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境有一座戰略要地典角村,目前被一分為二,由中印分別實控,這一情況是如何產生的?中印兩方分別控制下的典角村,如今差異又有多大?
典角村為何會被一分為二
典角村是位于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扎西崗鄉下轄的一座邊境村,地處獅泉河下游西岸,距離獅泉河鎮大約90公里。典角村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喀喇昆侖山脈以及岡底斯山脈交匯處,自古便是阿里地區通往克什米爾地區的重要通道,所在的獅泉河谷更是我國古絲綢之路的重要支線,并且這一地區長期屬于我國西藏的管轄區,17世紀,西藏曾在典角村地區設立驛站,管理獅泉河沿線商貿和邊防工作。但如今的典角村卻被分成了兩部分,由中印分別實控,印度在這一地區控制著約450平方公里面積,被其稱之為碟穆綽克,我國控制的典角村距離印控部分不到1公里,中間被卓普河間隔開來。而這種特殊的實控布局與中印邊境爭議的巴里加斯有關。
巴里加斯西與印控克什米爾交界,總面積1900公里,這一地區邊界線從隆巨山南行至獅泉河為起點,穿越河口沿著科尤里龍帕河東南分水嶺向南,直至恰爾丁山口,主要包括基古納魯河、烏木隆、以及典角、果洛四部分,這里自古便是我國固有領土。
但19世紀英國殖民者以南亞為支點,趁清朝衰敗,內憂外患,開始向新疆、西藏方向推進,1865年,英國殖民者為與沙俄爭奪勢力范圍,越過中印傳統習慣線喀喇昆侖山脈,將界線向北推進至昆侖山脈,劃下了一條約翰遜線,將處于昆侖山脈和喀喇昆侖山脈之間的阿克賽欽劃入了英屬印度版圖,巴里加斯也在英國殖民者的非法勘界過程中,被劃入其勢力范圍,因此埋下了爭議伏筆。
印度獨立后,試圖繼續繼承約翰遜線 ,聲稱對巴里加斯以及阿克賽欽擁有主權。1951年還趁我國軍隊剛進入阿里地區之際,侵入典角村西部地區,并在1955年進一步侵占巴里加斯,1956年印軍還在卓普河西岸設立非法哨卡,與我國邊防駐軍僅有一河之隔,雙方距離只有650米,直到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我國成功收復失地,但在我國軍隊主動后撤至實控線之際,印度卻趁機又搶占了典角村周圍大約450平方公里,這才形成了如今中控巴里加斯主體,印控小部分的分割局面。
多年來,印度試圖通過文化滲透、軍事管控、基礎建設等手段,將侵占的巴里加斯地區“印度化”,加強對這一地區的管控能力,但至今印度一側的典角村仍沒有穩定的電力和通信,村中也沒有集體供暖措施和污水處理系統,并且嚴重缺乏現代產業支撐,居民經濟來源主要還是依賴放牧。但是反觀我國一側,經過多年建設,已經成功建起了一座典角新村,并逐漸形成了畜牧業與旅游業以及特色種植相結合的多元經濟體系,居民的生活環境、收入水平都得到了顯著提升。
并且我國依托 G219 國道,在典角村一帶進行合理兵力配置,修建防御工事,構建起民生與國防相結合的“固邊興邊”模式。與此同時,典角村的戰略價值也越發凸顯。
典角村的戰略價值有多大
典角村所在的中印邊界西段,存在多處復雜的爭議區,包括巴里加斯、班公湖、加勒萬河谷、德普桑平地等,典角村所在位置,恰好扼守獅泉河谷的核心地帶,獅泉河是印度河上游,發源于岡底斯山岡仁波齊峰北坡,西南向北在噶爾藏布轉向西北,80公里后便進入克什米爾地區,因此,獅泉河形成的河谷自古便是西藏阿里地區通往南亞的天然通道,典角村也因此成為中印邊境西段的重要交通樞紐。
典角村可依托30公里外的紅柳灘基地,向邊境快速投送重型裝備,實現對巴里加斯地區的火力全覆蓋。
并且典角村還是G219 國道的重要節點,這條國道承擔著我國阿里地區80%的物資運輸和兵力輸送,并且聯通阿克賽欽、班公湖等其他邊境重地,典角村依托G219國道,成為我國守衛邊疆的關鍵一環,尤其是與西北側的班公湖,可形成互為犄角的側翼防線,進一步擴展我國在阿克賽欽地區的戰略縱深,為日后收回更多爭議領土做充足準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