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的大屏,既能刷劇又打游戲,而油車的屏幕卻連個歌詞都顯示不全!是活在同一個時代嗎?
大家好我是火箭叔,這我得說實話,不是傳統車企摳門——是油車天生就有“智力缺陷”。
首先是電氣架構先天不匹配。油車延用的還是半個世紀前的12V供電系統,這套為收音機設計的電路,給大屏供電就像用吸管喝粥。系統的核心由發動機帶動的小型發電機和一個鉛酸蓄電池組成,這玩意兒也就能存個0.7度電,只有Model3電池的1/100。從功率到容量都很難帶動大尺寸、高亮度、高刷新率的觸摸屏,尤其是需要驅動復雜圖形界面和應用程序的智能座艙系統。如果在停車時長時間使用此類大屏,會迅速耗盡蓄電池電量,到頭來火都打不燃,你就說尷尬不尷尬。
當然,現在有一部分的油車已經升級成了48V的輕混系統。它雖然能緩解部分供電壓力并提升效率,但需要對整個電氣系統的核心部件,如發電機、蓄電池、線束規格、用電設備等,進行徹底改造,這都帶來了巨大的研發投入、供應鏈重構和生產成本上升。要我說,這不就是打腫了臉充胖子嗎!怪不得只有高端車型愿意這么干。
另一個不匹配,是分布式電子單元帶來的。傳統燃油車普遍采用基于多個獨立電子控制單元,即ECU的架構,例如發動機控制、變速箱控制、車身控制、信息娛樂系統等通常由各自獨立的ECU管理,并通過低速總線進行通信。
這種“煙囪式”架構直接導致了以下這些問題:一是算力分散且不足,每個ECU的算力僅能滿足其特定功能,缺乏一個強大的中央計算平臺來高效處理大屏幕所需的復雜圖形渲染、多任務處理和語音識別、導航計算等等;二是信息傳輸效率低下,不同域之間的數據交換延遲高、帶寬有限,難以滿足大屏交互對實時性的要求;三是系統集成與升級困難,新增或升級智能功能,例如整合大屏與高級駕駛輔助系統數據,往往需要修改多個ECU的軟件并解決兼容性問題,使得像智能手機那樣的便捷無線升級在傳統燃油車上實現難度大、成本高。再反觀電動汽車,尤其是新勢力品牌,通常從設計之初就采用了先進的中央計算式架構,將算力集中,使用高速以太網通信,為智能座艙和大屏應用提供了天然的、可擴展的技術基礎。
當然,話說回來,油車雖然先天智力有限,可后天努努力,也不見得徹底沒戲。
傳統汽車行業其實已經在開始探索了:比如前面我們已經講過的48V輕混,就通過更強的供電能力優化了其智能化的瓶頸;然后,再嘗試將信息娛樂系統、儀表盤、抬頭顯示器等座艙內電子設備的控制集成到一個高性能的域控制器中,從而提升算力和軟件統一管理能力。而在屏幕方面,油車普遍看中了平衡而不是尺寸,在顯示效果、響應速度方面重點優化。與此同時,他們也正在積極與科技公司展開合作,利用其成熟的智能座艙解決方案,加速燃油車的智能化體驗升級。而新一代燃油車平臺已經在設計時開始更多地考慮智能化的需求,預留升級空間和高速通信能力。
總之吧,雖晚但到。
燃油車的大屏之路,實質上是機械精密時代向軟件定義時代跨越的縮影。它所遭遇的架構束縛、算力瓶頸和能源限制,正是這場深刻變革中必須克服的“歷史摩擦力”。卡住是必然的,而一旦掙脫,也許將開啟一個嶄新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