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當我鄭重其事地把重溫家鄉(xiāng)景致這一念想,小心翼翼地列入【壯游中國】的寫作系列時,內(nèi)心深處,總有一絲異樣的漣漪泛起,那感覺,就像是把一件溫潤的舊玉,硬生生地塞進了一個華麗的西洋珠寶盒,怎么看都透著幾分不倫不類。
在我的認知里,“壯游”二字既有仗劍天涯、遠走他鄉(xiāng)的豪邁灑脫,又有初涉新境、目遇成色的新奇雀躍。它是一場與未知中國的熱烈相擁,是一次對遠方中國的執(zhí)著奔赴。每一次踏上壯游中國的征程,都仿佛是命運之手輕輕一推,把我推出熟悉的京城胡同與異域“丁目”(街巷),推向那片充滿神秘與誘惑的浩瀚海洋。
當然,在我看來,“壯游”二字,又不僅僅止于此。它還像是一首悠揚的暮歌,隱隱約約地藏著一個人難以言喻的人生收官之意。此時的壯游,更像是一場回歸,是在人生的暮年,對自己走過的一生進行一次全面的審視和總結(jié),是在尋找那份最初的純真和溫暖,是在為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把這樣充滿溫情與回憶的家鄉(xiāng)景致,納入【壯游中國】這個以遠方和新鮮為主題的寫作系列,在旁人看來,或許真的有偷工減料、濫竽充數(shù)之嫌。畢竟,家鄉(xiāng)的風(fēng)景,我早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它沒有遠方的神秘莫測,沒有新境的驚喜刺激,它就像一杯淡淡的清茶,雖然清香宜人,但卻缺少了那種濃烈的刺激感。
可是,盡管心中有著這樣的顧慮和糾結(jié),我卻依然執(zhí)拗地想要把這些寫出來。就像一個孩子,無論走得多遠,飛得多高,心中始終牽掛著家鄉(xiāng)溫暖的懷抱。
6月22日,夏日的陽光如同金色的絲線,輕柔又熱烈地灑落京城。我陪伴著來自鵬城的小友,懷揣著對歷史的敬畏與憧憬,從東華門線路轉(zhuǎn)入午門,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紫禁城中路之旅。
沿途中,不時有人迎上前來,輕聲詢問:“可需講解相伴?”我皆以微笑婉拒,心中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往。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春風(fēng)拂過京城,北京市總工會與北京市團委攜手,在企業(yè)青年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那時,我身在團中央機關(guān)刊物《中國青年》雜志,有幸被聘為講師,參與這場意義深遠的教育之旅。每一講,為期旬日,而第十日的終章,總在“露天課堂”——故宮博物院中展開。那里,曾是明清二十四位帝王居住之地,見證了封建社會的輝煌與滄桑,也目睹了1840年后,國門被帝國主義列強轟開的屈辱歲月。為講好每一課,我埋首于史料、景物、建筑之間,勤學(xué)不輟。后來,遠赴日本九州大學(xué)深造時,竟能隨手為被稱為“日本四大中國史研究專家”之一的指導(dǎo)教授川勝守先生繪就一張故宮游覽圖,令教授驚嘆不已,直呼“你很了得”,他特許我從此少至課堂,專心打工。罷了,再續(xù)前文,恐非游記,而成回憶錄了。
行至筒子河畔,東華門正在大修,小友好奇探問皇城諸門的對稱,我告知她,此乃皇宮“鬼門”,帝王“薨”后,殯車自此門出。帝王之“鬼門關(guān)”,竟如此走過。
預(yù)約門票的時候,都說只能從東華門入故宮,實際上是要轉(zhuǎn)經(jīng)東華門,終歸還是要從故宮正門——午門而入。小友言及兒時聽聞“推出午門斬首”的傳說,我笑而解之:“昔日帝王,恐污圣地,不肯于此殺人。京城斬首之地,是在宣武門外菜市口。午門外,倒是明代皇帝實施廷杖的場所,也就是對大臣實施打屁股刑罰。”見她目光疑惑,我微笑續(xù)道:“回望歷史,總有不可思議、難以理解之處。午門前血肉橫飛之廷杖,便是歷史之痕。”
穿過午門,仿佛穿越了時光之門,把現(xiàn)代都市的喧囂隔絕于外。有人稱之為京城“最大的四合院”,亦不為過。眼前,一條筆直寬闊的中軸線,如歷史之脈絡(luò),串聯(lián)起一座座宏偉宮殿。紅墻黃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訴說著往昔的輝煌與滄桑。
沿中軸線前行,太和門赫然在目。這座巍峨的宮門,如忠誠的衛(wèi)士,守護著皇家禁地。朱紅大門上,銅釘排列如星,每一顆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門前金水河波光粼粼,如玉帶環(huán)繞,為莊重的宮殿增添了一抹靈動。河上五座漢白玉橋,潔白如玉,造型優(yōu)美,如五條巨龍橫臥水面,連接著此岸與彼岸,現(xiàn)實與歷史。
