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莫 莉
編輯/ 張 南
設計/ 張 萌
在自動駕駛逐步滲透出行行業的2025年,Lyft選擇了一個不那么硅谷的方式來應對變革:邀請司機“上桌”。
2025年6月26日,Lyft宣布成立首個“司機自動駕駛論壇”(Driver Autonomous Forum),邀請美國亞特蘭大的資深司機參與制定Robotaxi部署策略。
在外界看來,這或許不是一場形式主義的公關,而是一場圍繞未來工作機會與社會接受度的協同試驗。
Lyft正在用一種截然不同的路徑,回應“自動駕駛將如何改變勞動者命運”這一命題。與此同時,競爭對手Waymo、特斯拉、Uber則選擇了另一條更具科技范的路徑來了個直線加速。
從對抗到共建,Lyft為什么拉司機入局?
“我們并不宣稱知曉所有答案,但我們致力于共同尋找解決方案。”Lyft司機體驗執行副總裁杰里米·伯德(Jeremy Bird)在論壇啟動聲明中反復強調“合作”一詞。
這場被命名為“司機自動駕駛論壇”的機制,核心是讓經驗豐富的司機參與Robotaxi政策制定、服務規劃及新崗位設計,首批6至8名亞特蘭大司機將在今夏Lyft與May Mobility自動駕駛服務上線前提供關鍵建議。
據路透社報道,論壇將圍繞三個核心議題展開:Robotaxi政策制定、部署節奏把控,以及未來司機可轉型崗位的探索,如遠程車輛支持、車隊運營管理等。
這一舉措看似溫和,實則直指自動駕駛發展中的一個核心悖論:Robotaxi一邊被稱頌為提高效率、降低運營成本的技術飛躍,另一邊卻在全球零工經濟的地基上投下不確定的陰影。
有分析師曾警告,若Robotaxi激進擴張,美國網約車司機群體可能面臨大規模替代。
杰里米·伯德這次在聲明中格外強調了“合作”。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過去幾年中,大多數Robotaxi部署路徑并未真正納入司機聲音。許多科技公司將其視為“轉型阻力”,而非“共生伙伴”。
然而,現實卻一再提醒:無論是系統的冗余安全,還是用戶接受度、突發事件響應,人類因素仍是無人駕駛落地過程中的關鍵杠桿。
在此背景下,Lyft的這一動作被部分分析師視為一種“軟著陸”策略。
根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此前一篇關于Robotaxi社會適應度的調研文章,公眾對Robotaxi的最大擔憂仍集中在“安全性”和“社會倫理”層面,其中包括“司機的未來角色”。
而讓司機參與其中,既能緩和產業轉型帶來的社會摩擦,也可能為公司在政策協商、城市談判中贏得更多籌碼。
更實際的考量在于,Lyft并沒有Waymo那樣雄厚的資金和技術能力,它已經從開發自己的自動駕駛技術轉向建立合作伙伴關系。
此次論壇首輪試點配合的是Lyft與May Mobility在亞特蘭大的合作,后者是一家專注于中低速自動駕駛通勤解決方案的創業公司。相比之下,這種"半自動化+人力監管+社區協同"的策略,更像是面向二線市場的現實主義打法。
Robotaxi競速道上,各家路徑為何日益分化?
當Lyft嘗試平衡人力與機器之時,競爭對手正全速推進Robotaxi商業化。一場圍繞城市路權、車隊規模和技術標準的“出行革命”已進入白熱化。
就在不久前,馬斯克以標志性的激進策略入局。當地時間6月22日,特斯拉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奧斯汀部署了一小隊Robotaxi,開始搭載付費乘客。(詳情可見《特斯拉Robotaxi,30塊錢一趟》)雖然特斯拉尚未公布Robotaxi服務向公眾開放的具體時間,不過馬斯克已承諾將迅速擴大規模,并計劃在未來不久擴展至美國其他城市。
盡管特斯拉初期部署僅10至20輛汽車,但馬斯克已經畫好大餅:計劃在數月內將Robotaxi車隊規模擴大至1000輛;到2026年年底,美國將有數10萬輛甚至超過100萬輛特斯拉進行自動駕駛。
根據《彭博社》6月20日報道,這批車輛在城市指定區域內接送真實乘客,由FSD Beta系統全程控制,后排留有應急監管人員。這種模式雖然仍屬技術驗證范疇,但已被視為Robotaxi商業化的前奏。馬斯克表示將于2025年8月正式發布Robotaxi車型,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另外一頭部玩家Waymo,則是在今年5月罕見公開其擴張路線圖,到2026年將自動駕駛車隊從1500輛捷豹I-PACE擴充至3500輛,覆蓋城市從舊金山、鳳凰城等現有據點延伸至亞特蘭大、邁阿密和華盛頓特區。亞利桑那州梅薩工廠正全速改造車輛,每輛捷豹I-PACE出廠30分鐘內即可投入運營。
更關鍵的是政策突破,5月20日,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批準Waymo服務擴展至舊金山半島及圣何塞,為其每周25萬次的付費出行量再開綠燈。
Uber的策略則相對靈活。放棄自研自動駕駛后,它轉向平臺化合作。如今,通過投資和合作伙伴關系,Uber將Waymo、May Mobility、大眾汽車、Momenta、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等18家自動駕駛汽車公司的車輛接入Uber平臺,構建出了一個“多元融合”的Robotaxi聯盟。
而對比這三者,Lyft似乎走上了一條被低估但被視為更具可持續性的路線。
一方面,它不與科技巨頭直接比拼技術領先性,而是回歸自身“平臺+社區”的本質優勢。司機群體不再只是生產工具,而是成為過渡期的合作方、建議者甚至未來產品的用戶代表。另一方面,這種“參與式治理”的姿態也為Lyft贏得了更多政策空間。
根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多地監管機構正在重新評估Robotaxi對于就業、交通結構及城市倫理的影響。Lyft的做法,某種程度上正符合“共治型技術治理”的政策新趨勢。
不得不說,Robotaxi時代,真正的難題不是技術,而是信任構建。自動駕駛的腳步愈發清晰,而圍繞它的社會構建問題才剛剛開始。
Lyft此次“司機自動駕駛論壇”所釋放出的信號,是一種罕見的自下而上的探索路徑:不是把人甩出系統,而是重新拉入系統。當然,這種策略是否足夠快、能否應對激進競爭對手的壓迫,仍有待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