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領域的發展,關注度從大模型到了小模型。
文 | 牛透社
比如:谷歌、微軟及 Mistral 等公司推動小模型技術發展,推出 Gemma 系列、Phi 和 Small 3.1 等定制化模型以降低企業 AI 部署成本。
從上周的資訊里可以看到,AI 正在加速重塑企業軟件產業的結構與想象力:一邊是 Gartner 預警,到 2027 年超 40% 的自主型 AI 項目將失敗;另一邊,資本和巨頭卻熱情不減,并購與融資密集落地,產品迭代速度堪比軍備競賽。
從 Salesforce、Wix 到 OpenAI、CoreWeave,AI 正成為新的整合杠桿;而從火山引擎 HiAgent、騰訊混元-A13B 到谷歌 Gemini、Anthropic Artifacts,一場關于智能體、Agent 平臺與多模態模型的全線產品戰,正逐步拉開。
失控與突破并存,炒作與能力交織。當下的 AI 行業,既需要警惕 “技術泡影”,也需要看清產業演進的真實脈絡。
失敗的項目終將為成功者鋪路,而真正能穿越周期的玩家,往往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最能落地、最會整合、最懂場景的那一批。
AI 的產業故事,才剛剛開始精彩。
Gartner 潑冷水,Salesforce 點燃火:AI 落地走兩極
Gartner 預測:2027 年超 40% 自主型 AI 項目將失敗,2028 年 15% 決策由 AI 主導
牛透社美東時間 6 月 28 日消息,市場研究機構 Gartner 發布關于自主型 AI 的行業預測報告,預判至 2027 年底超 40% 自主型 AI 項目將被終止,但長期仍看好至 2028 年 15% 常規業務決策將由 AI 自主完成,且 1/3 企業級軟件將嵌入自主型 AI 功能。
報告指出,當前自主型 AI 項目存在成本失控、商業價值模糊及風險管理不足等阻礙,2025 年 1 月調研顯示多數企業推進步伐遲疑,廠商將既有技術簡單包裝導致市場認知混亂。
Gartner 強調成功案例需聚焦決策支持、流程自動化與效能提升三大領域,并構建可追蹤的 ROI 指標體系。
Salesforce AI 承擔近半數工作量 AI 系統準確率達 93%
牛透社 6 月 26 日消息,全球最大客戶關系管理軟件供應商 Salesforce 首席執行官馬克·貝尼奧夫表示,該公司 AI 代理系統已承擔 30% 至 50% 的工作量,自動化替代數十項原有人力流程,AI 系統準確率達 93%。
Salesforce 今年初裁撤約 1000 個崗位,新增職位聚焦 Agentforce 智能體技術市場推廣。2025 年至今全球科技行業已削減超 6.3 萬崗位,亞馬遜、微軟及谷歌等企業同步推進 AI 替代人力,技術史學家稱硅谷勞動力結構正經歷劇烈重塑。
【侃兩句】
Gartner 最新報告為自主型 AI 潑了一盆 ”冷水”:到 2027 年,超過 40% 的相關項目將被終止。
原因不難理解 —— 高昂的成本、模糊的商業價值、缺乏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加上廠商對技術能力的過度包裝,使得企業在落地過程中舉步維艱。
不過 Gartner 并未否定 AI 的長期潛力,反而指出:到 2028 年,15% 的常規業務決策將由 AI 主導,1/3 企業級軟件將嵌入自主型 AI 功能。
這份預測,既是警示,也是方向。企業不應盲目追風,而應回歸價值本質,在決策支持、流程自動化和效能提升等關鍵場景中,構建明確的 ROI 指標體系,以此推動 AI 從 “概念” 走向 “生產力”。
與此同時,Salesforce 提供了另一個參照系:其 AI 系統已承擔 30%-50% 的工作量,準確率達 93%,并通過組織調整匹配 AI 戰略方向。
這說明,真正的 AI 轉型,不只是技術變革,更是管理邏輯與人力結構的系統性重塑。AI 的未來不在遠方,就在能落地、能衡量的當下。
融資 / 并購
SaaS 建站平臺 Wix 以 8000 萬美元收購 AI 無代碼平臺 Base44,拓展自然語言開發能力
