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余年前,中國航空人用雙手與簡陋工具叩開藍天之門,如今,國產先進戰機翱翔蒼穹的背后,是精密設備與數字技術構筑的科技高地。
在沈陽,金家四代 28口人累計700年工齡,將家族血脈深深嵌入同一座工廠的年輪,也刻進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史。
從作坊式生產到智能工廠,從鐵皮敲打聲到數據流轉的嗡鳴,這個家族如何穿越時代洪流,讓 "航空報國" 的信仰在四代人掌心代代相傳?
故事的開頭,中國還是一窮二白,造飛機?聽著就像天方夜譚。
金家的航空夢,就從這片荒蕪里生根,第一代人,金連佐,1949年進了沈飛的前身,“魯班部隊”。
這名字,透著一股土得掉渣、卻又無比踏實的匠人氣。
他沒什么文憑,有的是一雙神乎其技的手,在那個連精密機床都是稀罕物的年代,他是廠里響當當的“八級鉗工”。
“八級鉗工”這四個字,在當年,分量比大學教授還重,沒圖紙?拿塊鐵給你,告訴你尺寸,你得給我磨出來,沒機器?銼刀、榔頭就是你的精密機床。
金連佐干的,就是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活兒。
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的零件,不少都經過他的手,他就是那個年代的“點金手”,是國家壓箱底的寶貝。
可這位“國寶”,在家里卻是個悶葫蘆,工作上的事,一個字都不往外透,孩子們只記得,但凡有工友來家里,他總會把孩子們趕出去玩,然后把門反鎖,嘀嘀咕咕一整天。
父親的神秘,讓孩子們對那座工廠充滿了敬畏和好奇,那里面,到底藏著什么驚天動地的秘密?
金連佐嘴上不說,卻把一切都做給了孩子們看。
他攻克了戰機的油泵難題,廠里沒獎錢,獎了兩本書,《林海雪原》和《敵后武工隊》。
這兩本書,在金家被翻爛了,書里英雄的樣子,和父親沉默的背影,漸漸在孩子們心里重合。
父親的規矩更簡單:公家的東西一針一線不能拿,手里的活兒,再小也是天大的事,不能糊弄。
這些樸素得像石頭一樣的道理,成了金家的家風。
二兒子金寶林十八歲就進了沈飛,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他沒想過別的出路,就覺得接父親的班,天經地義。
在他眼里,沈飛不只是個上班的地方,更是父親守護了一輩子的陣地。
即便退休了,他看軍事新聞比看天氣預報還準時。當電視里殲20呼嘯而過,老爺子激動得像個孩子,嘴里念叨著:“快了,快了,比他們還快了!”
那份自豪,是刻在骨子里的。
時代變了,選擇多了,當個工人,不再是年輕人眼里的鐵飯碗、香餑餑。
可金家的故事,偏偏就這么延續下來了。
到了第三代、第四代,金波、金麗娜他們,依然走進了沈飛的大門。
這不再是父輩的安排,而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孫子金波成了技術骨干。
重孫女金麗娜更是考入航空院校,畢業后頭也不回地奔向沈飛。
她的加入,讓金家在沈飛的工齡,正式突破了700年。
可別以為這是走了后門,進了“父輩的功勞簿”,金家人的本事,是自己一錘一銼、一行行代碼敲出來的。
有人開玩笑說,把金家人湊一湊,從熱處理到機加,從裝配到數控,各個都是好手,差不多能攢出一架飛機了。
這句玩笑話,恰恰是對他們最好的褒獎,他們繼承的不是父輩的職位,而是那份不依賴任何人、憑真本事吃飯的底氣和擔當。
70多年,沈飛早已脫胎換骨。
從當年修理幾架螺旋槳飛機,到后來造出噴氣的殲5、殲6,再到如今參與研制威風凜凜的殲20,廠房還是那片廠房,但里面的風景,早已換了人間。
金連佐的時代,靠的是一雙手、一雙眼,和一顆匠心,那是人與工具的極限磨合。
到了金麗娜這一代,面對的是龐大的數控機床、復雜的電腦程序和精密的數字模型,要求變了,不僅要手巧,更要“腦”巧。
技術在迭代,工具在升級,但有些東西,卻從未改變。
是對公差“微米級”的苛求,是對圖紙上每一根線條的敬畏,更是對“中國制造”這四個字不容一絲瑕疵的執拗。
這份精神內核,就像一條看不見的線,穿起了金家的四代人。無論工具從銼刀變成電腦,這份對極致的追求,始終滾燙。
對于金家人,乃至更多像他們一樣的沈飛家庭來說,沈飛早已超越了一個工作單位的意義。
它是一種信仰,一份融入血液的歸屬感。
這種信仰,不是掛在墻上的標語,而是加班到深夜亮著的一盞燈,是攻克技術難關后的一聲吶喊,是看到自己親手制造的戰鷹騰空而起時,眼里泛起的淚光。
在這里,一個人的榮辱,和一個國家的強盛,被緊緊地捆綁在一起。
你擰的每一顆螺絲,都可能關系到一位飛行員的生命,你焊的每一條焊縫,都可能決定著祖國藍天的安寧。
這份沉甸甸的使命感,讓每個平凡崗位都鍍上了不凡的光澤,就像螺絲釘在戰機引擎里刻下的紋路,每道痕跡都承載著藍天的重量。
金家的故事仍在續寫,那累計700年的工齡數字,早已幻化成戰鷹翼尖劃破的氣流。
當殲擊機在云端拉出銀白航跡時,你能聽見四代人掌心的老繭與機床共振的回響,正托舉著中國航空的雄心,向更遼闊的星穹與海平線振翅而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