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巴西市場被中國車企視為“香餑餑”。為了更順利拓展這個海外市場,吉利在近日和雷諾成立了合資公司,利用后者在巴西的體系能力,開始幫助吉利在當地生產和銷售。從出口到海外建立生產基地,兩者的難度顯然不一樣,由于后者難度陡增,找位同伴明顯可以降低各種風險。】
撰文|張 弛、編輯|禾 子
近日,吉利和雷諾簽署合資協議,雙方將打造一家合資車企用于在巴西生產雷諾和吉利品牌的汽車。在這家合資企業中,雷諾持有73.57%的股份,而吉利汽車和吉利控股將擁有26.4%的股份。除了乘用車之外,這家公司也有望生產雷諾品牌擅長的輕型商用車。雖然這家公司還未獲得當地批準,但考慮到雷諾在巴西當地經營時間不短,通過各種審批應該沒有什么太大的問題。
吉利瞄準巴西商機
巴西,成為中國車企出海的一個重要目標市場。在今年的重慶國際車展期間,巴西駐成都總領事館副總領事杜瓦爾·巴羅斯公布了一組數據:2024年,巴西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7萬輛,同比增長85%,增速遠高于整體汽車市場的增速。而其中,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11萬輛,市場占比達到65%。有預測稱,到2025年年底,中國電動車在巴西的年銷量可能達到20萬輛,占整個新車市場的8%。
不過,對于中國汽車在巴西市場的快速增長,巴西當地是持有明顯的反對意見。今年1月份,巴西全國機動車輛制造商協會直接要求總統盧拉對中國車企開展低價傾銷調查。包括比亞迪、長城等國內車企雖然在巴西建廠,但是短期來看,持續涌入的中國電動車能夠給巴西當地帶來的就業和稅收非常有限。本土車企和協會甚至要求巴西政府加快提高新能源汽車關稅的步伐,通過關稅來保護當地的汽車產業。
在這種情況下,吉利和雷諾在巴西當地的合資企業無疑就占據了先天優勢。相比于比亞迪/長城等國內本土車企需要從零開始打造自己在巴西的體系能力,吉利有機會再度復制其在馬來西亞寶騰的成功案例,快速完成在巴西當地的布局。
一方面,雷諾在巴西有現成的工廠。只要對工廠稍加改造,就可以快速在當地實現新車型的投產,吉利無需重新完成前期復雜的各種審批程序。另一方面,雷諾在巴西也有現成的銷售渠道。未來在吉利雷諾巴西合資公司也無需去投入資源建設全新的銷售渠道。如果使用雷諾標識的話,甚至都不需要投入很多資金在品牌的打造上。
吉利的這種做法,既能夠有效避開當地行業協會對于中國汽車傾銷的顧慮,為當地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稅收和GDP,帶動當地的汽車產業升級,避免當地潛在的反彈;同時吉利也可以通過技術轉讓/技術授權,賺取可觀的收入。考慮到吉利在混動車和純電動車型上相比于巴西本土的通用、Stellantis等車企有著明顯的優勢,未來吉利雷諾在巴西合資公司的銷量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
吉利與雷諾合作不斷深化
相比于吉利收購沃爾沃,入股戴姆勒成為其大股東等在全球范圍內引發高度關注的投資,吉利和雷諾之間的合作受到的媒體曝光度少了很多。但是從目前來看,和雷諾的合作或許是吉利進軍全球市場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和雷諾于巴西成立合資公司之前,吉利和雷諾的合作主要有韓國業務和傳統發動機業務。其中,2022年,吉利收購了韓國雷諾大約三分之一的股權。除了進軍韓國市場之外,彼時的吉利估計也有搭韓美自由貿易協定的順風車,把整車打入美國市場的打算。去年6月,雷諾韓國正是發布了Grand Koleos大科雷傲(參數丨圖片)。作為吉利和雷諾合作的第一款車型,Grand Koleos基于吉利的CMA架構打造,是國內星越L的換標版本。這款車如今在韓國市場銷量已經站穩5000臺每個月,貢獻了韓國雷諾超過80%的銷量。在韓國本土單月汽車市場只有12萬輛左右,且韓國對現代起亞這些自主品牌極度推崇的情況下,Grand Koleos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非常不容易。