牛透社 6 月 18 日(美東時間)消息,軟件即服務(SaaS)建站平臺 Wix.com Ltd. 宣布收購人工智能無代碼開發平臺 Base44 公司,交易金額為 8000 萬美元現金加分期盈利支付協議,支付條款將持續至 2029 年。
Base44 創立于 2024 年 1 月,其全棧式 AI 平臺通過自然語言交互和獨創的 “氛圍編碼(vibe coding)” 技術,支持用戶快速生成功能完備的網頁應用程序,內置存儲、郵件、分析及身份驗證系統。
截至 2024 年 3 月,平臺已積累逾 20,000 名用戶并實現盈利。未來 Wix 將保持 Base44 作為獨立產品運營,依托規模化資源加速其發展。
Suno 收購音頻工作站 WavTool,以強化 AI 音樂編輯能力
牛透社 6 月 27 日消息,AI 音樂公司 Suno 宣布收購瀏覽器數字音頻工作站 WavTool。
WavTool 自 2023 年推出,核心技術包括音頻分離技術,其研發團隊將并入 Suno 產品與工程部門。此次收購將推動瀏覽器 DAW 技術整合,但具體條款未披露。
Suno 目前正面臨環球音樂集團等巨頭的版權訴訟糾紛,同時于 2025 年 5 月完成 1.25 億美元融資支持技術并購。分析人士認為延遲披露收購或與轉移法律爭議輿論有關。
數據管理巨頭 Rubrik 收購 AI 企業 Predibase,估值或達 5 億美元
牛透社 6 月 25 日消息,紐交所上市的數據管理公司 Rubrik 宣布收購專注于大模型(LLM)微調技術開發的初創企業 Predibase,交易估值介于 1 億至 5 億美元區間。
Predibase 的同名平臺采用 LoRA 技術提升模型訓練效率,其 Turbo LoRA 模式可實現推理性能三倍提升。Rubrik 是服務逾 6100 家機構的數據管理解決方案提供商,核心業務涵蓋多云環境數據備份與敏感信息治理。
收購后 Predibase 將作為獨立業務單元運營,并保持第三方平臺兼容性。
企業云服務商 IFS 收購代理型 AI 公司 theLoops,強化工業智能布局
牛透社美東時間 6 月 26 日消息,企業云服務商 IFS 宣布收購硅谷代理型 AI 公司 theLoops。
theLoops 為專注工業場景的代理型 AI 技術提供商,其技術可構建多智能體協同環境并實現人機合規協作。未來規劃包括開發具備安全治理框架的企業級代理型 AI 平臺,在重資產領域部署工業 AI 數字員工。
OpenAI 完成本年度第三筆收購,吸納 AI 推薦系統公司 Crossing Minds 核心團隊
牛透社 美東時間 6 月 27 日消息,OpenAI 宣布收購 AI 初創公司 Crossing Minds 核心團隊。
Crossing Minds 成立于 2016 年,專注為在線零售商提供基于神經網絡的智能推薦系統,核心技術包括定制版梯度下降訓練法、嵌入式數據生成工具及 RAG 系統。
該公司此前獲超 1300 萬美元融資,交易金額未披露。此次為 OpenAI 本年度第三筆收購,前兩次分別為 2025 年 5 月以 6.5 億美元全股票收購 Jony Ive 的 io Products 及 2025 年 4 月初以 30 億美元收購 Windsurf。
CoreWeave 擬收購 Core Scientific,后者股價盤中飆升逾 30%
牛透社 6 月 26 日消息,人工智能云服務提供商 CoreWeave Inc. 正尋求收購其基礎設施合作伙伴 Core Scientific Inc.。受此消息影響,Core Scientific 股價盤中飆升逾 30%,CoreWeave 當日收盤微跌 0.9%,該公司自今年 3 月上市以來市值已增長三倍。
Core Scientific 成立于 2017 年,早期以比特幣礦場運營為主業,2023 年 1 月完成破產重組后轉型為 AI 優化數據中心運營商。雙方戰略合作規模在過去兩年內擴展至覆蓋六大數據中心的 590 兆瓦容量,預計未來 12 年將創造超 100 億美元營收。
消息人士稱,CoreWeave 最早于 2024 年提出約 10 億美元的收購要約,市場預期新報價將大幅提升,交易或通過股權置換形式完成。
