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穩定幣在全球市場和政策層面,消息不斷。先是美國以及中國香港相繼推動穩定幣立法,同時全球第二大穩定幣發行商Circle登陸納斯達克,首日暴漲約168%,市值突破90億美元。最近,國泰君安國際獲批穩定幣交易牌照,股價大漲超150%。京東、阿里等科技巨頭紛紛宣布擬在中國香港發行穩定幣。
什么是穩定幣?為什么許多國家和地區,乃至科技巨頭都要紛紛布局穩定幣?穩定幣真的穩定嗎?
穩定幣或許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陽謀,提到穩定幣,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穩定,但是冷靜分析一下它的核心機制你會感覺到,它更像是一個設計精巧卻毫不掩飾的風險轉移工具。
穩定幣的主線邏輯是什么?
跟美債危機是息息相關的,美國天才法案規定,穩定幣發行者需要1:1錨定美元,就說你的有一塊錢的美元才能發一塊錢的穩定幣。那么發行方拿用戶購買穩定幣的資金,可以去購買美債來賺取利息。
而用戶持有穩定幣是沒有利息的,啥意思?
就是用戶購買穩定幣,其實就相當于是你購買美債了,那美債要出問題的話,這個風險是由用戶來承擔的,而息差由發行方來賺取。最后是美債得到了買家,發行方得到了利差,而用戶得到了風險。
更有意思的是,穩定幣借助著科技的名義搞脫錨,左腳踩著右腳要原地上天。
這是啥意思呢?
眾所周知,1945年布雷頓森林體系之后,美元錨定黃金;1971年美元脫離金本位之后,錨定石油;可是現在又要搞不下去了,于是搞我自己,錨定我自己。穩定幣的錨定是美元,美元的錨定是美債,穩定幣又能買美債,這不相當于美債生美元,美元生穩定幣,穩定幣又生美債,一生二二生三三又生一,就這么虛空錨定原地升天。
通過這個循壞杠桿,短期可以為到期的美債獲得大量的續命錢,但一旦要是杠桿斷裂的話就會造成毀滅性的后果,并且穩定幣的規模不足以解決美債危機,頂多也就是買下一部分新發的美債,緩解舊債到期的壓力。
不過,在特朗普看來,穩定幣確實有可能成為美債的“救世主”, 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穩定幣市場的擴張是純粹的增量資金,這些錢本來不是要買美債的,只是因為穩定幣有儲備資產的需求,這些資金才可能流向短期美債。比如現在穩定幣的市場大約是2500億美元,很多人預計未來幾年可以漲到2萬億美元。而美債超預期發債的“天量”,通常也就幾千億美元的凈供給。對比之下,穩定幣的增量資金理論上足以“吃下”美債的新增供給,特別是短債。
但這只是部分解法,穩定幣的儲備以短債為主,而美債的核心問題在長端。比如現在20年、30年的長債沒人敢買,是因為大家擔心美國長期通脹,這就是一個期限錯配的問題。
更深層的問題,其實不是美債有沒有買家,而是市場對美國財政可持續性的擔憂。這短期內難以緩解。換句話說,穩定幣可能解決了流動性問題,但解決不了信心問題。
所以,穩定幣對美債的幫助,尤其是對短期債務的緩解是確定的;但說它是“救世主”,這個“救世主”還要打個引號。
本質上,不管是穩定幣、RWA(真實世界資產)、STO(證券型通證),底層資產的質量才是最核心的。如果底層資產不被信任,這些鏈上結構再好也無濟于事。
其實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其實穩定幣的誕生它的作用本身是積極的,它可以大幅度降低跨國交易跨國轉賬的成本,如果說你有用穩定幣去消費區轉賬的需求,那可能它是個好東西。但是目前咱們擁有這種需求的人肯定不算多。
那么,這么多年以來,靠著炒概念或者炒幣發財的人都是有的,只是大多數人都駕馭不了這場賭局。
再加上,這些年,其實穩定幣脫錨事件屢見不鮮。
2022 年 5 月,算法穩定幣 UST 深度崩盤;2023 年 3 月,USDC 因硅谷銀行事件一度跌至 0.88 美元;2024–2025 年間,USDT 仍偶爾出現 ±1% 的波動。
這些穩定幣不穩定事件的發生,揭示了穩定幣面臨的諸多風險。對于資產抵押型穩定幣,儲備資產的安全性和透明度至關重要,如果發行方的儲備資產出現問題,如銀行倒閉、資產被挪用等,就可能導致穩定幣脫錨。而算法型穩定幣則面臨著市場信心和算法缺陷的風險,一旦市場對其失去信心,或者算法在極端市場條件下無法有效調節供應量,就容易引發價格暴跌。
所以說,穩定幣本身不會創造任何財富,如果說真的有少部分人將會通過這個東西獲利的話,那么注定會有多數人被收割。要知道通常微信簽名寫著暴富的往往很窮,寫著自律的往往很懶,而這個寫著穩定的,反而是一點也不穩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