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在馮德萊恩籌備訪華之際突然向中國發出30天“最后通牒”,希望中方必須解除稀土出口管制,否則將對華實施醫療器械等產品的公共采購限制,這一被德國媒體稱為“稀土勒索”的舉動,將中歐貿易博弈推向了高潮。
歐盟的焦慮肉眼可見,德國大眾沃爾夫斯堡工廠的生產線因稀土磁鐵斷供陷入停滯,歐盟車企的庫存周期從90天驟降至21天,歐盟駐華大使托萊多公開喊出“歐洲企業因稀土供應陷入恐慌”,甚至放話“下個月必須解決稀土磁鐵出口問題”。
面對歐盟的施壓,中國商務部6月20日發布一道看似溫和實則強硬的命令,依法加快稀土出口審批流程,但同步建立稀土磁鐵全流程追溯系統,要求企業申報最終客戶信息及交易量。
這道命令表面放寬出口,實則將監管精度從“總量控制”升級為“精準到克”的追蹤,如同給每克稀土裝上了GPS定位器。
中國的反擊不止于此,在審批策略上,中方采取了精準的差別化供應,優先向歐洲、越南發放許可,卻對美國維持封鎖,這種策略直接撕裂了西方陣營的統一陣線。
德國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公開反對法國的強硬路線,表示不能把汽車業當人質,而美國軍工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因釤鈷磁體斷供,F-35生產線每天損失高達2.3億美元。
歐盟對中國的稀土依賴程度令人震驚,這不僅僅是因為歐洲資源匱乏,更重要的是中國掌握著全球92%的稀土精煉產能和37項獨有提純專利,稀土純度高達99.999%。
歐盟并非毫無準備,早在今年3月,歐盟就公布了47個稀土開采、加工和回收優先項目,目標是到2030年實現稀土需求的10%來自歐盟本地開采、40%在歐盟加工、25%來自回收材料。
歐盟還規定對任何第三國戰略性原料的依賴度不得超過65%,但現實很殘酷,澳大利亞礦業與德國車企合作的稀土項目因缺乏中國萃取技術被迫推遲到2030年投產,成本超過中國的三倍。
在歐盟30天期限即將到期之際,中美出人意料地達成了“倫敦框架”協議,根據協議,中國將加快審批對美國稀土出口,而美方則取消部分對華技術限制措施。
這種“稀土換技術”的安排,成為兩大經濟體博弈后的戰略平衡點,但中方明確保留了對尖端軍事用途稀土的出口管制權,美方也將分階段解除技術限制。
歐盟專員塞茹爾內緊急提議建立聯合稀土戰略儲備,聲稱所有歐洲國家都有石油和天然氣儲備,稀土也應如此,他甚至放話表示歐洲最終必須使用與其競爭對手相同的武器。
但這種儲備計劃在技術鐵壁面前顯得蒼白,稀土不是石油,其價值不在于儲量而在于提純與應用技術,中國幾十年積累的37項獨有提純專利,構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技術屏障。
中國對稀土技術的保護也在升級,就在歐盟發出通牒后,工業和信息化部要求全國所有稀土相關科研機構、關鍵企業上報參與稀土研發的專家名單,并統一收繳其護照。
引人注目的是,印度在博弈中扮演了矛盾角色,一邊高喊“中方不值得信賴”,一邊急切催促中國批準稀土出口許可。
印度商務部長皮尤什·戈亞爾坦承國內企業稀土庫存即將耗盡,塔塔、瑪魯蒂鈴木等車企面臨停工,雖然印度坐擁690萬噸稀土儲量,但其精煉能力微乎其微,印度稀土有限公司年處理能力僅1萬噸,而中國早在2023年就突破了年加工20萬噸的水平。
這場稀土博弈表面是貿易爭端,實質是規則制定權的較量,中國在商務部宣布加快審批的同一天,推動中國主導的《稀土術語》國際標準進入ISO最終評審。
更深遠的是,中國與歐洲央行建立行長會晤機制,將稀土供應鏈安全納入金融合作框架,這意味著未來歐盟任何對華稀土施壓,都可能觸發金融領域的連鎖反應。
歐盟的30天通牒沒能等來中國的屈服,當德國大眾生產線重啟的聲音響起,當美國F-35戰機的停工警報鳴響,這些聲音共同匯成了新秩序的序曲。
當歐盟官員在布魯塞爾爭吵時,中國包頭稀土工廠的工程師正校準著新一批出口歐洲的磁材編碼,每塊磁鐵上的激光標記,都成為這個時代最清晰的注腳:霸權終會老去,規則永屬強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