Cluely 獲 a16z 1500 萬美元 A 輪融資,未成型產品引倫理爭議
牛透社 太平洋時間 6 月 26 日消息,初創公司 Cluely 宣布完成 1500 萬美元 A 輪融資,由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領投。
Cluely 核心業務為研發具有倫理爭議的 “全面作弊” 工具,采用挑釁式營銷策略制造話題熱度,其產品在四月高調發布時仍處于雛形階段,至今尚未推出完整解決方案。創始人 Roy Lee 宣稱將于 6 月 27 日正式發布產品,并預計將引發超常規市場反響。
安德森·霍洛維茨合伙人 Bryan Kim 認為,Cluely 的病毒式傳播實踐驗證了其提出的 “先發優勢即護城河” 理論,即在 AI 時代搶占時間窗口優先于產品完善。
AI 安全企業 XBOW 完成 7500 萬美元 B 輪融資
牛透社 6 月 26 日消息,AI 安全企業 XBOW 宣布完成 B 輪融資,融資金額達 7500 萬美元,累計融資額達 1.17 億美元,由 Altimeter Capital 領投,紅杉資本等跟投。
XBOW 專注于自主研發 AI 滲透測試工具,其完全自主的 AI 系統已在 HackerOne 平臺提交 1060 個漏洞報告,其中 132 個獲官方確認修復。這種 “黑盒測試” 模式無需依賴內部代碼訪問,模擬真實攻擊場景,展現了 AI 在網絡安全領域的強大潛力。
本輪資金將用于 AI 安全平臺全球化部署及云原生架構檢測算法優化,并計劃于 2025 年 8 月全球黑帽大會發布新一代攻擊面管理系統。
Decagon AI 完成 1.31 億美元 C 輪融資,估值突破 15 億美元
牛透社 美東時間 6 月 23 日消息,美國人工智能客服公司 Decagon AI 宣布完成 1.31 億美元 C 輪融資,由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和 Accel 共同領投,既有投資者持續跟投。
Decagon AI 提供基于文本與語音的多模態客戶支持機器人系統,其工具鏈支持企業深度定制 AI 客服代理,估值突破 15 億美元。本輪資金將用于研發團隊擴建及全球企業市場拓展。
【侃兩句】
AI 不止在寫文案、畫圖、開會,還在悄悄 “買買買”。從建站的 Wix 到數據管理老兵 Rubrik,從音樂創作的 Suno 到企業級的 IFS,AI 并購潮全面開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Base44 才成立半年就以 8000 萬美元出場,這 AI 創業速成有點太快了。
OpenAI 則繼續打 “組合拳”,一邊砸重金搞硬件(Jony Ive 的 io Products),一邊招兵買馬補推薦系統短板。這波 “左手平臺、右手內容” 的布局,頗有幾分 “AI 版蘋果+Netflix” 的野心。
而在安全與算力側,XBOW 用 AI 找漏洞,已經是 HackerOne 上的高能玩家;CoreWeave 則想把合作伙伴 Core Scientific 直接變成 “自家機房”,一不留神就演成了芯片廠之外最激進的 AI 基礎設施整合戰。
產品
火山引擎發布 HiAgent 2.0 AI 中臺,新增四維架構拓展能力
牛透社 2025 年 6 月 24 日消息,火山引擎正式宣布推出企業級 AI 中臺 HiAgent 2.0,該產品通過四維架構拓展實現智能體開發到運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含 100+ 行業場景模板與插件庫,支持教育、政務、金融等五大行業應用。
萬興科技發布天幕大模型 2.0,音視頻處理能力進一步提升
牛透社 6 月 23 日消息,萬興科技發布 “天幕” 音視頻多媒體大模型 2.0 版本,該模型集成了更強大的人工智能算法,能夠實現高質量的音頻和視頻生成,主要應用于自媒體短視頻創作、在線教育課程開發、電影級特效制作等領域。
這個升級版的大模型不僅進一步提升了音視頻處理的能力,更為用戶提供了更加智能和便捷的多媒體應用體驗。萬興科技的這一創新產品被廣泛認為是提升內容創作效率和質量的游戲規則改變者。
