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仁烯 編輯:馮曉暉
本系列發布九江文史類研究文章。歡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聯系方式見自動回復
本篇原載于2015年版《百年蓮花池》,名為《顛沛流離幾度興廢——從九江女師到九江師范變遷史》,經九江市潯陽區政協文史委員會授權刊發,編者對原文作了必要修訂。
續前篇:九江文史 | 從九江女師到九江師范(上)
九江師范學生名簽 收藏人:張廷
1949年,革命洪流沖毀了蔣家王朝。九江女師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而獲得了新生。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黨為集中培養新社會的人民教師,決定對師范學校進行調整。同年9月,將武寧師范、湖口師范并入九江女師,并命名為江西省立九江師范學校,校長仍為熊恬。從此,實行男女學生兼收。學生由1949年上半年的287名,發展到435名。
新中國成立后,九江師范的發展道路也不是平坦的,大體上可以分為如下幾個時期:
1、1949年9月—1952年,這段時間可稱為轉變與恢復時期。特點是政治思想性強,政治熱情高,生龍活虎,朝氣蓬勃。新生的九江師范,在劃時代的歲月里,充滿了青春的活力,她以飽滿的激情迎接了人民共和國的誕生,迎接了全國的解放。當時,熱火朝天地大唱革命歌曲,大跳秧歌舞。排練了多種形式的文藝節目,走上街頭,深入農村,大力宣傳革命形勢與任務。全校500余名師生,積極地投入到抗美援朝運動中,深受愛國主義教育的熏陶。對城市的民主改革與農村的土地改革,熱烈擁護,一腔熱情。
九江師范腰鼓隊,慶祝1950年國慶攝影
當時,曾派出一支由250余名師生組成的宣傳隊,深入居民小組教唱歌,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做到風雨無阻。1950年冬,有230余名師生,分布到6個縣18個區的89個鄉去參加九江地區的首批土地改革運動。在參軍參戰中,同學們熱情滿腔,踴躍爭先。先后有30余名學生被批準走上祖國的最前線。
黨為加強對師范學校的領導,1951年春,委派中共九江地委宣傳部部長王紀明同志兼任校長,專署教育科督學李克夫同志為副校長。(熊恬因歷史問題接受審查,自此解職。)
這個時期,在教育變革上,主要精力是按照黨的方針,將一切奴化的、封建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教育,變為民族的、科學的、人民大眾的新教育。在具體工作中,消除了反動的、奴化的教學內容,取消了“公民”與“軍訓”等課程,廢除了封建派系與家長制,取締了控制師生進步思想行為的反動組織,如國民黨、三青團,還廢除了訓育與查信制度。建立了進步組織,如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工會、學生會等。實行了民主領導、民主管理,建立了民主秩序、民主制度。
1954年九師話劇社演員合影
2、1953—1957年7月,這段時間可稱為萌壯成長期。特點是學習蘇聯,穩步前進走向成熟。從1953年大張旗鼓地學習蘇聯凱洛夫《教育學》開始,全面學習蘇聯教育經驗。并運用凱洛夫的教育思想與原則來指導實踐,這對突破過去九十年來形成的資產階級教育觀點與封建主義教育方法相結合的陳規舊習,起到了積極作用。學校實行了計劃管理、計劃教學。制訂了各種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凱洛夫教育學中的五個環節、五個原則,得到了普遍的運用。改革了教學方法,改革了評分制度,全面實行了五級分制。
1954年,中國共產黨在學校建立了支部,吳翼鑒同志是首任支部書記。此后,學校在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顯得生動活潑而得力。
1955年,學校設立函授部,1956年開始招收函授生,開展面向廣大農村小學教師的函授輔導工作。總之,這段時間學校的工作是穩妥而扎實向上的。
九江師范畢業證,1955 年 圖源:大寶
3、1957年9月—1962年7月。這段時間可謂“大運動”時期。特點是運動多、浪潮大、大起大落。這個時期經歷了反右斗爭、大煉鋼鐵、大躍進運動,學校大辦農場,大搞文藝創作,大搞教育革命運動,開展了大鳴、大放、大辯論(實際上是大批判)。這些大運動在學校一轟而起,轟轟烈烈。結果是廣大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受到了挫傷,情緒普遍低落。因此,教學質量逐年下降,以至出現了1929年的“低谷”。
這種大起大落也反映在學生的人數變化上,1957年600人左右,1958年發展到近千人、1959年,中師一年級就招收10個班,500人。到1962年,部分學生畢業,部分學生下放,而且不招收新生。學校班級由17個班,驟然下降至僅有5個班,學生僅有200余人。教職工由85人減縮為39人,其中專職教師僅20人。并將多余的房舍(甘棠南路的速成部)、多余的課桌椅、教學設備等,全部調出。這為后來的發展造成了被動與困難。