跨過金水橋,踏上太和殿前的丹陛石,莊嚴肅穆之感油然而生。丹陛石上,龍紋雕刻精美,龍身蜿蜒,龍須飄動,仿佛隨時都會騰空而起。這些雕刻,工藝精湛,線條流暢,展現(xiàn)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與無窮智慧。
太和殿,被譽為“東方三大殿”之一,無疑是故宮中路的核心與靈魂。它聳立于三層漢白玉臺基之上,氣勢恢宏,如巍峨山峰,俯瞰眾生。殿頂黃色琉璃瓦,在陽光下閃耀金光,與紅色立柱、白色石欄相映成趣,構(gòu)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殿前十根巨大圓柱,粗壯挺拔,如十位頂天立地的巨人,支撐著這座宏偉宮殿。
遺憾,現(xiàn)在如織的游人已經(jīng)無法進入太和殿內(nèi),只能遠觀其寬敞明亮、金碧輝煌。巨大金龍寶座高高在上,鑲嵌寶石珍珠,散發(fā)耀眼光芒。寶座上方藻井,雕刻精美盤龍圖案,龍口銜珠,仿佛在向人間播撒吉祥。站在這殿堂之前,我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聲,看到古代帝王端坐寶座之上,接受百官朝拜之盛大場景。
離開太和殿,沿中軸線前行,便是中和殿。與太和殿之雄偉壯觀相比,中和殿更顯小巧精致。它是一座四角攢尖頂之宮殿,黃色琉璃瓦在陽光下閃爍柔和光芒。從外可見殿內(nèi)陳設(shè)簡潔典雅,中央擺放巨大御案,上面擺放著我喜歡的“文房四寶”,當然還有各種奏章。這里是皇帝前往太和殿舉行大典前休息與接受朝拜之地,也是皇帝與大臣商議國事之所。站在這中和殿前,我仿佛能看到勤政的皇帝沉思默想、運籌帷幄之身影。至于那些懶政、惰政的明世宗嘉靖帝、明神宗萬歷帝等則不在此列。
再前行,便是保和殿。保和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頂之宮殿,規(guī)模僅次于太和殿。殿前云龍石雕,是故宮中最大的石雕,上刻九條巨龍,在云霧中翻騰嬉戲,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這塊石雕重達數(shù)百噸,是古代工匠從遠處運來,精心雕刻而成,充分展現(xiàn)了古代勞動民眾的智慧與力量。保和殿在明清兩代有著重要作用,它是皇帝舉行殿試之地,也是皇帝宴請王公貴族與外國使節(jié)之所。在這里,無數(shù)文人墨客通過殿試,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夢想;而對于我們這樣畏懼考試之人來說,卻是沒有絲毫的親近感。當然,無數(shù)外邦使者在這里感受到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與中國的強大實力,那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穿過保和殿,便來到了乾清門。乾清門才是內(nèi)廷的正門,也是皇帝處理政務(wù)與居住之地。門前擺放一對巨大銅獅,威風(fēng)凜凜,仿佛在守護著皇家的尊嚴與秘密。走進乾清門,便是乾清宮。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也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wù)之地。宮殿內(nèi)布置簡潔莊重,中央擺放一張巨大龍床,床上鋪著華麗錦被與繡枕。床前御案上,擺放著各種書籍與奏章,顯示出皇帝的勤政愛民。乾清宮匾額上,“正大光明”四個大字蒼勁有力,這是清朝皇帝傳承皇位的重要方式——秘密立儲之見證。啟示,皇家許多不光明、不正大之事,恰恰是在這里完成的,頗具諷刺意味。
越過乾清宮,沿中軸線繼續(xù)向北,便是交泰殿與坤寧宮。交泰殿是皇后在重大節(jié)日接受朝賀之地,殿內(nèi)懸掛“交泰殿”匾額,寓意著天地交泰、萬物咸亨。坤寧宮是皇后之寢宮,宮殿布置充滿濃郁生活氣息。東暖閣是皇帝大婚時之洞房,室內(nèi)布置溫馨浪漫,紅色帷幔、金色裝飾,處處彰顯著皇家之富貴與奢華。
不知不覺間,已經(jīng)走到了故宮中路的盡頭——御花園。御花園是皇帝與后妃們休閑娛樂之所,到了這里,皇宮內(nèi)始有蔥蘢樹木,暴曬的陽光也變得溫柔起來。游客們席地而坐,欣賞著花草繁茂、假山池沼、亭臺樓閣,錯落有致。不知他們是否明白,為何這里才出現(xiàn)了黃瓦紅墻下的綠植?
我漸感體力不支,已經(jīng)沒有那種“歸來還是少年”的豪邁。但我感謝這里,曾成為我的“明清史實物大課堂”。想再去西六宮的長春宮看看西太后(慈禧),想再去東六宮的鐘粹宮看看東太后(慈安),終因敵不過酷暑而放棄了。
走出故宮的后門——神武門,回首望去,那紅墻黃瓦之宮殿依然在陽光下閃耀著迷人光芒,仿佛還在向我訴說著無盡的思念與期待。轉(zhuǎn)臉再看隔著一條馬路的景山公園,那里有明代末帝——明思宗崇禎帝上吊自殺的地方。
我情不自禁吟詩一首——
故宮重游意難休,
紅瓦黃墻歲月留。
遙念崇禎枝上恨,
景山無語對神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