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是蘇州地鐵6號線開通一周年。一年來6號線客流穩步增長態勢累計運送乘客近5000萬人次。這條“最美園林線”用數據記錄成長,用服務傳遞溫度,在城市的脈絡中書寫著屬于自己的“進階故事”。6號線的客流增長曲線,藏著蘇州文旅的“流量密碼”。開通首月,它便以日均11.9萬人次客流量展現出潛力;半年后日均客流穩定在14.3萬人次;2025年5月2日,單日客流飆至35萬人次,成為蘇州地鐵線網中成長最快的“新動脈”。
6號線客流的爆發式增長,源于其獨一無二的“文旅基因”。全線有14座車站與城市文旅地標的“緊密相連”——從拙政園蘇博站2號口出站,抬眼是蘇州博物館的幾何白墻,步行數十米即達拙政園;虎丘站距千年虎丘景區僅400米;平江路、金雞湖等熱門景點更是“地鐵直達”。“出站即園林”的獨特體驗,讓6號線成了游客的“文旅向導”。
開通一年來,拙政園蘇博站日均客流從初期1.02萬人次升至1.31萬人次,節假日峰值突破4.35萬人次;今年上半年,虎丘景區游客量同比增長超20%,其中地鐵抵達的游客占比持續攀升。
6號線的“成長”,不僅是客流量的增長,更是空間功能的迭代升級。開通之初,它以“一站一標”的設計驚艷全城。如今,它已成為融合文化展示、生活服務、社交體驗的“城市公共空間”。
走進6號線車站,仿佛踏入微縮版江南畫卷。虎丘站近百米《古今虎丘長卷》,讓千年風光與現代設計對話;拙政園蘇博站的月洞門、花窗、線條屋頂,步步皆是園林意趣;望星橋蘇大站的紅磚墻、玫瑰花窗,混搭出復古與現代的碰撞。
一年來,蘇州地鐵將這些特色車站空間轉化為“文化發生地”。望星橋蘇大站“星連書站”擺上柔軟坐墊,成了家長帶娃讀繪本的“移動書房”;拙政園蘇博站推出“獅林微觀”微縮模型,將獅子林六處經典景觀搬進站臺。“后續還會有‘微園林’故事會、NPC互動,讓乘客不止是路過,更愿意停留感受文化。”站務六車間副主任徐蓉蓉說。
6號線的“人文溫度”,藏在服務細節中。開通首月,蘇州地鐵便以乘客需求為導向,啟動“微服務”迭代計劃,從細微處著手,將“便捷出行”升級為“品質出行”。
臨頓路站、拙政園蘇博站的黑底黃字指示牌,清晰標注景點方向;虎丘站等6個站點的“暢優出行”百寶箱里,扎頭繩、防磨貼、去污濕巾等20類物品隨時待命。全線站點衛生間實現自動感應皂液器、恒溫出水小廚寶、觸摸感應出紙機、高速干手器“四小件”全覆蓋,讓乘客直呼“比家里還周到”。
今年1月亮相的拙政園蘇博站“江南雅韻”服務中心,更是把服務做成了“蘇式溫情”樣板。周末高峰時,“超級服務達人”會根據游客喜好定制行程,從拙政園游覽路線到平江路美食推薦,細致得像朋友聊天。此外,6號線全線智慧客服終端則用科技兜底,語音交互、失物查詢“一鍵搞定”,特殊群體按“一鍵招援”,工作人員立刻響應提供服務。
6號線的成長,還離不開管理模式的突破。今年1月啟動的“線路承包制”改革,打破崗位壁壘,讓效率與服務雙提升。
目前6號線已有6個車站試點“無客服運作”,通過流程優化減少冗余崗位;白洋灣公園換乘站實行“潮汐式”人員配置,夜班人力隨客流動態調整;安檢點數量與客流匹配,優化13個安保崗。員工培訓也玩出新花樣,“精準滴灌式”課程讓300余名員工按需學習,“全員講師”計劃鼓勵一線員工上臺分享經驗,不僅提升了員工的參與感和歸屬感,也促進了知識的廣泛傳播和深度交流。
從客流數據到空間創新,從服務細節到管理變革,6號線“進階成長”的背后,是蘇州地鐵對“經營軌道、服務人民”新使命的踐行,是蘇州地鐵邁向世界一流軌道交通綜合服務運營商征程中的生動注腳。(張思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