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工程
雖然正值7月盛夏,但在濱海高新區,華苑科技園供熱服務提升工程已“未雨綢繆”地進入到了收尾階段,工作人員正緊張有序地對換熱站機組進行安裝調試,全力推動項目在今年供暖季前實現全面投用。
縱覽“規劃圖”,總長度約2.5公里的新建供熱管線猶如“地下動脈”般貫通整個園區,改造范圍覆蓋了物華道、桂苑路、蘭苑路周邊的企業與居民,供熱面積約25萬平方米。值得關注的是,這次提升工程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管線更新,更是一次從“傳統供熱”向“精準服務+綠色經濟”轉型的有效實踐。
“雙熱源”:從“供得上”到“供得好”
近年來,隨著濱海高新區華苑科技園快速發展,入駐企業逐年增加。為了更好地保障園區企業和居民的生產生活需求,完善供熱配套刻不容緩。
2024年,濱海高新區資產管理辦公室在與天津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屬天津地熱開發有限公司的走訪調研中獲悉,華苑科技園不遠就有天津陳塘莊熱電廠和華能楊柳青電廠兩家單位的供熱管線。此時,一個想法在濱海高新區資產管理辦公室團隊的腦海中逐步成型:既然近在咫尺,為什么不“牽線搭橋”?沿著這個思路,濱海高新區資產管理辦公室與供熱企業緊密配合,最終凝練成了覆蓋整個園區“三縱一橫”的供熱管網布局。
據天津濱海高新區資產管理辦公室科員岳開紅介紹,“通過對物華道供熱管網的建設,我們為華苑科技園引入了高品質的熱源,實現了兩大電廠熱源的聯網,最終形成了雙熱源保障體系?!?/p>
雙熱源保障體系的搭建就像是給園區供熱裝上了“雙保險”,撐起了冬日里園區火熱發展的底氣。企業再也不用擔心供熱“卡脖子”問題,居民過冬也能更加舒適、暖心。
智能化:讓科技惠及民生
在此次華苑科技園供熱服務提升工程當中,新建的管網和設備里蘊含著不少“黑科技”。這些新技術的應用,也有效推動園區朝著智慧園區的方向更進一步。
岳開紅說,新的供熱管網在建設時就預埋了測漏光纖,一旦管網出現滲漏等情況,第一時間就會觸發自動報警,并精準定位滲漏點位,大幅縮短搶修時間。同時,本次更新改造及新建換熱站全部采用無人值守模式,實現了全網實時監測與動態調控,并且能夠按需分配熱量,實現精準供熱目標,進一步促進傳統供熱模式向數字化轉型。
供熱站提升改造前
對于濱海高新區來說,供熱模式向數字化轉型帶來的益處還有很多,除了能夠進一步降低政府供熱補貼資金,間接釋放財政資金用于其他民生領域之外;還能為園區預留出充足的熱負荷空間,支撐未來招商及城市更新等基礎配套建設。
談及未來,岳開紅信心滿滿地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推動供熱管網的建設工作,針對老舊管網加速進行更新改造,并積極探索‘供熱服務+能源管理’一體化的運營新模式。借助于‘硬基建’和‘軟服務’的結合,我們將打造全國領先的智慧園區,既滿足當前的民生需求,還能為未來綠色低碳發展預留空間?!?/p>
供熱站提升改造前
從地下管網到云端智慧系統,華苑科技園供熱服務提升工程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實而深遠。有理由相信,2025年,濱海高新區華苑科技園將迎來更加溫暖、智慧的冬天,而這份由民心工程帶來的改變,也將成為助力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支持。
文字、圖片來源:濱海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