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無論最終走向如何,大窯的抉擇都揭示了一個真相:在巨頭林立的市場中,區域品牌的全國化夢想,終究需要跨越資本的門檻。
當“華爾街禿鷲”KKR的觸角伸向內蒙古草原,一瓶玻璃瓶汽水突然成了資本市場的香餑餑。2025年6月,一則關于美國私募巨頭KKR擬收購大窯飲品85%股權的傳聞,將這家年銷超30億元的飲料黑馬推至聚光燈下。從年初否認赴港IPO,到如今被傳“出讓85%股權”,折射出區域大窯飲品全國化擴張的資金渴求。
盡管大窯方面以“不予置評”回應市場猜測,但這場突如其來的資本緋聞,恰似其玻璃瓶身泛起的氣泡,折射出區域汽水品牌全國化擴張的深層困境。
餐飲渠道催生的“國民汽水”
1990年,王慶東蹬著三輪車在呼和浩特走街串巷賣汽水的場景,或許很難讓人聯想到如今覆蓋全國百萬終端的飲料帝國。這個從底層市場摸爬滾打起來的創業者,用35年時間完成了一場教科書級的渠道突圍戰。
在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壟斷商超渠道的年代,王慶東選擇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差異化路徑——餐飲渠道。他敏銳捕捉到餐飲場景的特殊需求:消費者需要一款既能解膩又不過量、利潤空間充足的飲品。于是,520ml玻璃瓶裝、定價5-7元的大窯汽水應運而生,其留給餐飲店的高達40%-60%的利潤空間,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這種“讓利換渠道”的策略成效顯著。數據顯示,大窯飲品在餐飲渠道的銷售額占比高達85%,78.4%的消費者通過餐飲店完成首次購買。
截至2025年3月,大窯已擁有超千家經銷商、百萬家零售終端,覆蓋全國31個省份。其餐飲渠道銷售額占比高達85%,78.4%的消費者通過餐飲場景購買產品。這種深度綁定餐飲場景的策略,為大窯筑起了一道差異化護城河。
差異化定位讓大窯在北方餐飲市場站穩腳跟。2021年,大窯與營銷公司華與華合作,推出“大汽水,喝大窯”的slogan,借國潮消費東風重塑品牌認知。2022年簽約吳京為代言人,并通過分眾傳媒等渠道大規模投放廣告。數據顯示,2022年大窯銷售額突破32億元,相當于冰峰的10倍、北冰洋的3倍,成為國產汽水中的現象級案例。
渠道深耕帶來的是驚人的增長曲線。2022年,大窯銷售額突破32億元,這一數字是冰峰的10倍、北冰洋的3倍。在餐飲渠道的護城河下,大窯成功避開巨頭正面交鋒,走出一條獨特的區域品牌突圍路徑。
全國化迷局:重資產擴張與渠道悖論
但王慶東的野心不止于此。2014年,這位“北方飲料大王”立下“做全國性品牌”的軍令狀,一場耗資數十億的產能擴張由此展開。
當王慶東在2014年喊出“全國性品牌”口號時,挑戰已悄然降臨。玻璃瓶運輸半徑500公里的物理限制,迫使大窯走上重資產擴張之路。從內蒙古到陜西,七大生產基地累計投資超30億元,僅2023年陜西工廠就投入12.6億元。這種“產地銷”模式雖保障了品質,卻讓企業背負沉重資產包袱。
更嚴峻的是渠道轉型陣痛。當大窯試圖從餐飲渠道向商超KA滲透,發現傳統渠道的游戲規則截然不同:可口可樂憑借規模效應將終端售價壓至3元,康師傅冰紅茶通過買贈活動擠壓生存空間。大窯推出的PET瓶裝產品,在貨架競爭中既失去價格優勢,又難以復制餐飲渠道的高利潤模式。
南下擴張同樣荊棘密布。2023年大窯宣布進軍華南市場,但南方無生產基地的現實,導致物流成本激增,經銷商利潤被壓縮。從餐飲渠道突圍到全國化擴張,從年銷30億的黑馬到被傳“賣身”,大窯的命運轉折折射出中國區域飲料品牌突圍的深層困境。
在區域品牌全國化浪潮中,冰峰飲料上市折戟、北冰洋借殼未果的前車之鑒,折射出本土企業面臨的資本困境。大窯當前估值約4億美元,KKR若以85%股權注入3.4億美元,不僅可覆蓋其未來三年擴張所需資金,更能引入現代企業治理體系。對63歲的王慶東而言,這或許是實現“全國性品牌”夢想的最優解。
但潛在風險同樣存在:KKR素有“華爾街禿鷲”之稱,其投資企業通常在3-5年內通過并購重組或IPO退出。大窯若被過度資本化,可能重蹈達能收購樂百氏、可口可樂收購匯源的覆轍——在資本裹挾下喪失品牌靈魂。
資本能否成為“解藥”?
此時KKR的入局傳聞,為這場突圍戰增添新的變量。作為全球私募巨頭,KKR以“籌集長期資本、投資實體經濟、提升企業價值”為核心策略,其在中國市場的投資案例包括青島海爾、字節跳動等。從股權結構看,王慶東通過上海蒙清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持有大窯68.87%股權,處于絕對控股地位。但全國化擴張所需的持續“彈藥”,正倒逼企業尋求資本助力。2025年初,大窯曾否認赴港IPO傳聞,但此次收購消息的傳出,折射出區域品牌在擴張與資本之間的微妙平衡。
2021年簽約吳京代言,2022年啟動“大汽水”品牌升級,2025年提出“全品類+全渠道”戰略。但這些舉措需要持續資金投入,在行業競爭加劇背景下,資本成為關鍵變量。
短期內,資金注入可緩解產能瓶頸,加速華南、華東市場布局;中長期看,供應鏈優化與數字化改造可能提升運營效率。但潛在風險亦不容忽視:外資控股可能引發品牌文化沖突,短期業績壓力或迫使企業犧牲長期戰略。
若KKR收購85%股權,王慶東將失去絕對控制權,這與其“打造百年品牌”的初心可能產生沖突。更關鍵的是,私募機構的退出周期通常為3-5年,這要求大窯必須在短期內實現估值躍升,或再度沖擊資本市場。
對比來看,東鵬飲料通過全國化渠道布局和功能飲料品類突破,市值已超600億元;而承德露露仍困守植物蛋白飲料賽道,市值不足百億。這表明,區域品牌要實現價值躍遷,需完成從“渠道驅動”到“品牌驅動”的轉型。
在消費投資趨于理性的當下,KKR對大窯的青睞,本質是看中其餐飲渠道壁壘和下沉市場潛力。但資本從來不是萬能解藥,如何平衡短期業績與長期品牌建設,如何將區域優勢轉化為全國競爭力,才是大窯破局的關鍵。
當一瓶汽水承載起資本與實業的雙重期待,這場收購迷局的結果,或將為中國區域飲料品牌的突圍之路提供新的注腳。對于大窯而言,無論最終選擇“賣身”還是“突圍”,都需要回答一個終極問題:在資本的洪流中,如何守護那份讓消費者愿意為“大汽水”買單的初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