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春曉》 林沛銳 500cmx175cm 2025年
文/許欽松
林沛銳先生是我相知多年的好友,也是我的學生。記得很多年前剛認識他那會,他已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在追隨我學畫山水畫之后就迸發強烈的創作激情,這份熱情驅使其多年來一直潛心認真研究筆法章法,用心感悟自然界中山水的神奇靈韻。而更讓我感動的是他的學習態度,這么多年來我的每次下鄉寫生,沛銳不管工作多忙都會抽身一同前往,每隔一段時間必然會抱出一大卷大大小小的山水新作請我指導,并對創作過程中碰見的困惑與思考向我請教。這份對山水畫的熱情、執著與專注,也讓沛銳的創作在短短數年間取得長足的進步,目前也逐步形成了他個人的風格面貌。
顯而易見,林沛銳的山水畫創作追求一種宏達、厚重的審美質感。多年來,沛銳通過從賴少其、陸儼少等近現代名家作品的研習中汲取書寫性用筆的靈感,使其形成了蒼茫厚重的繪畫風格。當然,構成其山水氣質的主要因素還在于他對自然的理解。對林沛銳而言,綿延千里的群山具有紀念碑式的氣場,為了展現這種雄壯山魂的精神力量,沛銳在為山川造像時不斷強調繪畫的嚴肅性以及對自然的敬畏感,但這種創作上的嚴謹并不意味著完全放棄創作者的個體創造,在其畫面上,某種不確定的混沌氣息,或以云霧的形式,或以山澗流水的形式不斷縈繞于濃墨構成的崇山之間,形成了強烈的黑白對比,這種處理方式,在我看來,恰是林沛銳在巍峨群山間騁目游心的印記。
在意境的營造上,沛銳亦是狠下功夫。首先,沛銳的山水大多直接取材于自然——幾乎所有的大型創作的靈感都來自于旅行、觀看途中的寫生所得,這點有賴于他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萬物之美的崇拜與敬畏。而在為這些巍峨雄壯的名山大川造境時,他多以粗樸的骨線、疏朗的氣韻筆墨賦予自然山川無盡的“崇高感”,并以積墨和細致的線條營造出厚重的質感,賦予畫面沉穩厚重的山水氣質。其次,他的作品中多以飽滿構圖的處理方式來鋪陳崇山峻嶺的雄偉壯闊,為了避免出現畫面大而空的感覺,沛銳特別注重對畫面整體和細節豐富性的把握與打磨,這種耗時的創作方式,雖偶爾會由于在細節處著墨過多而造成了局部畫面的凌亂瑣碎,但對于畫面的整體把控又使其作品能夠在外在保持攝人心魄的氣勢,同時又有內在耐人尋味的本質內涵。
中國山水畫是一門講究修養和閱歷的藝術,必須經過時間的磨煉與積淀才能煥發它的光彩。它不僅需要畫家長期深入自然的觀察體驗,對筆頭功夫進行持之以恒的錘煉,同時也要求畫家具備相當的文化修養,這其中包括對傳統文化和時代新興文化的學習和把握,唯有兼具以上兩者的訓練,才能使畫家能夠在傳統圖式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創新。在這些方面,我看到了林沛銳為了所付出的艱辛探索與努力,而這些艱難的歷練終究會給予其豐厚的回報。我祝福沛銳,希望他在未來的藝術道路上繼續勇往直前,不畏艱險,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本文作者:許欽松,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原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
《廣東bing工總廠》 林沛銳 200cmx220cm 2023年
林沛銳山水畫之墨色蒼潤華滋,流麗活潑,有靈性。無論渴墨、濃墨,還是淡墨無不如入化境:或肆意如閑云野鶴,或樸茂似映帶而生,或由心而發情趣橫溢,或濃淡干濕隨心所欲。用筆則在輕重、徐疾、頓挫之間切換自如,將山之蒼勁渾厚、變化萬千塑造得浪漫高華,水之溫潤含蓄、安寧清逸展現得氣象萬千,皴擦點染各種筆法的信手拈來,將整個畫面渲染出實靜似動,氣韻橫生的萬千氣象,讓讀者如臨其境,如沐清風。
——邵大箴(中國著名美術理論家)
藝術家簡介:
林沛銳
林沛銳,出生于廣東汕頭澄海,專業從事山水畫創作和學術研究。現為一級美術師、高級工程師、廣東省美術家協會第十一屆理事會理事、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中國畫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廣州大學藝術交流與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國畫作品賞析:
《連樟印象》 林沛銳 137cmx68cm 2019年
《三清鄉邨》 林沛銳 97cmx89cm 2024年
《三清攬勝》 林沛銳 90cmx97cm 2023年
《沁園春詩意圖》 林沛銳 180cmx235cm 2024年
《大美觀音山之梵音勝境》 林沛銳 155cm×240cm 2019年
《新時代之黔南印象》 林沛銳 175cm×240cm 2019年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