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真以為殺個一兩個人就能輕松升職,殺二十個就能滿級,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在秦朝,實施的軍功獎勵制度中,二十等爵的晉升可沒這么簡單。為讓大家更清楚這一點,我舉幾個例子:
首先,戰神白起堪稱七國最強的猛將。他在擔任秦國主將的三十多年里,屢次攻城拔寨,成功占領了七十余座城市,親自指揮的戰役中,殺敵超過百萬,為秦國打下了統一六國的基石。但是,盡管白起立下了赫赫戰功,他的最終爵位也僅為“大良造”(十六級),并沒有達到所謂的“滿級”境地。
再說說商鞅,這位精心設計“商鞅變法”的大政治家。變法的內容從根本上重塑了秦國的制度架構,使得秦國逐漸形成了更強大的政治體制和軍事力量。正如白起為秦國統一奠定了軍事基礎,商鞅則從制度上提供了支持。不過,商鞅的最終爵位同樣是“大良造”,也并沒有突破這一層次。
那么,若是你現在還以為通過殺敵或者戰爭就能輕松地從一個普通士兵升到左庶長、大良造的級別,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戰國時期的分封制已經根深蒂固,社會等級分明、且相對固定:無論是奴隸的后代還是農民的后代,都很難突破自己的階層。
商鞅變法實行的“軍功獎勵制”,就是為了打破這種封建等級,給普通人提供了上升的機會。這種制度表面上看像是描繪了一幅“大餅”,但實質上它大大激勵了秦軍的戰斗力,盡管也因此觸動了貴族階層的利益。商鞅自己最終也因得罪權貴,落得被車裂的下場。
簡單來說,軍功爵位分為四等二十級,分別為:
- 士爵(如公士、上造、簪裊、不更等)
- 大夫爵(如大夫、官大夫、公大夫、五大夫等)
- 卿爵(如左庶長、右庶長、大良造等)
- 侯爵(如內侯、徹侯等)
每個等級都有不同的土地、宅地、食邑、封戶和歲俸的規定,但這些我們就不詳細展開了。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些“不成文的潛規則”需要理解:
1. 關于軍功的獲取,《商君書·境內》明確記載:“能得爵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這里所說的“爵首”,并不是任何一個普通人的頭顱,而是已經擁有爵位的人的生命。普通士兵、奴隸是不能輕易獲得這種軍功的。
2. 有爵位的人可以通過“保命”獲得某些特權。秦國實行嚴格的刑法,一旦被判有罪,可能會受到極刑。 然而,若此時你正好有爵位在身,那么或許就能免于一死,只是你的爵位會被取消而已。這就類似于“功過相抵”的買賣。
3. 另外,軍功是可以繼承的,即便是戰死沙場,死者的家人也能繼承其軍功。三等以上的爵位后代也可以繼承,但通常會被降級。然而,如果軍功不達標,繼承的資格也會被取消。
這些規定極大地激發了秦人拼殺的動力,因此秦軍的戰斗力十分強大。在這個獎勵機制下,士兵在戰場上殺掉有爵位的敵人,就能夠逐步晉升。如果殺掉一個甲士,晉升一級;殺掉兩個甲士,晉升兩級;以此類推,殺四個甲士就能升到“不更”這個等級。
然而,當士兵的殺敵數達到五個時,晉升規則發生了變化。根據《二年律令·捕律》的規定,殺敵超過一定數量時,如果想要晉升至更高的爵位,不能單純靠殺敵,還必須符合其他條件,否則會用獎勵來替代授爵。
從“士爵”向“大夫爵”的晉升并非易事,士兵通常只能停留在“士爵”階段。到了“不更”這個級別,士兵在軍隊中至少要擔任屯長或者百將的職務,手下必須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士兵。許多人以為當了隊伍的長官后,晉升反而會更容易,但事實卻是相反的。
當時秦軍的作戰單位按照五人為一“伍”、十人為一“什”、五十人為一“屯”、一百人為一“卒”等等進行編制。換句話說,任何超過五人的隊伍,都已經算是一個團隊。而團隊作戰則有更多限制條件:若有士兵逃跑,其他人會被連坐;如果將官戰死,衛兵會受刑罰;將官如果沒有殺敵記錄,甚至可能被斬首。
在這個制度下,要想升上更高的爵位,不僅僅是要有戰績,更多的是需要符合“盈論”這一條件。盈論的意思是,必須通過殺敵超過一定的數量,才能獲得晉升的資格。如果損失過大,那么即使殺敵也不能滿足晉升要求。比如,如果百將的隊伍中,有三十多人死傷,殺敵至少要超過三十三人,才能達到“盈論”要求。
因此,即使在長平之戰中,白起大敗趙軍,殺敵四十多萬,秦軍自己死傷過半,也并未滿足晉升條件。商鞅變法的核心目的是鼓勵貴族通過自身努力建立軍功,而不是依靠家族背景或者血統坐享其成。
商鞅變法對貴族造成了影響,但并沒有完全顛覆他們的地位。事實上,變法為他們保留了一塊“自留地”——卿爵,這個等級是貴族的“專屬”。對于普通士兵來說,能夠混到“士爵”已經非常了不起,突破至“大夫爵”層次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大夫爵的頂級等級是“五大夫”,只有完成特定的軍事任務、屢次立下赫赫戰功的人,才有資格達到這一層次。譬如,能夠攻城拔寨、屠殺敵軍八千以上,或者野戰斬首二千,這樣的戰績才能讓你成為“五大夫”。
在這一等級,你將獲得三百家封地和三百家稅收。如果能增加封地到六百家,便能有權養“客卿”,即手下的將軍、護衛等可以升為三級。雖說如此,但即便達到五大夫等級,也并不意味著你能隨意突破到卿爵,成為左庶長。
事實上,歷史上能擔任左庶長的,不是所有人都能輕松做到。比如甘龍、商鞅、白起等,他們幾乎都需要經歷一系列的復雜晉升和無數戰斗,才能達到這一高位。
至于侯爵,秦國歷史上獲得此爵位的人屈指可數,其中包括了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賁等。這兩人幾乎摧毀了六國,才獲得了二十級的侯爵。
最后,再提一個有趣的彩蛋:陳勝、吳廣曾被稱為“屯長”,至少需要擁有士爵(如上造、簪裊等)才行。然而,他們依然被征發做勞工,無法按時到達戰場,最終遭到處死。這表明,即使普通士兵憑借自己的一番努力晉升了爵位,依然無法免于命運的捉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