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歷史學家蔡東藩“蓋章邯為秦之驍將,邯不敗,即秦不亡”所言。秦末天下大亂,自秦二世起用章邯率兵平叛以來,章邯屢敗叛軍,先逼死陳勝,后擊殺項梁,幾乎將楚地義軍毀于一旦,可惜最終在“巨鹿之戰”中功虧一簣。
“巨鹿之戰”后,章邯仍然擁兵二十萬,他為何要選擇投降項羽;劉邦還定三秦時,章邯被圍廢丘,為何卻至死未降劉邦?
章邯出關后屢敗叛軍,巨鹿雖敗章邯實力未損
秦末天下大亂,陳勝于楚地建立張楚政權,在完成初步擴張后,即令周文率軍十萬(《前漢記》稱一百二十萬)殺奔關中,試圖一舉攻滅秦朝。周文率軍突破函谷關后直抵戲水,秦二世在少府章邯建議下大赦天下,起用章邯率驪山刑徒二十萬(《前漢記》稱七十萬)迎擊叛軍。
章邯率軍出征后,先于戲水大敗周文,后一路追擊出關,迫使周文兵敗自盡,之后又擊殺張楚任命的滎陽將軍田臧,攻破滎陽城。此后,章邯繼續東進,破鄧說、敗伍徐、斬蔡賜、降宋留,張楚政權連戰連敗,陳勝亦被車夫莊賈所殺。
張楚政權崩潰后,項梁在范增建議下,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六月擁立楚懷王之子熊心為王,仍稱楚懷王,繼續領導楚地叛軍抗秦。與此同時,秦二世則調集兵力,派長史司馬欣、董翳增援章邯,命其乘勝徹底消滅各路反秦勢力。
章邯平叛路線
此后,章邯敗項梁、圍魏咎、破齊楚聯軍,先后殺死魏相周市和齊王田儋,迫使魏王魏咎自盡,之后兵圍田榮,項梁則親自率軍救援田榮,并先后在東阿和濮陽連敗章邯。秦二世也知章邯不能敗,遂盡起關中秦軍增援章邯,章邯則趁項梁輕敵,于定陶之戰擊殺項梁。
作為義軍領袖的項梁被殺之后,楚地義軍陷入動蕩,項羽、劉邦撤往彭城,章邯認為黃河以南叛軍已經不足為懼,遂率兵渡過黃河北上,攻打趙地叛軍。章邯于邯鄲大敗趙軍,趙王歇在丞相張耳護送下逃往巨鹿城,章邯于是令王離率領上郡邊軍圍攻巨鹿,自己則沿巨鹿南部棘塬一帶布防,準備圍點打援,巨鹿之戰爆發。
被困巨鹿小城的趙王歇向各路義軍求援,楚懷王遂以心腹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領范增、英布等救趙,又命劉邦率兵西進,收攏義軍殘部攻秦,并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
宋義、項羽行軍至安陽,因燕、齊等地援軍駐軍不前,宋義便也駐軍安陽靜觀其變,項羽本就對楚懷王熊心奪取兵權不滿,借機殺死珠江宋義奪取兵權,迫使楚懷王任命自己為上將軍。
此后,項羽率兵渡河,以“破釜沉舟”之計激發楚軍勇氣,對秦軍發動猛攻,九戰九勝,王離兵敗投降,巨鹿之圍遂解。章邯得知王離兵敗,連忙率兵西撤,項羽則率軍南渡漳水堵住章邯退路,燕、齊等地援軍亦紛紛跟進,形勢對章邯來說極為危急。
“巨鹿之戰”秦軍雖敗,但損失的主要都是王離的上郡邊軍,章邯本部兵馬損失并不算大,擁兵二十萬的他仍然有一戰之力。事實上也是如此,項羽此后雖然曾在漳水渡口三戶和紆水等地戰敗章邯,但雙方卻始終呈隔河對峙態勢,項羽短期內拿章邯毫無辦法。
內無糧草又外無救兵,突圍無望只能被迫投降
秦軍兵敗巨鹿后,秦二世派使者前去責備章邯,章邯驚懼之下派長史司馬欣回朝請罪,向秦二世匯報巨鹿戰況的同時,向朝廷請求援兵。然而,司馬欣返回咸陽后,卻因趙高的阻攔非但沒能見到秦二世,甚至自己還差點被趙高派人追殺而死。
王離兵敗之后,章邯雖然仍有一戰之力,但形勢卻岌岌可危。彼時,章邯西部是太行山,南部是項羽率領的楚軍,東部是自巨鹿方向壓過來的燕國、齊國援軍,北部則是趙將陳馀率領的趙國軍隊,章邯想要突圍難度極大。
與此同時,趙將司馬卬趁機自巨鹿南下,奪取了河內郡,切斷了趙地南渡黃河進入三川郡的通道。
當時,函谷關以東的秦朝軍隊共有兩支,除了被困于趙地的章邯軍團之外,還有屯駐于三川郡的楊熊、趙賁軍團。楊熊、趙賁統率的秦軍,除了駐守滎陽防線,阻止叛軍威脅函谷關外,還擔負著平定南陽郡張良叛軍,以及保護章邯軍團糧道的重任。
得知巨鹿戰敗后,楊熊繼續駐守滎陽一線,趙賁則率兵北上與王離派往東郡的秦軍會和,意圖突破重圍救援章邯,然而途中便與劉邦遭遇,戰敗后被曹參圍于開封。
