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月,辛笛、陳敬容、杜運燮、杭約赫、鄭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九人的詩歌合集《九葉集》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后在詩歌史上聲名赫赫的“九葉詩派”由此得名。《九葉集》有一個副題“四十年代九人詩選”,顯然,這是一次遲到的集結,其所收錄的詩作為1940年代的作品,數十年之后才出版這樣一本詩集,無疑是有著歷史的原因以及無奈、不得已的。事實上,“九葉”是一次不無偶然的組合,這九位詩人從未聚到一起商量成立一個“詩派”,遑論“九葉詩派”,其人員的構成以及總人數等也曾經有過其他的動議,而最終,偶然形成必然,沒有多一個,也沒有少一個,是他們這九個人構成了“九葉”。“九葉詩人”面世之后廣受關注,影響日隆,成為詩歌史上重要的、繞不過去的存在。
《九葉傳》,霍俊明 著,花山文藝出版社2025年出版
2025年4月,霍俊明所著《九葉傳》由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是第一部關于“九葉詩人”的綜合性傳記,是對已然成為詩歌史經典的“九葉詩派”的一次整體性回視與觀照,既有“傳”有“記”,又有“評”有“論”,兼具學術性與普及性,可讀性強,語體風格獨特,是“九葉詩派”研究的重要收獲。
“九葉”之名顯然包含著自謙之意,其創意來自辛笛:“我們知道自己的位置,我們不是鮮花,就做一點綠葉吧,九個人就九葉吧”,由此而有了《九葉集》。無疑,九葉同人關于“鮮花”與“綠葉”的體認包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與復雜的心理況味。事實上,“九葉”的詩歌能夠成為“綠葉”已然是巨大的歷史進步,在此之前的數十年間他們的帶有現代主義趨向的詩歌寫作是被壓抑、被批判的,幾無生存的空間。這些作品雖然是他們20世紀40年代的作品,但在之后的50至70年代中國詩歌發生了重大轉型與斷裂,“九葉”詩人的現代主義寫法不再具有合法性,他們在創作上不得不被迫改弦更張或者銷聲匿跡,其現代主義的詩歌作品則被“打入冷宮”,沒有面世、傳播的機會。故而,當“新時期”的思想解放、改革開放開啟了時代發展新的可能性,當“朦朧詩”等的年輕詩人接續并重新開始現代主義的藝術探索,且受到接納與歡迎,《九葉集》的出現才具有了現實可能性。在當時的條件下,他們知道自己不可能成為“鮮花”和主流,而甘于做“綠葉”和配角。如今回過頭來看,他們自謙為“綠葉”,實際上未必不是那個時代詩歌真正的收獲,未必不是璀璨芬芳的“鮮花”。由中國新詩的百年發展歷程來看,其歷史很大程度上便是一部現代化的過程。在這當中現代主義詩歌占有尤其重要的位置,事實上,現代主義詩歌作為新質、作為增量進入中國新詩,改變了其基本特質,帶來了內容與形式、思想與藝術方面真正的進步。現代主義詩歌的發展狀況事實上成為了衡量一個時期詩歌發展的“晴雨表”,《九葉集》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出現,“九葉詩派”也很快得到詩歌史、文學史的命名與認可,相關的出版物、論文等大量出現,“現代主義”的荊棘終成冠冕,“九葉”收獲了屬于他們的“鮮花”。
除了都是刊物《詩創造》《中國新詩》的作者、具有一定現代主義趨向之外,“九葉”詩人的創作其實各有特征、互不相同,霍俊明在序言中稱之為“風雨中眾樹獨唱的聲音”。“眾樹獨唱”可謂既形象又深刻地傳達出九葉詩人的特質,其寫作道路多受到西方現代派的影響,但個人性情、氣質稟賦、寫作路徑以及出身、經歷等各有差異。后來雖然經常作為一個群體或流派出現,但他們每個人保持的是“獨唱”狀態,各具個人化的藝術品格。“九葉詩人”可以說是中國新詩史上并不多見的水平高、質量整齊、每個人都具有一定傳奇性的詩歌流派。霍俊明的《九葉傳》聚焦于每位詩人的獨特之處,體悟與傳達其個性與特質,重視狀其“形”更重視傳其“神”,呈現出歷史中生動而獨特的“這一個”。
《九葉傳》在寫法上獨樹一幟。一方面,全面地、綜合性地處理史料,呈現傳主的生平、家族、行跡、著述、工作、生活等的方方面面,知人論世,“知人論詩”,在大的時代、社會等關系網絡中觀照詩人及其作品,客觀、全面而謹嚴。另一方面,體現為寫作主體的深度介入,這里面有著著作者霍俊明對于“九葉”詩人詩作以及中國新詩的研究與評論,有著霍俊明個人與“九葉詩人”相關的閱讀史、研究史、交往史等,個人主體深度參與,全書有著多聲部和復調性,形成了學術的個人化、個性化表達。這兩個方面的結合,形成了該書客觀性與主體性、學術性與可讀性的結合,它有深度而不艱深晦澀,面向公眾,有通俗性而不浮淺,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史論、傳論范式。在語體風格方面,由于霍俊明的詩人、詩歌評論家身份,其敘述語言頗具詩性,既契合所論對象的氣質,也具有鮮明的個人化特質,形成一種有著獨特聲線與調性的“霍俊明式文體”,這同樣是非常重要、引人矚目的。
圖源:視覺中國
在《九葉傳》的序言中,霍俊明寫道:“他們如一顆顆璀璨的流星穿越歷史的天際,但是他們的詩文以及人格仍在人類的記憶深處熠熠閃光。翻開他們漸漸泛黃的詩歌卷宗和人生檔案,時間和死亡對于生命個體的考驗和淬煉更是讓人感受到那一棵棵智慧之樹永遠都不會凋零。”這其中理性與感性、歷史性與詩性、思想性與修辭性相結合的特征可見一斑。他繼而寫道:“詩歌之樹永遠鼓蕩,永遠年輕,永遠歌唱。讓我們一起在時代過于倉促的腳步中傾聽那些未曾遠逝的聲音,那是時代風雨中眾樹獨唱的聲音,那是靈魂欣喜或戰栗的聲音,也是歷史、現實以及人性交織的回聲。”確乎如此!站在今天的角度反觀,“九葉”并不只是九枚無足輕重的葉片,他們各有獨立性與個性特質,每個人都是詩歌史上不容忽略的一棵樹,“九葉”更像是九棵樹,“眾樹獨唱”,和而不同,整體上他們又構成了一片叢林、森林,影響廣遠,澤被后世。而《九葉傳》,它貼近詩人,貼近詩歌,貼近歷史,體察、傳達著那些“時代風雨中眾樹獨唱的聲音”,這聲音屬于那個時代,而又不僅僅屬于那個時代。
(本文載于《文匯報》6月29日第四版“讀書”,原題為:體察與傳達“時代風雨中眾樹獨唱的聲音”——關于霍俊明著《九葉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