1961年在九師南大門前的合影(今五中大門)
4、1962年9月-1966年6月,這段時間可稱為平穩前進期。1962年秋,在總結前段時期工作得失之后,汲取了教訓。學校的各項制度重新恢復了正常,既注意加強了思想政治工作;也重視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各項工作都較穩妥、扎實。因此,1964年,中央教育部的同志來校指導工作時,對九師的師資隊伍與設備,對學校的管理與建設,都給予了很好的評價。
5、1966年7月-1968年冬,是從大動亂到瓦解的時期。正當學校穩步向前、日臻完善的時候,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的風暴來臨了。從滿墻大字報到停課鬧“革命”,從大串連到大批斗,以至內戰流血。領導癱瘓了,教師批臭了。九江師范就這樣一步一步地陷入了不可逃避的內亂旋渦之中。1968年9月,成立了“九江師范革命委員會”。可凡個月之后,即同年年底,九江師范醞釀撤銷。從此,人員被遣散,校舍被占用,財產遭瓜分。自1927年獨立建校以來的苦心經營,就在這場大動亂中毀滅,一切蕩然無存。
6、1971年-1977年7月,這是九江師范的復辦時期。九江師范被撤銷后,九江地區小學教師的來源斷絕了。隨之而來的是初中畢業教初中,小學畢業教小學的奇特現象。全區的中小學教學質量驟然下降,失學的青年越來越多,文盲、半文盲成批涌現。在尖銳的矛盾面前,地革委教育組籌辦了幾個臨時的師訓班,但終難滿足社會的需求。于是,1971年,決定在九江縣馬回嶺利用原九江農學院校舍,辦起了九江地區”五七“教育學校。這就是恢復九江師范的前奏。
馬回嶺時期的辦公樓
教育學校的學制為兩年。分設中文、數學、物理、化學、文藝等專業,培養初中教師。但由于學員是推薦上來而不經文化考核,所以在年齡與文化程度上差距較大。入校后,再根據實際文化水平,劃分高中、低班進行教學。1973年,順應人心與潮流,恢復了九江師范的校名,同時,學校也提出了歸還校舍的要求。但是,失去了的東西將永遠失去。有鑒于此,地區領導同意撥款在里街新建九江師范校舍。
1975年春,新校舍基本竣工。九江師范的行政機構、部分班級與部分教職員工遷入了新校舍。1976年,正當九江師范要全部搬遷之際,”四人幫“垮臺了,形勢給教育事業帶來了大發展的時機。地區領導決定針對全區初中教師十分緊缺的現狀,利用九江師范的有利條件——師資、圖書、儀器設備和新校舍,興辦師范專科學校,九江師范仍暫駐馬回嶺。這對地區全局來說,是件好事。可對九江師范來說,復辦后的人和物,就為九江師專的誕生而奠基了。
7、1977年8月-1980年,這是重新組建,另開新局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師資質量驟然下降,校舍矛盾處在第一位。
馬回嶺時期的教學樓
1977年,九江師范的所有校級領導成員和中層干部,95%的教師,都進入了師專。留在馬回嶺的,只有十幾個教職員工和幾千冊無多大作用的圖書。因此,九江師范在“人去樓空”的情況下,又面臨一個重新組建領導班子和教師隊伍的任務。學校主要負責人,在遲遲無人上任的情況下,九江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饒錫梁同志出任黨支部書記,并兼管行政工作(行政職務未任命)。
教師隊伍,雖由地區向各縣抽調了若干名骨干教師,但因地處馬回嶺,也遲遲未能來校報到。因此,大量的工農兵大學生涌進來,才使本校的畢業生留用。1978年,以上兩種新來的教師,占全校58名教師的88%。1978年,學校根據全體教職工的迫切要求,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共江西省委關于退還校舍文件的規定,再次向地區領導提出要求,請求督促占用校舍單位退還庾亮南路的原校舍。但在當時條件下,遇到了困難。1979年夏,由蔡方奎同志接任書記并兼校長。
1968年九師平面圖
1979年11月,九師校舍問題終于解決了。至于原濂溪書院舊址,北面劃撥給市五中,南面劃歸了九江地區京劇團。
(全文完)
何仁烯
【作者簡介】
何仁烯(1929—2022年),筆名何笑天,江西九江市瑞昌人。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畢生從事教育工作。文革前,曾主持九江地區中等學校語文教學及行政管理研究工作。文革后,歷任九江師范教導主任等職。
【編后記】
文中配圖除說明外,全部來自何仁烯老師編纂的《九江師范百年回首》。由于本文刊發于九江市潯陽區政協文史委員會出版的《百年蓮花池》,故只寫到1979年九師校舍被瓜分為止。九師的第三校址在長虹大道今九江市第十一中學處。
1981年,九師從馬回嶺全部遷入新校舍。2005年4月15日,省政府批準將九江師范學校整體并入九江職業大學,同時撤銷九江師范學校建制。2006年4月30日,兩校合并完成,九師壽終正寢。九師全歷史,見編者所撰《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9月13日 · 九江師范與九江中師教育史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