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劉博團隊
近日,兩份權威榜單發布,釋放很多價值信息。更重要的是,我們從中看到了深圳這座城市的真實定位。
榜單一:6月26日,胡潤研究院發布《2025全球獨角獸榜》,列出了全球成立于2000年之后、價值10億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
而在這份榜單中,深圳共有37家獨角獸企業上榜,位居全球城市第六位(比去年增加了3家),成為國內獨角獸企業增長最快城市之一。
對比其他城市:
北京75家獨角獸,減少了3家。
上海64家獨角獸,減少了1家。
杭州22家獨角獸,減少了2家。
只有深圳逆勢增長3家,為什么?
榜單二或能給出答案:6月24日,新財富雜志發布的《2025新財富500創富榜》,統計了中國內地財富最多的500個企業家。
如果按城市分布,其中:
北京:70人(字節跳動張一鳴4815.7億登頂首富)
上海:64人(拼多多黃崢3057.4億領跑)
深圳:58人(騰訊馬化騰蟬聯深圳首富)
杭州:35人(農夫山泉鐘睒睒領銜)
廣州:18人(融捷集團呂向陽1134億居首)
蘇州、寧波:各13人
在榜單二中,深圳有58位企業家上榜,排名第三,僅次于北京(70個)、上海(64個)。
更重要的是,在深圳的58位頂級富豪中,他們來自52家民營企業,其中38家是制造業企業,占比高達驚人的73%!
這個數據顛覆了人們對現代城市產業結構的認知。
在全球化浪潮和后工業時代,一個普遍的認知是:頂尖的城市經濟最終會走向“服務業化”,即以金融、科技服務、文化創意等高端服務業為支柱,而將制造業轉移出去。國內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基本遵循這一路徑。
但在深圳,制造業依然是創造巨額財富、支撐經濟金字塔的基座。
這里需要澄清一個概念,當我們說深圳的“制造業”時,絕不是指那種依靠廉價勞動力的傳統工廠。
深圳的制造業有一個更準確的名字:“智造業”。
看看深圳制造業富豪榜的領軍人物就明白了:
王傳福的比亞迪,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制造商。
王來春的立訊精密,是全球消費電子龍頭企業,蘋果產業鏈的核心供應商。
汪韜的大疆,占據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70%以上份額。
任正非的華為,在5G、芯片、通信設備領域的全球影響力舉足輕重。
這些企業的共同點,是其巨額財富主要來自實體產業的長期經營和技術深耕,而非依賴資本市場運作。
這種特質,也體現在深圳的TMT產業特征上。
新財富雜志指出,TMT(科技、媒體和通信)是當今創富的第一賽道。
然而,當全國的TMT版圖多由字節跳動、阿里巴巴等“平臺型”或“算法型”企業領銜時,深圳的TMT則呈現出鮮明的“硬TMT”特征。
除騰訊外,華為、大疆等,其本質均為“軟件定義硬件”的模式。它們提供的是復雜的軟硬件結合體,這種模式天然具備更高的技術壁壘,并能直接帶動龐大的高端制造業供應鏈。
比如大疆,它沒有對商業模式去進行創新,而是將飛控、云臺、圖像處理等軟硬件技術做到極致,圍繞自身構建一個無人機產業生態。
如果說創富榜代表了深圳的“現在”,那么獨角獸榜則預示著它的“未來”。
深圳獨角獸企業之所以能高效成長,正是得益于這種由“智造業”巨頭構建的強大產業生態和全產業鏈優勢。
如德國強大的汽車工業,也并非僅靠奔馳、寶馬等巨頭。其背后是數以千計、高度專業化的“隱形冠軍”供應商,它們與巨頭協同研發,共同構成了強大的汽車生態。
深圳的獨角獸企業,大多也并非尋求從零到一的顛覆,而是選擇在巨頭已經構建的產業生態中,進行高效的“嵌入式創新”。
如金融科技獨角獸微眾銀行,誕生于騰訊龐大的社交與金融生態;自動駕駛獨角獸引望智能,成長于華為構建的智能汽車產業生態;
這種模式讓初創企業不必從零開始構建供應鏈、尋找市場和積累技術,可以直接利用深圳現成的土壤,從而極大地提升了創新效率和成功率。
這也正是深圳獨角獸企業能在中國主要城市中逆勢增長的根本原因。
與此同時,榜單也驗證了一個邏輯:企業家密度與資產價值呈強正相關。
榜單二中,深圳58位企業家的空間分布如下:
南山區:23位
福田區:10位
寶安區:9位
這三個區合計誕生了42位頂級富豪,占總數的72.5%。這三個區也恰好是深圳房價比較堅挺的區域。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預測:深圳的下一個財富高地在哪里?
最新發布的《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為我們提供了清晰的路線圖,規劃的核心,是構建一個“1+7+N”的全域創新空間格局。
“1”個綜合性創新核心區:它以前海、深圳高新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為核心,整合寶安中心區等片區,形成一個能輻射整個大灣區的“創新策源地”。
“7”個創新集中承載區:光明科學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坪山高新片區、坂雪崗科技城、寶龍科技城、會展海洋城、龍華高新片區。
“N”個創新產業基地:如清水河人工智能產業片區、壩光國際生物谷等,專注于細分領域。
從獨角獸榜到財富榜,再到“1+7+N”規劃,深圳城市定位已經清晰無比——“智造之都”。
隨著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深圳的“智造業”還將進一步升級。
下一個十年,深圳很可能成為全球“智造業”的標桿城市。
深圳模式也給其它城市帶來啟示,制造業+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新定義城市競爭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