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中國的崛起無疑是全球最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之一。從一個以農業(yè)為主的發(fā)展中國家,到如今成為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的超級大國,中國不僅改變了自身的命運,也深刻影響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
美國與伊朗之間的緊張關系從未消退,尤其是近年來,雙方在核問題、經濟制裁和地區(qū)影響力上的博弈愈發(fā)激烈,甚至有軍事沖突的潛在風險。
美國一些專家警告,若美國選擇與伊朗開戰(zhàn),可能在戰(zhàn)略上完全有利于中國。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觀點呢?
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中國逐步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釋放了巨大的生產力和創(chuàng)造力。根據(jù)世界銀行數(shù)據(jù),從1978年至201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高達9.5%左右,超過8億人口擺脫了貧困。
2020年,中國的GDP達到14.7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的17%以上,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這種經濟成就離不開中國在制造業(yè)領域的強大實力。如今,中國被譽為“世界工廠”,生產從智能手機到服裝等各類商品,供應鏈覆蓋全球。
在軍事方面,中國同樣取得了長足進步。2020年,中國的軍費開支約為1780億美元,雖然遠低于美國的7320億美元,但增長速度驚人。
根據(jù)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shù)據(jù),過去十年,中國軍費年均增長率約為6.6%。人民解放軍已裝備隱形戰(zhàn)斗機、航空母艦和高超音速導彈等先進武器。其海軍力量的擴展,尤其是在南海的活動,顯示了中國意欲在亞太地區(qū)乃至全球投射軍事力量的決心。
政治上,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也在顯著提升。2013年推出的“一帶一路”倡議(BRI)是這一戰(zhàn)略的集中體現(xiàn)。截至2021年,這一倡議已涵蓋140多個國家,投資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通過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建設港口、鐵路和能源設施,中國不僅拓展了貿易網絡,還增強了其地緣政治話語權。此外,中國在聯(lián)合國等國際組織中的角色日益重要,逐漸從規(guī)則接受者轉變?yōu)橐?guī)則制定者之一。
伊朗作為中東的關鍵國家,其地緣政治地位不容忽視。伊朗擁有約1580億桶的石油儲量,是世界第四大產油國,其通過霍爾木茲海峽出口的石油對全球能源市場至關重要。
自1979年伊朗革命推翻親美政權后,美國與伊朗的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代的伊朗人質危機、伊朗對黎巴嫩真主黨等組織的支持,以及其核計劃的推進,都是雙方沖突的焦點。
2015年簽署的《聯(lián)合全面行動計劃》曾短暫緩和局勢。這一協(xié)議由奧巴馬政府推動,旨在通過解除部分制裁換取伊朗限制核活動。
2018年特朗普政府單方面退出協(xié)議,并恢復對伊朗的嚴厲制裁,導致美伊關系再度緊張。2020年,美國無人機擊殺伊朗高級將領蘇萊曼尼,伊朗隨后襲擊美軍基地,雙方的對抗達到新高度。盡管拜登政府上臺后表達了重返核協(xié)議的意愿,但截至2023年,談判仍未取得實質性進展,軍事沖突的風險依然存在。
相比之下,中國與伊朗的關系則以經濟合作為主。中國是伊朗石油的最大買家之一。2019年,盡管面臨美國制裁壓力,中國仍從伊朗進口了約占其石油總進口14%的原油。此外,作為“一帶一路”的一部分,中國在伊朗投資了多個項目,例如亞達瓦蘭油田的開發(fā)和從德黑蘭到馬什哈德的高鐵建設。這些合作不僅保障了中國的能源安全,也深化了兩國在政治上的互信。
若美國與伊朗爆發(fā)軍事沖突,中國可能在多個方面受益匪淺。美伊戰(zhàn)爭可能導致中東石油供應中斷,尤其是霍爾木茲海峽的封鎖風險。據(jù)國際能源署統(tǒng)計,全球約20%的石油貿易通過這一海峽。一旦戰(zhàn)事波及,油價可能飆升,引發(fā)全球經濟動蕩。雖然中國也會受到影響,但其應對能力遠超許多國家。
首先,中國已通過多元化戰(zhàn)略降低了對中東石油的依賴。2020年,中國石油進口中約40%來自中東,其余則來自俄羅斯、非洲和拉美等地。中國擁有超過10億桶的戰(zhàn)略石油儲備,足以應對短期供應危機。中國近年來還加大了對新能源的投入,進一步減少了其對傳統(tǒng)能源的脆弱性。
相比之下,美國雖然是石油凈出口國,但其經濟仍可能因油價上漲和軍事開支增加而承壓。更重要的是,戰(zhàn)爭可能迫使中國與俄羅斯等國進一步加強能源合作,從而削弱美國制裁的有效性。
美伊沖突可能在中東引發(fā)混亂甚至權力真空,而中國或能借機擴大影響力。以2003年伊拉克戰(zhàn)爭為例,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后,伊朗趁機增強了對什葉派武裝的支持,成為地區(qū)主導力量之一。如果美國再次陷入與伊朗的戰(zhàn)爭泥潭,其在阿拉伯國家的信譽可能進一步受損。中國則可以通過“一帶一路”項目扮演建設者和穩(wěn)定者的角色。
美國的傳統(tǒng)盟友,如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可能因戰(zhàn)爭后果對其安全構成威脅而與美國產生分歧。中國則可利用這一裂痕,通過經濟外交拉近與這些國家的關系。
美伊戰(zhàn)爭還將分散美國對亞太地區(qū)的關注,而這一地區(qū)正是中國崛起的核心舞臺。當前,美國通過“印太戰(zhàn)略”試圖遏制中國,包括在南海部署軍艦和支持臺灣。但若美國在中東開戰(zhàn),其軍事和財政資源將被牽制。
對中國而言,這意味著在南海、臺灣問題甚至東海爭端上將面臨更少的外部壓力。美國若無暇應對,中國在亞太的主導地位將進一步鞏固。
美國的外交政策并非沒有失誤,而這些失誤往往為對手創(chuàng)造了機會。以伊拉克戰(zhàn)爭為例,美國原以為推翻薩達姆能帶來民主和穩(wěn)定,但結果卻是ISIS的崛起和伊朗影響力的增強。類似地,軍事干預伊朗可能導致不可預測的后果。美國前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曾在2019年警告:“對伊朗的軍事打擊后果難以預料,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結果。”他認為,戰(zhàn)爭可能引發(fā)地區(qū)性沖突,甚至拖累美國經濟。
面對中國的崛起,美國需重新審視其優(yōu)先級。與其在中東耗費資源,不如集中力量應對亞太挑戰(zhàn)。外交途徑,如重啟核談判,或許是避免戰(zhàn)爭并維持地區(qū)穩(wěn)定的更明智選擇。
中國的快速崛起已深刻改變了全球權力格局,而美國與伊朗的潛在沖突可能成為這一進程的加速器。從能源安全到地區(qū)影響力,再到美國戰(zhàn)略資源的分散,美伊戰(zhàn)爭在多方面對中國有利。美國若不吸取伊拉克戰(zhàn)爭等歷史教訓,繼續(xù)在中東冒險,可能不僅無法遏制伊朗,反而為中國提供了崛起的最佳契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