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八點,CBD寫字樓里燈還亮著。
電梯門剛關上,加班的小琳手機就彈出一條微信,母親問她:“還打算不打算結婚?”
母親還順帶提醒她,表妹的二胎下半年就上小學了,小琳看了一眼手機,隨后又低頭敲起了表格。
外面車水馬龍,里面一片寂靜,這樣的北京,她已經習慣,習慣了不回消息,也習慣了不解釋。
小琳今年32歲,985碩士,稅前年薪三十萬,有車無房,單身且不打算生孩子。
她不是不想好好經營人生,她只是看明白了這盤人生的賬,太貴了,買不起。
和她一樣選擇不要孩子的女人,中國有近七千萬,這個群體,正在悄悄改變我們對“好女人”的定義。
01
曾幾何時,結婚生子是人生的必經路口,現在,這條路上越來越空。
“一個娃,從出生燒到大學畢業,要將近百萬。對不起,我還沒把自己養好。”
這是杭州阿珍發在社交平臺上的一條熱評,點贊破萬。
她說這句話時,手里正拿著筆在記賬,房貸、物業、奶粉、早教、補課,還有那個必須得買的學區房。
她月薪三萬,卻發現連一個孩子都供不起,別說生,連備孕都覺得窒息。
這不是某個城市某個女性的孤例,而是普遍的集體焦慮,一線城市的生活成本早已勸退年輕人進入育兒模式。
2023年的一份生育成本報告顯示,從孕檢到大學畢業,育兒的平均支出高達六十多萬,北上廣深逼近百萬。
年輕人越來越像清醒消費者,他們不會被養兒防老這種觀念驅使,而是理性分析投入產出比。
對他們而言,孩子不是福氣,而是一個可能會導致經濟斷裂的風險資產。
生得起,是運氣;養得好,是實力。大多數人,兩者都沒有。
02
但比起錢,更難的是時間和尊嚴。
“我不是不想要小孩,是我連自己都照顧不好。”
上海的小周說這句話的時候,剛剛結束一個為期兩小時的視頻會議。
三天前,她流產,坐在病床上連止血都沒結束,領導就讓她連線做匯報。
職場對女性的無聲偏見,比明碼標價的奶粉還要殘酷。
一旦你懷孕了,項目就不敢交給你,一旦你請了產假,升職名額基本就與你無關了。
有研究表明,女性因為生育平均損失20%的收入,而每生一個孩子,有償勞動時間就少了兩千小時。
可怕的是,這些并不是法律禁止的歧視,而是制度縫隙里的“默契”。
現實里的媽媽,不是電視劇里笑容燦爛的劉濤,而是凌晨四點還在熱奶、第二天早八擠地鐵的你我。
更別提那些工資3000、每天上12小時夜班的女工,甚至連生或不生的權利都沒有。
不是不想,是根本承受不起。
03
“不要孩子,不是不想愛,是不想委屈地愛。”這是35歲的蘇晴說的。
她是成都一家心理咨詢師,來找她的客戶有年薪百萬的金融精英,也有進城務工的單親媽媽。
她說,她從這些女性的眼神里,看見了一種共通的疲憊。
有的人是怕拖累,有的人是怕回到母親那樣的人生,還有人,單純就是討厭小孩。
這句老實話放在十年前,會被罵反人類,但今天,越來越多年輕女性敢于說出:“我不喜歡孩子”,也敢承認:“我不想成為母親”。
這不是冷漠,而是誠實。
拒絕生育,并不是拒絕愛人,而是拒絕被動成為照料者。
我們終于開始意識到:人生不該只有做母親這一種成就,也不該把子宮當作衡量女性價值的唯一標準。
有人選擇成為母親,也有人選擇做一棵樹、一個遠行者、一條永不靠岸的船。只要是真實的選擇,就值得尊重。
04
但要真正實現這種選擇權,光靠覺醒是不夠的。
2025年,國家出臺新規,要求企業為育兒提供更具彈性的支持。
部分城市設立公共托育中心,將托管費從每月8000元降到2000元,職場媽媽終于敢生第二胎。
還有地方試點“爸爸育兒假”,讓男人也進母嬰室沖奶粉,這些都很好,但還遠遠不夠。
在某互聯網公司試點帶娃上班日,會議室成了哄娃戰場,在某公園相親角,一位40歲的女性因為“不打算生育”被貼上標簽掛出來“單獨分區”展示。
這不是包容,這是溫柔的羞辱。
真正的破局之道,不在獎勵生娃,而在去污名化,想生的,得有資源支持;不生的,也能被當作正常人看待。
杭州一個社區試點鄰里共生計劃,丁克青年和獨居老人結對子,互相幫忙。
年輕人幫老人看病買菜,老人教年輕人做飯修家電。這種沒有血緣、卻彼此依賴的關系,或許就是未來的家庭新形態。
當我們不再把生娃作為人生的標配,而是眾多選項中的一個,才是真正的進步。
05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7000萬女性正在悄然重塑社會對“成功女性”的定義。
她們沒有孩子,也沒打算結婚,但她們活得有意義、有能力、有底氣。她們不是問題,不是異類,她們是新的時代范式。
生育率下降不該只被當成國家危機,而更應當被視作一種社會鏡像。
它照出的是房價對生活的掠奪,是職場對女性的虧欠,是親密關系中性別不平等的老病根。
而真正解決問題,不是催婚、催生、發補貼,而是構建一個允許多樣選擇的社會結構。
有人愿意生,我們就幫他們減輕負擔,有人不想生,也應該被體面地看待,還有人生不了的,更應當被溫柔地接住。
就像費孝通說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那個各美其美的社會,正在慢慢長出來。
我們也終于明白,愛孩子不是義務,愿意愛,才有資格去愛,而生育,從來不該是道必須答的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