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雞產蛋小、蛋輕?養殖戶的“頭疼病”有解了!
“老張,最近雞蛋咋越收越小了?以前一筐50斤,現在連45斤都湊不齊!”一大早,雞蛋收購商老王皺著眉頭,把一筐雞蛋往地上一放,語氣里滿是無奈。
老張蹲下身,拿起一枚雞蛋掂了掂,嘆了口氣:“可不是嘛,最近雞場里不少蛋雞下的蛋都輕飄飄的,個頭也小了一圈,愁死人了!”
這樣的對話,在不少蛋雞養殖場里并不少見。
雞蛋變小、變輕,不僅影響賣相,更直接影響養殖戶的收入。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蛋雞產蛋“縮水”?
又該如何解決?
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這背后的真相!
1. 品種不同,蛋的大小天生有差異
就像人有高矮胖瘦,蛋雞的品種也決定了它們產蛋的大小。
比如,海蘭褐、羅曼褐等品種的蛋雞,天生產蛋個頭較大,而某些地方品種的蛋雞,蛋重可能就偏小。
“去年我換了一批新雞苗,結果發現蛋比之前小了一圈,后來才知道是品種問題。”河北養殖戶李大姐懊惱地說。
所以,選對品種很關鍵,養殖戶在引種時一定要問清楚,別讓“先天不足”影響后期收益。
2. 剛開產的“小年輕”,蛋小很正常
蛋雞和人一樣,也有“青春期”。
剛開產的蛋雞,生殖系統還沒完全成熟,就像少女初潮,卵巢功能不穩定,產出的蛋自然偏小。
“我家雞群剛開產那會兒,蛋跟鵪鶉蛋似的,急得我天天查資料。”山東的養殖戶老劉回憶道,“后來獸醫告訴我,這是正常現象,等雞齡大了,蛋自然就大了。”果然,兩個月后,蛋重慢慢恢復正常。
所以,剛開產的蛋雞產小蛋,別急著換飼料,耐心等等看!
3. 營養跟不上,蛋雞“有心無力”
“蛋白決定蛋重,能量決定產蛋率。”這是養殖圈里的一句老話。
如果飼料里蛋白質不足,蛋雞就像營養不良的孕婦,生出的“孩子”自然瘦小。
蛋白質不足:雞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如果飼料里豆粕、魚粉等優質蛋白不夠,蛋雞拿什么造蛋?
能量不夠:玉米、小麥等能量飼料不足,蛋雞連維持自身代謝都困難,哪還有余力下大蛋?
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鈣、磷不足,蛋殼薄如紙;維生素D缺乏,鈣吸收差,蛋重自然上不去。
“去年秋天,我用了一批新玉米,水分太高,結果雞群產蛋量暴跌,蛋也變小了。”河南養殖戶老趙說,“后來才知道,新玉米水分大,營養濃度低,雞吃再多也不頂用。”
4. 管理不當,蛋雞“壓力山大”
你以為蛋雞只是吃吃喝喝下蛋?其實它們對環境要求極高,稍有不慎就會“罷工”!
太擠了,雞都抑郁了!飼養密度過高,雞群搶食打架,長期應激,蛋能大才怪!
光照亂套,內分泌失調!光照時間忽長忽短,蛋雞生物鐘紊亂,產蛋自然受影響。
溫度太高或太低,雞都懶得下蛋!
夏天熱得喘不過氣,冬天冷得直哆嗦,蛋雞哪還有心思好好下蛋?
“有一年夏天,雞舍通風沒做好,溫度飆到35℃,結果蛋重直接降了5%!”廣東養殖場技術員小王說,“后來裝了水簾降溫,情況才好轉。”
5. 疾病偷襲,蛋雞“元氣大傷”
禽流感、新城疫、傳支……這些疾病不僅會讓蛋雞減產,還會破壞生殖系統,導致蛋變小、變輕。
“去年冬天,我們場里爆發了傳支,雖然死亡率不高,但產蛋率直接腰斬,蛋重也輕了不少。”湖南某大型養殖場場長回憶道,“后來花了大力氣做疫苗和消毒,才慢慢恢復。”
6. 應激反應,蛋雞“嚇破膽”
蛋雞膽子小,一點風吹草動就能讓它們“驚魂未定”!
突然的噪音(比如放鞭炮、機器轟鳴)
頻繁轉群(今天換籠子,明天換雞舍)
突然換飼料(配方說變就變,雞的腸胃受不了)
這些都會讓蛋雞腎上腺素飆升,卵巢功能受影響,蛋重自然下降。
“有一次隔壁工地半夜施工,雞群嚇得亂飛,第二天蛋重直接降了10%!”江蘇養殖戶老周無奈地說,“后來跟工地協調,晚上停工,情況才好轉。”
總結:蛋輕、蛋小?對癥下藥是關鍵!
蛋雞產蛋變小變輕,原因多種多樣,養殖戶一定要“對癥下藥”:
1. 選對品種——別讓“先天不足”拖后腿!
2. 剛開產別急——給蛋雞一點“成長時間”!
3. 營養要均衡——蛋白、能量、維生素一個都不能少!
4. 管理要精細——光照、溫度、密度都要科學調控!
5. 防病不能松——疫苗、消毒做到位,疾病少來擾!
6. 減少應激——讓蛋雞安安穩穩過日子!
只要找準原因,科學應對,蛋雞產蛋“縮水”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養殖戶朋友們,你們遇到過類似問題嗎?
歡迎留言分享經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