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這座千年古城,正以黑馬之姿重新定義自己。曾幾何時,它是被夾在中間的老工業基地,蒙塵明珠少有人關注。
十年前的徐州人,總在解釋“屬于江蘇但不算蘇南”的尷尬。京滬線上的旅客,寧可繞路也不愿在徐州多停留半日。
本地人也常自嘲“除了挖煤還能干點啥”,滿是無奈。轉機從地鐵軌道延伸開始,2021年地鐵二號線串起老城新脈。
戶部山明清建筑群拆圍墻變文創街區,煤港路紅磚廠房成網紅直播基地。2023年春,“凌晨兩點的燒烤之城”視頻爆紅,云龍湖畔停車場周末再沒空過。
伏羊節借新媒體成全國吃貨狂歡,九里山古戰場實景演出場場爆滿。
社區巴士開通,王嬸去鼓樓廣場綜合體只需十分鐘,方便極了。兒子兒媳不再總想著外遷,家門口就能享優質生活,心里踏實。
城市規劃師老李感慨,徐州沒建摩天大樓,卻砸資金改造180個老舊小區。
廢棄鐵路變櫻花綠道,這種“笨辦法”,卻收獲市民好口碑。
回龍窩茶館老板說,地鐵站浮雕、陶罐造型垃圾桶,是把老祖宗寶貝穿在身上。
徐州逆襲奧秘,藏在連續三年七成財政投民生的文件里。
博物館開放到晚上九點,公園長椅為老人加裝扶手,高架橋隔音墻種上凌霄花。點滴細節堆出外地人的“莫名舒適感”,徐州悄然變潮。燒烤攤主老周的女兒直播羊肉切片,天南地北客人驚嘆徐州變化。
淮海國際陸港在建將通亞歐大陸橋,生物醫藥產業園吸引海歸博士。
本地人更期待家門口變化,22公里城市綠廊、12座口袋公園待開放。
省政府會議顯示,徐州創新平臺成果顯著,新興產業蓬勃發展。
徐工集團的無人駕駛工程機械開進沙特新城工地,硬核科技亮眼。礦大科技園培育的300家科創企業,讓95后程序員和傳統技工成了鄰居。
每月新增3.2萬市場主體,新能源產業集群年產值突破2000億,勢頭迅猛。徐州推進“四大轉型”,產業、城市、生態、社會,全面突破。
從老工業基地到新晉“網紅城市”,徐州的“出圈”并非偶然。它沒追高大上,而是踏實改老城、惠民生,這才是發展真章。房價漲幅跑贏工資增速,讓年輕人有壓力,這是甜蜜的煩惱。
市政府以保障性租賃住房、老小區加裝電梯,力求平衡速度與溫度。當金龍湖畔無人機表演點亮夜空,市民牽掛社區衛生中心開夜間門診。
城市蛻變如戶部山古建筑榫卯結構,傳統框架嵌現代產業精妙構件。鄭徐高鐵讓兩小時經濟圈覆蓋1.
2億人口,發展紅利觸手可及。
那些老街巷的楚風漢韻,正與科技新城創新脈搏共振新節拍。
你在家鄉感受到哪些肉眼可見的變化?來評論區聊聊吧。徐州的崛起,不是意外,是踏實轉型、用心發展的必然。
這樣的城市進化故事,正在更多地方上演,期待你的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