁的版面來剖析“孫燕姿現象”,并總結出“東南亞歌手+臺灣制造+行銷大陸=紅遍亞洲”的成名公式。
孫燕姿和周杰倫同臺
2000至2003年間,孫燕姿共發(fā)行了七張專輯——這是個非常驚人的數字,甚至高于許多歌手整個職業(yè)生涯的產出。
難能可貴的是,孫燕姿在高產的同時,始終保持著高質量。《超快感》《開始懂了》《綠光》《我不難過》等“神曲”相繼問世,她的每張專輯都拿到了非常漂亮的成績,像沒有瓶頸期似的,頻頻拿獎、破紀錄。
這么看來,孫燕姿似乎是個天生的贏家。從小不愛學習,但也考上了世界聞名的南洋理工大學;喜歡唱歌,唱著唱著就成了無出其右的華語樂壇天后。
然而,孫燕姿的成名之路,并非一路坦途。人生不是爽文,“看起來毫不費力”的背后,是無數次的用盡全力。
正式出道僅一個多月后,在一次簽唱會上,一名男子突然沖上臺,對空鳴槍,想要挾持孫燕姿以勒索錢財。當時只有22歲的孫燕姿,事發(fā)后說的第一句話是,“不要告訴我的爸爸”。
驚險的開局之外,等待孫燕姿的,是極大的工作強度。
主持人何炅曾在《背后的故事》里,展示過一張孫燕姿的行程單,上面密密麻麻地寫著:
早上7點起床,9點到11點半,簽名會,上午12點半到下午2點半,電臺錄音,2點半到3點,去公司參加節(jié)日慶祝活動,晚上6點半到9點半,電視臺錄音,10點到11點,演唱會走臺,晚上11點到12點半,報紙專訪……
最夸張的時候,孫燕姿凌晨兩點剛卸完妝,四點,又爬起來繼續(xù)化妝。
何炅坦言,自己一年出一張專輯都“累到吐血”,這么看來,孫燕姿的日子“簡直不是人過的”。
時間被細致安排,生活被工作入侵,這是孫燕姿出道以后的日常。隨著工作越變越多,坐飛機反而成了她難得的放松時刻。
成名的代價是巨大的,用孫燕姿自己的話來說,這是“意想不到的一座山”。
紅透了半邊天以后,孫燕姿吃份午餐便當、上街買個衛(wèi)生紙都會成為新聞頭條,這令她感到沮喪——
畢業(yè)于行銷專業(yè)的她,對于營銷一個產品的流程,再清楚不過。作為明星,她需要全方位地向公眾展示自己,在這個過程中,難免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商品”來看,她覺得有點惡心。
最累的時候,孫燕姿想要逃跑。乘車時,她有一股想要跳下車、往反方向狂奔的沖動,或者拿上護照,飛到香港去,只要能離開就行。但這只是想想而已,團隊的工作人員們并沒有做錯什么,她不希望別人為自己的任性買單。
高壓之下,她自認為做過最“過分”的事,是把自己關在房門內,不理會任何人。而這種對一切都不管不顧的“叛逆”,只持續(xù)了20分鐘。
2003年,孫燕姿馬不停蹄地發(fā)行了第七張專輯《The Moment》。
這時,她發(fā)現自己變得“空心”,講不出話來,常常提不起精神,“只想把頭發(fā)剪掉”。許多年后,她告訴魯豫,在表演專輯同名曲的MV時,她甚至覺得靈魂抽離了,飄在空中,看著自己做事。
“空心”這一點,其實早有端倪。
在《The Moment》MV的末尾,鏡頭切近到孫燕姿難掩疲憊的臉,她露出標志性的咧嘴笑,卡頓地說“孫燕姿是一個,一直在追求那個,自由”,而后眼含熱淚,承認自己“已經累了”。
《The Moment》mv
精疲力盡的孫燕姿,在2003年8月舉行了《The Moment》演唱會。
演唱會的最后一首歌,是那首紅遍大江南北的《天黑黑》。最初唱這首由閩南語童謠改編的歌曲時,孫燕姿并不理解其中的深意,而這一次,她一度唱到哽咽。
那份“成人世界背后的殘缺”,她親身體會到了。
在這場演唱會上,孫燕姿宣布自己即將告別歌壇一年的決定。在歌手生涯的巔峰時刻,她終于擺脫了加速度的慣性,聽從自己的內心,踩下剎車。
gap的一年里,孫燕姿在家待著,大口呼吸,做一些之前想做卻沒時間做的事,或者,什么也不做。
在她歲月靜好的同時,輿論場上卻眾說紛紜——如此“任性”的孫燕姿,會不會像一顆耀眼而短暫的流星,從此沉寂,無法東山再起?