楊熊出兵救援趙賁,結果再度被劉邦擊敗,楊熊隨之被秦二世派來的使者問罪斬殺,趙賁雖然趁機突圍,卻也只能率領殘部退守滎陽防線,再也無力出兵救援。
此后,劉邦命曹參駐守開封牽制趙賁,自己則率兵自潁川郡繞過嵩山、箕山,經軒轅關攻入洛陽盆地,意圖殲滅趙賁軍團,然后西攻函谷關。然而,由于司馬卬想要趁劉邦與秦軍激戰時渡過黃河,劉邦只能搶占平陰,封鎖黃河渡口,結果錯過了消滅趙賁的機會。
趙賁與劉邦在洛陽一場大戰,劉邦雖然多有小勝,卻始終無法擊潰趙賁,無奈之下只得自軒轅關退回潁川郡。而趙賁則因劉邦的牽制,也只能駐守于鞏縣、洛陽一帶憑險堅守,作為函谷關的東部屏障。劉邦在無力突破趙賁防線的情況下,則在張良建議下決定繞道南陽郡,聯合吳芮部下梅鋗等部,自武關攻入關中。
至此,章邯經由三川郡和關中的聯系完全被切斷,和糧草重地敖倉的聯系也完全被切斷,不僅突圍無望,就連糧草補給也成了問題。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章邯兵馬雖眾,但實際上已經陷入了絕境。
劉邦攻破武關進入關中后,得知消息的項羽心急如焚,接連派人寫信給章邯勸降。章邯本有猶豫,然而司馬欣卻表示,此戰若是失敗,必會被趙高趁機所殺,即便僥幸取勝,也會遭到趙高忌恨,因而司馬欣、董翳等將領也紛紛勸說章邯投降,章邯遂率兵歸降項羽。
有人問章邯為何不投降劉邦,正如前文所說,此時劉邦已經攻入關中,而章邯突圍路線被完全切斷,根本無法聯系到劉邦,又如何向其投降?
劉邦北上還定三秦,章邯已無談判籌碼
章邯投降之后,項羽遂統率諸侯聯軍向關中進發。大軍行至新安時,因秦朝降軍與諸侯聯軍時常發生摩擦,再加上降軍人數太多,項羽擔心進入關中后難以節制,遂命人將二十萬秦朝降軍全部坑殺于新安南。
項羽入關后,向楚王熊心請示論功行賞事宜,楚王本就對項羽殺將奪權不滿,要求依照“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封賞,即冊封劉邦為王。項羽聞之大怒,遂繞過熊心自行封賞,遙尊熊心為義帝,同時大封天下十八路諸侯,項羽自己則自立為西楚霸王。
“鴻門宴”上,項羽雖未按照范增建議斬殺劉邦,但對劉邦也并非沒有防范。按照項羽的構想,蜀地乃荒蠻之地,將劉邦封于此地,便相當于流放。
為了防備劉邦出蜀,項羽又以秦國舊將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共領三秦之地堵住劉邦北出之路,至于劉邦自旬關東出南陽郡,項羽也可隨時出兵阻截。如此一來,劉邦便再無出蜀可能了。
漢元年(前206年)四月,各路諸侯于關中會盟后,各自返回封地,項羽返回西楚,劉邦亦率兵南下漢中。然而僅僅數月之后,劉邦便采納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自陳倉古道重新殺回關中。
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雖為秦朝舊將,然而由于秦國降卒二十萬被坑殺于新安,秦國百姓對三人可謂恨之入骨,以至于三人雖然得以封王,卻遲遲無法穩定民心,再加上主力被劉邦用計調往東線,結果面對劉邦大軍節節敗退。
劉邦自陳倉道殺回關中后,于雍縣、斄縣等地連敗章邯守軍,又于好畤大敗章邯的弟弟章平。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三人得知消息,連忙調集軍隊西進,雙方于壤鄉東面和高櫟一帶激戰,劉邦擊敗三秦聯軍后進圍好畤,章平率軍突圍而走。
此后,劉邦繼續向東進軍,擊敗了趙賁和內侍保的軍隊后攻占咸陽,并將咸陽改名為新城。之后,曹參率兵再敗章平統率的三秦聯軍,并進一步率軍將章邯圍困于雍國都城廢丘。相較于巨鹿之戰,此時的章邯困守廢丘,即便想要投降,也根本毫無談判籌碼。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六月,漢軍用計水淹城池而廢丘城破,章邯遂拔劍自刎而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