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灌陽縣第二高級中學門口,高考結束的人潮中,十八歲的劉燕用一根磨得發亮的扁擔挑起行李,獨自踏上歸途。母親默默跟在身后,手里只提著輕便物品——這本是女兒心疼農活母親的溫情瞬間,卻被路人鏡頭捕捉成一段播放量巨大的短視頻。
當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媒體接連點贊轉發時,沒人料到這樸實的畫面會演變成一場隱私圍獵,廣西高考分數線公布后,劉燕的成績單成了流量獵物:728分、573分、527分……各色數字在自媒體標題中狂舞。那個曾挑起沉重行李的女孩,此刻被流量的扁擔壓彎了腰。
班主任陳老師接到媒體電話時,只能反復解釋:“分數是她自行查詢,沒對外公布”。但這句澄清在流量機器前如此無力,謠言閱讀量已達數百萬級。
某些專業媒體的操作更令人心寒。記者們鍥而不舍地致電宣傳部門、教育局、學校,甚至以“辟謠”之名追問班主任。有媒體將陳老師說的“班級成績高于預期”直接篡改為“扁擔女孩高考成績好于預期”做成標題。
在劉燕走紅后某短視頻平臺的仿冒賬號如毒菌滋生,有人用AI合成她的形象發布視頻吸粉,當“知情人”在論壇爆料她“平時成績不優秀”時,這場集體窺私已演變為網絡暴力。
高考分數在法律上屬于敏感個人信息,《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規定處理敏感信息需取得單獨同意。然而在劉燕事件中,她的沉默已被解讀為默許,她的隱私權在“公眾興趣”前潰不成軍。
“考得好自然會公布,不公布就是考得不好”,這種預設的道德綁架讓劉燕陷入雙重困境。若成績理想,會被消費為“寒門貴子”的標本;若不理想,則淪為“讀書無用”的注腳。
某網友直言:“農村孩子起跑線差太多,城里孩子補課到半夜,山里孩子放學還要喂豬”,當城市孩子在迪士尼慶祝畢業時,山里姑娘的“懂事”被罩上悲情濾鏡,卻少有人問:這是美德還是被迫早熟的傷痕?
面對潑天富貴,劉燕的應對讓流量販子們瞠目,她拒絕網友資助,婉拒創建社交賬號,選擇在當地餐館打工學習制作油茶。當好事者教她“變現秘訣”:“利用大媽群體帶貨,賺的錢夠安分守己一輩子”,她只輕聲回應:“想腳踏實地生活”。
這種清醒源于生活的磨礪,在媒體鏡頭里,劉燕家斑駁的土墻邊倚著扁擔,那是她幫母親干農活的工具。面對突然的走紅,她困惑地說:“挑扁擔是很尋常的事,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她拒絕被包裝成悲情主角。
她的選擇揭穿了流量時代的荒謬邏輯,正如班主任觀察的:這姑娘“話不多,手里總有活兒”,住校三年床底永遠擺著洗干凈的解放鞋。扁擔于她是生活工具而非人設道具,這份真實恰是刺向虛偽流量經濟的利刃。她以山野給予的定力,在流量漩渦中守護了自己作為普通人的尊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