阿里巴巴發布業內首款多模態統一模型 Qwen VLo,支持長文本精細控制
牛透社 6 月 28 日消息,阿里巴巴旗下通義千問實驗室發布 Qwen VLo(業內首款多模態統一理解與生成模型)。該產品創新性采用遞進式生成架構,通過漸次優化機制顯著提升長文本生成任務的精細控制能力。
用戶現可通過 Qwen Chat(chat.qwen.ai)體驗該模型。
阿里巴巴通義千問實驗室系集團旗下人工智能研究機構,專注于多模態大模型研發。此次發布的 Qwen VLo 通過 ”自上而下、由左至右” 的漸進式優化架構,首次實現理解與生成能力的模態統一。
騰訊開源混元- A13B 大模型:800 億參數支持單卡部署,同步發布兩項評估數據集
牛透社 2025 年 6 月 27 日消息,騰訊發布并開源混元 – A13B 大模型,該模型采用基于專家混合(MoE)架構,總參數規模達 800 億,激活參數為 130 億,在保持頂尖開源模型效果的同時,大幅降低了推理延遲與計算開銷,為個人開發者和中小企業提供了更具性價比的 AI 解決方案。
據騰訊介紹,混元-A13B 模型在極端條件下僅需 1 張中低端 GPU 卡即可部署,用戶可通過 Github、HuggingFace 等技術社區下載使用,模型 API 也已在騰訊云官網上線。這一特性使得更多開發者能夠以較低成本接入前沿 AI 技術,推動創新應用落地。
科技企業競逐小模型:Gemma、Phi 等定制方案助力 AI 部署成本優化
牛透社消息,谷歌、微軟及 Mistral 等公司推動小模型技術發展,推出 Gemma 系列、Phi 和 Small 3.1 等定制化模型以降低企業 AI 部署成本。
領英杰出工程師 Karthik Ramgopal 指出,小型模型通過降低算力需求、提升推理速度優化企業 OPEX 與 CAPEX。
OpenAI 推出低價版 o4 – mini 模型,Anthropic 實驗驗證多專用模型性價比優勢。Cognizant 專家 Ravi Naarla 提出三維度 ROI 評估法,Aible 團隊通過后訓練技術降低使用成本。行業共識建議建立動態評估機制并優先支持自主微調平臺。
谷歌 Android Studio 上線 Agent 模式,Gemini 實現自然語言編程新范式
牛透社 6 月 23 日消息,谷歌有限責任公司發布 Android Studio 集成開發環境重大升級,推出實驗性 “代理模式”(Agent Mode),通過其旗艦人工智能模型 Gemini 實現對話式編程功能。
該功能允許開發者以自然語言描述開發目標,即可自動完成代碼生成、資源檢索及跨文件代碼重構等復雜任務,被業內稱為 “AI 驅動開發的范式轉移”。
本次升級提供多層級服務架構,包括免費版 Gemini(標準上下文窗口)與付費版 Gemini 2.5 Pro(支持 100 萬 token 上下文窗口),后者可處理大型代碼庫開發需求。
谷歌強調開發人員全程保留決策權,系統將在關鍵操作節點暫停供人工確認。
科大訊飛發布星火醫療大模型 V2.5 國際版,MedBench 評測 98.4 分奪魁
牛透社 6 月 25 日消息,科大訊飛發布星火醫療大模型 V2.5 國際版,該模型是全球首個完全基于中國本土算力平臺訓練完成的醫療大模型,在國際權威評測體系 MedBench 中以 98.4 分問鼎綜合能力榜首。
本次升級聚焦三大核心突破:整合雙模式推理引擎,綜合診療能力達三級甲等醫院主治醫師水平;醫療文書完整性和診療報告可讀性等指標超越人類醫師基準值;支持中英文多語種專業術語本地化轉換,滿足不同語言用戶的需求。
月之暗面發布首款自主智能體 Kimi-Researcher
牛透社 2025 年 6 月 23 日消息,中國人工智能公司月之暗面發布多輪搜索推理智能體 Kimi-Researcher,該產品具備自主決策能力,單次任務平均完成 23 步推理操作,檢索超 200 個網頁鏈接,基于 Kimi k-系列模型優化版本,采用端到端智能體強化學習訓練。
