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202 年冬天,劉邦在洛陽南宮設宴,犒賞隨他打天下的大臣們。彼時距他斬白蛇起兵才七年:三年滅秦,四年平楚,從一介亭長到平民天子,劉邦只用了區區數載。席間,觥籌交錯間,他突然放下酒杯,神情認真地問了大家一個問題:“我憑什么能得天下?”
為何這位曾經的潑皮無賴,能最終問鼎皇位,而那些文武雙全的貴族豪杰,卻一個個折戟沉沙?
劉邦的問題剛一出口,殿上先是一片安靜。隨后,有武將搶先拍馬:“陛下神威無敵!”又有文臣忙附和:“天命所歸!”可劉邦當即皺起眉頭,擺擺手:“這都是虛話,說點實在的。”
眾人面面相覷,氣氛一時有些凝重。最后,高起、王陵兩位老臣出列,拱手回道:“陛下性情寬厚,用人不疑,得地與人同利,是以天下歸心;而項羽妒賢忌能,功臣多被疏遠,是以失天下。”話音落地,殿上眾人點頭稱是。
這番話似乎說清了原因:劉邦舍得分錢、分地、分爵位,所以眾人愿意追隨他。而項羽雖為楚國貴族,禮賢下士,卻吝于功賞,終致眾叛親離。
但小僮卻在想,事情真有這么簡單嗎?僅憑一個“舍得給”,就能讓一群身經百戰、城府極深的人心甘情愿地托付生死嗎?
小僮翻開《史記》,細讀劉邦的出身與經歷。他并非貴族,只是沛縣泗水亭的亭長。所謂亭長,不過是基層的小吏,維持治安、押送囚犯,連俸祿都不高。他四十七歲起兵時,早已是市井中人:好飲酒,喜結交,平日里也不拘小節。
項羽不同,自幼家學淵源,是貴族之后。容貌俊朗,膂力過人,年紀輕輕便被推舉為楚國起兵抗秦的領袖。從起點看,兩人根本不在一個層面。
可就是這個市井出身的劉邦,偏偏看人、識人、用人,都有一套不拘一格的法子。他敢用張良、蕭何、韓信、陳平、英布、彭越這些出身各異、甚至有污點的人。比起項羽對功臣的防備,劉邦更像一個“好賭之人”,愿意把籌碼壓在別人身上。
小僮最記得幾件史書里的細節。
一次,陳平被人誣告貪污。劉邦親自問話,陳平理直氣壯地說:“我空著手來投奔陛下,不收點錢,拿什么籠絡人心?要是我的計謀還能用,就用;要是不中用,錢都還你就是。”劉邦想了想,反倒覺得他說得對,當即重用陳平。
又有一次,陳平建議用反間計離間項羽與范增,劉邦沒細問,直接撥給他四萬金巨款。辦完事回來,陳平說花費沒用完,劉邦揮手說:“剩下的就留給你吧。”這種信任,讓陳平徹底死心塌地。
還有英布,曾被項羽追殺后投奔劉邦。初見時劉邦正坐著洗腳,還跟侍女說笑,英布氣得要走,甚至想尋短見。可等回住處,卻發現劉邦為他安排了和自己同等級的宅邸、美人、車馬,待遇不輸自己。這一番體面,英布感動得回頭再也不離開。
韓信最典型。他原是項羽軍中小卒,毫無地位,后來投奔劉邦卻只管糧倉。韓信忍不住多次請求任用,大將蕭何發現他是奇才,連夜追勸劉邦任大將。劉邦起初嫌他來路不明,可還是放手一試。結果韓信打遍天下無敵手,為劉邦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功勞。
小僮慢慢看下來,發現劉邦最特別的,不只是舍得分賞,更是敢用“不完美的人”。
張良是六國貴族后裔,陳平有“盜嫂受金”的污名,英布是刑徒出身,彭越也有舊案在身。項羽用人時,愛用宗族、舊楚貴族,而劉邦用人,不看出身,只看是否能辦事。
甚至是雍齒,這個人三番五次背叛劉邦,最嚴重一次還將劉邦老家豐邑投降給項羽,害劉邦痛心不已。可稱帝后,劉邦仍聽從張良建議,先封雍齒為什邡侯,安撫人心。雍齒此后老老實實,不再反叛。
劉邦四十多歲才創業,他深知底層人的所求:富貴、田地、爵位。這些對他來說都是維系人心的工具,不是目的本身。他敢于把土地封給降將,把爵位分給叛將,只要能換來安穩。
項羽不同,出身貴族,自幼接受家族榮譽與身份的熏陶。他常以禮待人,但視權力為貴族身份的延伸。一次項羽拿著官印愛不釋手,舍不得給功臣,最終功臣寒心。他覺得功勞是削弱自己地位的威脅,而劉邦覺得功勞是讓自己更強大的籌碼。
正是這點差別,讓劉邦能聚起一支南北豪杰混雜的隊伍,而項羽的陣營則越來越孤立。
小僮想起劉邦被項羽圍困于滎陽時,韓信派人請封“假齊王”。劉邦氣得大罵:“我正被困,他還要自立!”張良、陳平見勢趕緊踩他腳,提醒此時不能失去韓信。
劉邦立刻轉怒為喜,說:“大丈夫要當,就當真王!”立刻封韓信為齊王,還派張良親自主持封王儀式。韓信心里一軟,全力出兵,終于成就了垓下之戰的勝利。
很多人只看到劉邦翻臉快,卻忽略了:能在氣頭上剎住車,需要極大的心胸和清醒。
劉邦平定英布叛亂時,被流矢所傷。呂后請名醫診治,醫生說能治好,劉邦卻笑罵道:“我提三尺劍,奪取天下,這是天命。命在天,豈是醫能左右?”隨即打發了醫生,還賞了金五十斤。
和那些為求長生不老而搜刮天下的帝王相比,劉邦臨終也保持了“無可無不可”的灑脫。
小僮讀到這里才明白,高起、王陵說劉邦能“與天下同利”,只說對了一半。更深的原因是:他能容人,也敢用人。不論對手下的猜忌、出身的污點,還是曾經的背叛,他都能暫且放下,只要對當下有利。
群雄逐鹿的亂世,沒有完人,也等不起完人。項羽太理想化,想要純凈而完美的隊伍;劉邦更現實,他知道只要能打勝仗,什么人都能用。
這背后,是權力觀、人生觀的巨大差別:項羽把權力視為榮耀,劉邦視為工具;項羽顧及尊嚴,劉邦看重成效。
劉邦能贏,不只是因為“舍得給”。更在于他能放下成見,用好所有可用之人;能容下過去的恩怨,看準當前的形勢;能在氣頭上收手,在危局中翻盤。
在那個亂世里,這種不拘一格、不受束縛的胸襟,才是他最致命的武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