2024年5月,吉利和雷諾成立了50:50的合資公司HORSE Powertrain。雙方將自己的內燃機業務全部注入到這家企業中,開發下一代內燃機和混動發動機。而在此之前,沃爾沃的內燃機業務也已經和吉利的內燃機板塊進行了整合。在全球范圍內各大主機廠都在著力打造純電動驅動平臺,手頭資源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其實HORSE Powertrain甚至有可能在吉利和雷諾兩大體系之外獲得其他主機廠的訂單。畢竟在電動車依然存在里程焦慮的情況下,內燃機以及基于內燃機打造的混動系統還會有非常長的生命周期。
和吉利之前全資收購的沃爾沃相比,雷諾在品牌定位上和吉利其實更加接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給吉利提供的協同效應更加明顯。沃爾沃畢竟有著豪華品牌的定位,之前借用吉利的SEA浩瀚架構打造的EX30是沃爾沃的入門級車型,而且沃爾沃的發展重心已經明顯向電動車轉型。而反觀雷諾,不僅還保有規模不小的燃油車業務,同時更為接近吉利的品牌定位,讓雷諾和吉利未來的合作充滿了更多的想象空間。何況,雷諾在全球范圍內的工廠比沃爾沃更多,可以為吉利搭建快速布局全球的基礎。
全球競爭需要擯棄“零和“思維
好的生意,從來都是雙贏的。雖然國內汽車行業產能嚴重過剩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如果把海外市場當成消化國內產能的目的地,就很有可能招致當地的反彈。尤其是如果這個國家之前有比較完整的汽車產業鏈,我們的大規模進入,肯定會引發對于就業機會的擔憂。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車企就需要考慮在海外設廠。這樣不僅能夠平息當地的方案,同時也能夠為自己創造更大的協同效應。
不過,在海外設廠面臨很大的挑戰,不僅是初期投入比較大,動輒幾十億人民幣;而且無論是構建上游的零部件產業鏈,還是下游的銷售渠道,都非一朝一夕之功。為了能夠快速搶占當地市場的商機,除了整車進口之外,最好的方法就是像吉利這樣選擇和一家當地車企合作,借助后者的體系能力,來快速實現本地量產并帶來銷量和品牌號召力的快速攀升。畢竟,海外市場也有可能面臨產能過剩的情況。雖然吉利在前期投入肯定不菲,但是后期吉利還是可以通過收取技術轉讓費來賺取不菲的收益,而由此帶來的全球影響力的提升更不是前期入股費用可以預計的。與此同時,吉利也可以積累在巴西的工廠運營經營,并且熟悉當地消費者的偏好。吉利之外,零跑之前也有意借助Stellantis在南美的渠道去銷售,同樣也是看重了后者在當地較高的品牌號召力以及成熟的銷售渠道。
點評
利用雷諾在巴西當地的工廠和渠道進軍巴西市場,吉利可謂走了一條捷徑。不過,成立合資公司最大的問題在于,股東雙方未來在面臨利益抉擇時能否依然保持一條心。不少合資車企最后勞燕分飛、各奔東西,說到底還是利益分配上難以調和。很明顯,吉利在巴西市場并不是單純為了輸出產能,通過輸出技術這樣的輕資產模式來獲益才是其主要目的。之前,比亞迪在巴西工廠遭遇的各種風波給了吉利以及所有中國車企敲響了警鐘。下一步,就要看李書福和吉利,如何能夠維系好和雷諾的關系,實現最大程度的雙贏,把雷諾韓國的成功案例在巴西市場得到復制。
(本文系《禾顏閱車》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