在 HLE 測試中,Kimi-Researcher 以 26.9% 的 Pass@1 得分率達到行業頂尖水平,Pass@4 準確率高達 40.17%,通過強化學習迭代優化實現性能飛躍。同時在 xbench-DeepSearch 項目等多測試中表現卓越。
月之暗面宣布開放 kimi.com 平臺內測申請,未來數月將逐步開源預訓練基礎模型及 RL 優化后模型。
Salesforce 發布企業級 AI 代理平臺 Agentforce 3,集成實時指揮部系統與 MCP 協議
牛透社 6 月 23 日消息,全球領先的客戶關系管理平臺 Salesforce 發布人工智能代理平臺升級產品 Agentforce 3,該產品具備指揮部實時監控系統與模型上下文協議(MCP)原生支持,主要應用于企業級 AI 技術的智能化管理場景。
升級包含實時追蹤數字員工績效指標、AI 健康監測等功能,預置集成 30 余家科技企業系統并支持 40% 工作流響應速度提升。平臺現部署 25 個 MCP 服務器應用及 200 余個行業模塊,已實現亞馬遜 Bedrock 平臺模型托管與 Google Gemini 模型適配規劃。
Anthropic 發布革命性 AI 開發工具 Artifacts,實現自然對話式應用開發
牛透社 6 月 26 日消息,美國生成式人工智能企業 Anthropic 發布革命性產品 Artifacts,該產品突破技術門檻,允許用戶無需編寫代碼,通過自然對話開發個性化應用程序。
Anthropic 成立于人工智能領域,核心業務為生成式 AI 技術研發。本次發布的 Artifacts 具備多媒體創作存儲、跨會話調用功能,支持協作看板與作品庫管理,目前已涌現智能數據解讀工具、AI 教學助手等應用案例。
Mixus 推出 “同事介入式” AI 平臺,人工審核關鍵決策提升可靠性
牛透社 6 月 28 日消息,混合智能系統企業 Mixus 發布 “同事介入式”(colleague-in-the-loop)平臺,該產品通過人工驗證與自動化工作流融合機制,使 AI 代理在關鍵任務中實現可靠性升級。
根據 Salesforce 2025 年 5 月研究報告,當前主流 AI Agent 單步任務成功率僅 58%,多步驟任務成功率低至 35%。Mixus 的解決方案內嵌結構化人工驗證機制,由 AI 完成 90% – 95% 標準化流程,人類專家僅需介入 5% – 10% 高風險決策。系統支持自然語言構建智能體,深度集成企業工具與 API,可實現復雜跨平臺操作。
Mixus 預測至 2030 年,Agent 部署數量將增長千倍,人類管理效率或提升 50 倍。
領英發布多智能體協同 AI 招聘系統,實現候選人篩選全流程自動化
牛透社 6 月 26 日消息,領英發布革命性招聘智能體系統,該產品具備多智能體協同架構與自然語言交互功能,主要應用于企業人才篩選與招募場景。
系統采用監督智能體統籌招聘需求解析與候選人挖掘模塊,集成大語言模型推理與強化學習機制,通過可插拔式工程架構實現任務自主執行與實時反饋,其設計遵循可靠性、隱私性等五維價值體系。
谷歌發布 AI 驅動 Offerwall 系統,助出版商收益最高增長 20%
牛透社 2025 年 6 月 27 日 消息,谷歌發布名為 “Offerwall” 的互動墻系統,該產品具備通過 AI 算法動態優化觸發機制、支持微支付體系及分層內容訪問權限購買功能,主要應用于內容發布商多元化盈利場景。
該系統集成于 Google Ad Manager 平臺,提供廣告瀏覽、用戶調研及付費訂閱等盈利模式。經 1000 家發布商 12 個月測試,部署該系統的出版商平均收益增長 9%,其中印度 Sakal Media Group 季度收益環比提升 20%,廣告曝光量凈增 200 萬次。
HeyGen發布 AI 視頻智能體,一鍵生成爆款視頻
牛透社 2025 年 6 月 27 日消息,AI 視頻生成企業 HeyGen 發布革命性 AI 視頻智能體。該產品具備全鏈路自動化生產能力,可完成故事架構、腳本生成及影視級鏡頭調度,通過智能語義解析及品牌識別模塊,極大地節省了時間和制作成本,主要應用于營銷傳播、個體創作等視頻內容生產場景。
HeyGen 作為 AI 視頻生成技術企業,其系統支持幾分鐘內將基礎素材轉化為專業成片,集成智能化敘事架構與自然語言交互系統,顯著降低專業視頻創作門檻。技術團隊將持續優化算法架構開發新功能。
