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更多源于“地產資本驅動”而非市場需求本身。
中國五星級酒店近年來經歷了一場“冰火兩重天”的劇變。根據文旅部數據,2017年中國五星級酒店數量突破800家,而到2024年第三季度僅剩736家,五年間減少114家,平均每年關閉約23家。
比較典型的案例包括:北京瑜舍酒店(2024年關閉)、上海寶格麗酒店(拍賣)、溫州萬和豪生大酒店(破產清算)等,甚至連重慶悅榕莊等地標酒店也淪為“爛尾資產”;佛山希爾頓等則因企業經營等原因被掛牌轉讓。
國外高端酒店市場則呈現分化趨勢。例如,2025年《福布斯旅游指南》新增336家五星級酒店,強調“健康養生”和“文化體驗”;《美國新聞》評選的全球最佳酒店中,美國夏威夷四季度假村、紐約麗思卡爾頓等依然以服務與獨特性立足。
而中國五星級酒店的困境更多源于“地產資本驅動”而非市場需求本身。
1
中國五星級酒店倒閉潮的核心原因是地產泡沫,以及由此衍生的供需失衡。
地產綁架了酒店,這對“黃金搭檔”最終成了彼此的“致命毒藥”。
上世紀80年代起,五星級酒店被視為城市形象和招商工具。地方政府在土拍中強制捆綁酒店建設,例如東莞松山湖地塊要求引入安縵、寶格麗等頂級品牌。
房企開始“酒店賭局”。富力199億收購萬達77家酒店后虧損15.3億,藍光、世茂等房企因過度擴張導致資金鏈斷裂,旗下酒店被迫拋售。數據顯示,2010-2018年中國五星級酒店年均投資回報率僅0.3%-4%,遠低于中端酒店。
原有客戶群體開始住不起五星級酒店,市場日漸萎縮。2024年三季度,五星級酒店平均房價599元(同比降5%),出租率下降4%。北京、上海雖有所恢復,但三亞、武漢等城市RevPAR(每間可用客房收入)跌幅超10%。
中端酒店則趁勢而起,“截胡”了五星級酒店的客流。亞朵、全季等品牌以高性價比崛起,亞朵零售業務三年收入增長7.8億,而太古地產的北京瑜舍酒店每平方米收入甚至低于其零售物業。
更能影響中長期趨勢的是消費觀念轉型:年輕人要“平替”,不要“面子”。
年輕一代更青睞民宿、主題酒店甚至“剩菜盲盒”(如深圳希爾頓79元自助餐),追求體驗而非品牌溢價。三亞JW萬豪淡季房價跌至1188元兩晚,折射出高端市場的價格戰窘境。
2
酒店行業面臨重新洗牌,五星級酒店未來出路在哪里?
比較不會出錯的答案是,五星級酒店要從“地產附庸”轉型到“體驗為王”,且要放下身段,貼近市場。
長租公寓化的案例已經出現,上海寶格麗公寓以高端服務吸引長租客,出租率遠超酒店本身。
跨界合作提供了一種新范式,如迪拜亞特蘭蒂斯皇家酒店與路易威登合作藝術裝置,國內部分酒店嘗試IP聯名主題房。
未來趨勢,一定在重新定義“奢華”。
本土的才是全球的。在地文化融合的前景看好。福布斯指南強調“正宗體驗”,如何結合本地文旅生態,五星級酒店空間很大。
如何融合健康與科技,也將構成區隔化。高端酒店需強化水療、智能客房等設施,例如Forbes榜單中124家五星級水療中心的崛起。
隨著資本退場,專業運營將上位。接盤者從房企轉向實業資本(如陜北煤老板收購西安君樂城堡酒店),國資和金融機構已占比38%,正成為抄底主力。
3
回到消費者本身,我們在乎的是性價比王道,高端≠高冷。
消費者正從“為面子付費”轉向“為體驗買單”。五星級酒店若想存活,必須撕掉“地產配套”標簽,回歸服務本質:
價格可以更親民化。能不能在三亞酒店直播間促銷、自助餐年卡?功能可以更多元化,譬如結合辦公、社交、文化體驗。
一定要融入本地化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的“國際范”,學學西安將酒店融入文旅生態圈。
五星級酒店短期的“隕落”,本質是地產資本狂歡后的“一地雞毛”。當泡沫褪去,活下來的不會是那些靠“瑪莎拉蒂迎賓”撐場面的玩家,而是真正能讓人心甘情愿掏錢的“體驗制造者”。
畢竟,現在的消費者可不會為開發商的爛尾樓情懷買單。他們只想在酒店里吃到不坑人的早餐,睡到自然醒的床,順便發個朋友圈炫耀:“看,這錢花得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