2004年,孫燕姿帶著新專輯《Stefanie》,如約歸來。
出道作是“孫燕姿”,回歸作是她的英文名“Stefanie”,這像是表達了一種決心——孫燕姿,自始至終都在做自己。
隔年,孫燕姿憑這張專輯,成為最快在拿下“最佳新人”后再度斬獲金曲獎的女歌手。
2005年,孫燕姿發(fā)行第九張專輯《完美的一天》;2007年,她又推出了新專輯《逆光》。
孫燕姿的作品有個鐵律,那就是每張專輯必有“神曲”。果不其然,《第一天》成了無數人邁向新階段時的人生必備bgm;《逆光》更是闖進了每個80、90后的隨身聽,并且被一眾明星翻唱。
這把名為孫燕姿的火,在短暫的停滯后,愈燃愈旺。
然而,不久以后,孫燕姿又做出了一個令眾人吃驚的決定——
她又一次退圈了。
《逆光》mv
事情的起因,源于拍攝專輯《逆光》MV的埃及之行。在拍攝過程中,孫燕姿一行人遇到了一些不太友善的本地人,并且刷空了卡。這件事被無盡地夸大,最后演化成“天后在國外被持械綁架”的羅生門。
無數的謾罵,涌向了什么也沒做的孫燕姿,人們指責她和公司“為了炒作失去下限”。
這件事究竟是公司的宣傳策略,還是媒體的惡意渲染,孫燕姿已經無心計較。在她看來,“埃及事件”后經歷的一切,甚至比出道時的那聲槍響更加可怕。所以,她再次選擇激流勇退,遠離名利場的紛紛擾擾。
不過,即便是在gap的日子里,孫燕姿也絲毫沒閑著——
先是受邀演唱了四首北京奧運會的官方歌曲,作為海外華人的唯一代表,參與了奧運會閉幕式演出,后來又親自探訪了汶川地震災區(qū),去到河北的寄宿學校,還有印度、剛果、尼日爾的貧困地區(qū)。
去非洲前,她給朋友們留言,“萬一我沒有回來,每人可以拿走一條我的項鏈。”
在被問到“為什么明知有危險,卻還是要去呢”時,孫燕姿笑了笑,“因為我可以。”
四年過去,暫停中的種種的嘗試,逐漸滋養(yǎng)了孫燕姿的心,她又攢夠了力氣,是時候繼續(xù)出發(fā)了。
2011年,留起長發(fā)的孫燕姿,帶著她的第十一張專輯《是時候》,再次回歸樂壇。
至此,孫燕姿已經進進出出娛樂圈兩次。
這是一個百舸爭流的時代,停滯和落后是人人都避之不及的事,而孫燕姿一路卻走走停停,自成一派,不受規(guī)則的束縛。
有些人或許會問:孫燕姿,你怎么敢?
蔡依林曾說,孫燕姿“勇敢到可以去做任何只要是她想做的事情”。但孫燕姿本人卻不這么想。她覺得,自己敢于隨時喊停,恰恰是因為不勇敢——因為沒有辦法面對,所以才選擇離開。
顯然,逃離并不是最終的答案。畢竟,她已經逃離了兩次,最后又選擇歸來。
曾經有記者問孫燕姿,你憑什么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她答道,其實并不知道自己回來以后還會不會受歡迎,唯一確定的是,“我還是喜歡唱歌,我想要唱歌,當然要把握機會。”
在《當冬夜?jié)u暖》中,孫燕姿唱著“下一次,會更勇敢”。或許,真正的勇敢并不是永不退場,而是在每一次退場后,依然愿意再唱一首自己相信的歌,像孫燕姿那樣。
隨心所欲的自由來去,并非毫無代價。
隱退后,孫燕姿紅極一時的身影漸漸淡去,過去幾年間,關于她最火爆的兩次討論,分別是“冷門歌手”和“AI孫燕姿”——
2021年,一位00后網友發(fā)帖稱,“推薦一個冷門的新加坡華語歌手孫燕姿”,ta表示自己無意中聽到孫燕姿的歌,“感覺國內不是很多人聽過”,此語一出,迅速炸翻網絡。
然而,當事人孫燕姿卻非常淡定,不但主動玩起“冷門歌手”梗,還開了場主題名為“這個歌手不太冷”的線上音樂會,唱了一個小時,收獲六億個贊。
2023年,“AI孫燕姿”席卷B站,啥事也沒干的孫燕姿,以這種特殊的形式再次稱霸音樂圈。
“AI孫燕姿”在B站爆火
這一次,孫燕姿的回應是一篇討論AI的長文,還有“我還是盼望有一天再做出好音樂,和AI拼了”的調侃。
在“我的AI”一文中,孫燕姿坦言“該怎么跟一個每幾分鐘就能推出一張新專輯的‘人’比呢?”,從某種程度而言,人是無法戰(zhàn)勝人工智能的,而她給出的回答是,“做自己,已然足夠。”
相較于AI,人的珍貴之處,或許就在于人會遺忘、犯錯、沉默和崩潰,卻依然能帶著各自的隱痛,繼續(xù)向前走——
因為人人都有的疲憊與軟弱,孫燕姿曾經選擇消失。
因為人人都有的勇氣與堅韌,孫燕姿仍在繼續(xù)歌唱。
2025年,孫燕姿開啟“就在日落以后”巡回演唱會,所到之處,遍地都是人們的淚水——
在聽孫燕姿唱歌時,我們會聽見某個時刻的自己,關于青春,關于人生,關于幸福,也關于抉擇。
“就在日落以后”演唱會現場,觀眾舉牌點歌
5月,在深圳站的演唱會上,一個名叫“小路”的18歲男孩,點了《直來直往》這首歌。他說,自己曾經因為不被人喜歡而選擇改變,但在聽到這首歌后,還是決定要做自己。
孫燕姿看著他,認真地說,“小路,你千萬要記得做自己。”
這一刻,臺上鼓勵著歌迷的人,和22年前的她自己,形成了互文——
2003年,在初次退圈前發(fā)行的MV中,孫燕姿說,“我已經認識自己25年了,我就只是孫燕姿而已。”
如今,千帆過盡,孫燕姿仍是她自己,無所謂冷門熱門,無所謂身材胖瘦,無所謂年輕或是老去,因為“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而那些珍貴的秉性和重來的勇氣,一直在她心中,從未消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