谷歌發布端側多模態大模型 Gemma3n,突破 LMArena 基準并支持 140 種語言處理
牛透社 2025 年 6 月 27 日消息,谷歌發布并開源端側多模態大模型 Gemma3n,首次實現云端級多模態能力向終端設備的遷移。
Gemma3n 提供 E2B(50 億參數)和 E4B(80 億參數)雙版本,內存占用優化至 2GB/3GB 水平。其支持 140 種文本語言和 35 種語言的多模態理解,E4B 版本在 LMArena 評測中以超 1300 分成為首個突破該基準的百億參數以下模型。技術突破包括嵌套式 Transformer 架構、分層參數嵌入、KV 緩存共享機制及增強型編碼器系統。
谷歌已在 Hugging Face 平臺開源模型和權重,并提供詳細文檔和開發指南。自去年首個 Gemma 模型發布以來,該系列累計下載量已超過 1.6 億次,顯示出強勁的開發者生態。
OpenAI 發布 Deep Research API 新模型 o3/o4-mini-deep research
牛透社 6 月 27 日消息,OpenAI 發布深度研究 API 模型 o3 – deep – research – 2025 – 06 – 26 和 o4 – mini – deep – research – 2025 – 06 – 26,標志著其在自動化研究與復雜任務處理領域的重大突破。
這兩款模型專為高階分析和深度信息合成設計,支持開發者通過 API 實現自動化的網頁搜索、數據分析、代碼執行等功能,為企業、研究人員和開發者提供了強大的工具。
Deep Research API 通過結合 OpenAI 的 o3 和 o4-mini 模型,支持多步驟研究、網頁搜索、文件分析和代碼解釋器等功能。與 ChatGPT 中的 Deep Research 功能不同,API 版本跳過了交互式澄清步驟,要求開發者提供清晰的輸入提示,以直接生成結構化、帶引用的報告。
定價方面,o3 模型每 1000 次調用價格為 10 至 40 美元,而 o4-mini 價格更低,為 2 至 8 美元,滿足不同預算需求。
Vertesia 推出企業級自主 Agent 構建器,加速多行業智能化升級
牛透社 2025 年 6 月 26 日消息,企業級生成式人工智能低代碼平臺開發商 Vertesia 公司發布面向商業用戶的 “自主智能體構建器”,該產品可實現 AI 智能體的快速開發部署,支持復雜業務流程的認知規劃與執行、信息檢索及文檔生成,主要應用于金融服務、零售、醫療健康等領域。
Vertesia 平臺基于符合 ISO 27001 標準的企業級安全保障體系,整合全鏈路可觀測性系統、智能體運行時控制框架及語義文檔預處理技術,通過抑制大語言模型 “幻覺” 現象提升異構數據處理能力。用戶可通過智能體集群動態調整功能,實現跨模型體系及公有云環境的多任務并行處理。
【侃兩句】
AI 產品大戰已然進入 “中場混戰” 階段。從大模型到小模型,從 Agent 平臺到自動化研發工具,各家廠商都在試圖定義下一代企業智能應用的底層標準。
火山引擎的 HiAgent 2.0 主打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行業模板標準化;Salesforce 的 Agentforce 3 強調上下文管理與實時指揮;而阿里、騰訊、谷歌則在多模態和小模型方向持續推進邊界。
與此同時,工具化趨勢加速滲透。
Anthropic 的 Artifacts 和谷歌 Android Studio 的 Agent Mode,正在重構開發者工作方式,推動 “自然語言編程” 從概念走向應用。混合智能平臺 Mixus、“同事介入式” 設計,也回應了企業對可靠性和人機協同的現實焦慮。
不難看出,AI 產品的競爭正在從模型精度的 “比智商”,轉向平臺化能力、場景適配度與治理機制的 “比成熟度”。
從這場產品潮看未來,真正具備工程化能力與場景落地深度的玩家,才有望在 AI 產業化的下半場占據先機。
說明:文章為牛透社原創,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