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很多時候,人會對一些東西本能地產生恐懼,這是人性使然,胖胖完全理解。
像小時候流行的那些鬼故事,在胖胖看來大多都帶著強烈的賞善罰惡精神,講“因果報應”,講善惡到頭終有報。
哪怕披著恐怖的殼子,其實骨子里還是逃離不開道德教化的使命:做壞事會有報應,鬼會回來找你。
當然了,胖胖可能年齡還沒到,暫時還不信這類鬼怪敘事,對這些內容也就沒太多包袱了。
或者說,未見事實、不予評價。
但話說回來,胖胖小時候也確實膽大,晚上十一二點,常跟村里的小伙伴跑去村尾的太平間,看看能不能“碰上個鬼影”。
與其說是看鬼,其實也是看自己能不能證實鬼在這個世上是否存在。
當然,雖然不信,但胖胖小時候也跟很多同齡人一樣,會看一些恐怖片,印象深刻的,是李碧華小說改編的電影《胭脂扣》,我覺得這類題材的好處在于,它可以產生對某些社會現象、某些感情的反應:
鬼以前也是人,鬼與人對比更能夠帶出其中一方的人性。
塵世間,很多事都很嚇人,有些恐怖的人,甚至比鬼更可怕。
人吃人都不怕了,還怕鬼?
不過,有些人怕的,其實不是鬼,而是“和死亡有關”的一切。
這兩天,縱覽新聞有這么一則報道:
6月25號晚上,大約晚上十一點多,一名外賣小哥在網上曬出了一張訂單截圖,顯示訂單地址是#“泰山殯儀館東南門”,備注寫著“進去門往里走”,商品是一杯檸檬水。
小哥在視頻里吐槽說,大半夜收到這樣的訂單,自己實在不敢接,希望殯儀館方面能“管管員工”。
沒過多久,又有網友曬出另一張截圖,說在前一單無人接單、系統退款之后,同一地址又下了一單漢堡套餐,甚至還備注“提前點送達投訴”。
記者后來采訪了相關門店。飲品店和漢堡店的工作人員都證實,當晚確實有收到這樣的訂單,但因為遲遲沒有騎手接單,最后都只能退款處理。
而外賣平臺客服則表示,系統只能把訂單推送給附近騎手,是否接單由騎手自行決定,平臺無法強制。
如果長時間無人接單,顧客可以通過加價吸引騎手。
至于是否真是有人值班點餐,還是有用戶在惡作劇,目前尚不明確。
泰山區殯儀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回應說,他們領導已注意到相關視頻,是否是本館員工所為,還在核實;警方也已經介入調查。
看到這里,其實這件事不是因為有人點了外賣,也不是因為配送員拒接單,而是因為透露出一種隱秘而強烈的“死亡潔癖”。
什么叫“死亡潔癖”?
就是很多人可能不怕死,卻怕和“死”有關的一切東西。
怕太平間、怕骨灰盒、怕棺材、怕殯儀館、怕墳地,但胖胖認為,這些東西并不會主動傷人,但它們被打上了“死亡”的標簽,好像只要靠近就不吉利,甚至帶晦氣。
這種心理當然有歷史文化的積淀,我們不否認。
但它在很多人身上已經演變成了一種非理性的“社會共識”。
像這次事件中,胖胖覺得有可能背后的根本性問題,其實是對死亡場所的系統性排斥。
換句話說,有可能點外賣的“殯儀館人”并不是出于惡意,也許真的只是想吃口夜宵,但被這個外賣小哥推上了熱搜。
說實話,無論動力如何,任何人都享有點外賣的權利,所以從就事論事的角度來講,這其實是對“死亡場所”本身的排斥。
但人不可能不死,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
一個社會若連“死亡”都無法直視,如果怕到連跟“死”有關的人事物都不肯面對,那問題就大了。
“這些場所也有人類需求”這個常識是存在的,是成立的。
既然成立,那便合理。
值班人員也是人,也會餓,也會渴。
誰規定他們凌晨不能喝檸檬水,非得半夜餓著肚子?
這說明什么?我們有些語境中,在面對“與死亡有關”的群體時,潛意識里依舊帶著一種邊緣化與污名化。
當然,胖胖也必須承認一個現實的可能性:
這個訂單確實也有可能存在是惡作劇。
有人出于無聊,點上一杯檸檬水或漢堡,配上“特殊”地址和意味深長的備注,在深夜制造一場“詭異訂單”,目的無非是為了看熱鬧、博眼球。
如果是存在這類行為,其實也存在擾亂了正常的服務流程,也有可能為值班人員帶來不必要的困擾。
這種低劣的幽默,本質上是一種信息污染。
但這都是未經結論的臆斷,包括像網上討論的,外賣小哥想借一個話題“博關注”,這也是臆斷。
不過那位外賣小哥的“喊話”行為,這個表述在胖胖看來也存在不妥。
他說:“殯儀館領導管管你的員工,大半夜點什么檸檬水”。
這句話充滿了某種“道德指控”,好像你在這個地方值夜班還想喝點東西,就是不合時宜、擾亂規則。
但,如果真的存在值班情況的話,殯儀館員工也是“人”,作為人,就有吃喝拉撒、吃夜宵、渴了想喝檸檬水的權利。
很多人一邊說要尊重一切職業,一邊卻對這些“與死亡有關”的職業敬而遠之、不肯面對。那不是尊重,那是偽善。
拋開這些臆斷不談,其實也暴露出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
外賣行業作為高度依賴算法與接單機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面對這些“特殊場景訂單”時,能不能增加彈性。
像外賣平臺能不能標注“夜間特異地點”(當然,胖胖并不主張對這些場所貼標簽,但主流語境下確實存在心理上的普遍忌諱)、或者交由系統判斷由值班騎手處理?
又或者,由外賣平臺確認這些地址是否存在“誤導性”或“惡意行為”?
就目前的情況看,平臺把責任推給騎手,騎手出于安全感與心理恐懼拒絕接單,最后顧客退款,所有環節里,其實是在平臺規則設計下,風險外包給個體的結果。
去年香港拍了一部電影,叫《破·地獄》,拍的是殯葬行業這個群體。
這個社會極少正眼看待這群“與死亡打交道的人”,而這部電影難得地把他們當主線來拍。
這是一種人文方面的遲到的關照,也是一種對“活在他人恐懼陰影下的人”的認真注視。
行業無貴賤,勞動也不可恥。
可恥的,是有人借以“正?!睘槊?,默許了對某些人、對某些群體的非人化對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