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事關美國動用B-2投放GBU-57鉆地導彈對伊朗核設施展開轟炸一事,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最終的結果卻讓外界有點搞不懂了。
如果按照美國的說法,成功摧毀了伊朗的核設施。
可是按照伊朗的說法,核設施沒有遭到重創,依舊可以正常運轉。
也就是說,總重量高達1萬多公斤的GBU-57,沒能砸穿伊朗的核設施。
這一點,互聯網上此前也進行了相關分析。
一是美國虛標了GBU-57的鉆地深度,沒有想象中那么深。
二是伊朗的核設施深度地下90米,與地表之間除了混凝土之外,還有大量花崗巖。
這就給鉆地導彈帶來不小的困難。
再加上美軍的B-2沒能實現,兩枚炸彈鉆進一個彈坑中,當時的轟炸,只能以失敗而告終。
但是咱們今天要聊的,不是美國是否炸毀了伊朗核設施,而是聊一下中美的鉆地炸彈,究竟誰家的炸彈實力更勝一籌?
或者說GBU-57做不到,是不是代表著中國的東風-15C可以做到?
事實上,很多人90后,經常拿當年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以及朝鮮核危機,多次提到鉆地炸彈。
【GBU57,沒能砸穿伊朗核設施】
比如說當初轟炸本·拉登藏身的山洞,或者打擊薩達姆的地下指揮所等等。
沒想到的是,如今已經2025年,居然還能看到美軍動用“老古董”展開轟炸。
這真的是活久見。
畢竟,在這個講究動用彈道導彈,或者超音速導彈展開攻擊的年代,很少能聽到鉆地導彈這一詞語。
那么美軍的鉆地導彈究竟性能如何,或者說我國的侵徹式彈藥,是否要比美軍更加先進?
第一,鉆地導彈的發展史。
就拿美國空軍來說,美軍研發侵徹式彈藥的歷史很久,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
在八十年代就基于MK-84型,重量在907公斤的航空炸彈基礎上,研發出BLU-109型侵徹式彈藥。
這款炸彈在一定著靶速度下,可以侵徹4英尺至6英尺的鋼筋混凝土。
也就是1.2米至1.8米。
當初美軍在1991年的“沙漠風暴”行動開始前,提前收集到了巴格達的伊拉克軍隊指揮所相關信息。
別問美軍如何得到這些情報?貓有貓道、狗有狗道,總之就是收集到了。
隨后美軍經過商討之后,認為BLU-109無法砸穿薩達姆的指揮所。
必須馬上會進行升級改造。
于是在美國空軍技術人員的研發下,用美國陸軍已經丟棄的M110型203毫米重炮炮管作為基礎,憑借該炮管采用高碳鋼制造,內膛鍍鉻度極高。
將其切割后作為彈體,內部澆筑了重量達到285公斤的PBX炸藥。
為其配備了頭錐和尾翼。
就這樣,一枚具備極強侵徹效能的鉆地導彈問世了。
整個制造過程不到半個月,首批制造的兩枚炸彈運往艾格林空軍基地進行測試。
最終結果顯示,一枚炸彈砸穿了6米厚的鋼筋混凝土。
這比此前研發的BLU-109侵徹能力提升了三倍左右。
然后美軍決定再度手搓兩枚。
于1991年2月底制造完成,并運抵沙特阿拉伯準備動手。
第二天,美軍F-117攜帶兩枚測試版鉆地炸彈展開投彈,成功將其送進了距離伊拉克西北與約24公里的一處強固防護地堡之中。
美軍的打擊評估報告中是這樣說的,其中一枚鉆地炸彈被認錯了位置,但是第二枚鉆地炸彈則成功擊穿了地堡外殼,并干掉了其中所有人。
對此,美軍將手搓的鉆地炸彈命名為GBU-28,使用了常見的激光位標器制導模式。
炸彈總重量為226公斤,長度為7.6米,直徑為35.56厘米。
使用的侵徹戰斗部編號為BLU-113。
【BLU113,是初代鉆地炸彈】
從海灣戰爭結束之后,美國迅速開始批量化生產GBU-28,只不過沒有繼續用M110炮管手搓,而是交由正兒八經的鍛造公司負責。
戰斗部也交由艾格林特鋼制造。
畢竟,當時屬于戰爭期間,美軍急需要完成任務,只能選擇死馬當作活馬醫。
當戰爭結束之后,自然會通過正規途徑進行生產。
甚至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之后,美國還進一步對GBU-28進行升級改造,研發專用的侵徹戰斗部。
升級之后的戰斗部侵徹能力達到3米,配備了機械式引信,可編程引信或自適應引信。
這兩者的區別就是前者屬于碰炸式引信,可編程引信則可以根據偵察信息預先設定爆炸的深度。
而自適應引信則屬于一種根據過載傳感器得到的信息,評估自動發出起爆指令的存在。
雖然這幾款侵徹彈藥的侵徹能力,在如今看來,完全就是小兒科,但是在當時那個年代,已經屬于高科技了。
因為美國一直都屬于根據戰場需要研發武器裝備。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發現薩達姆的地下指揮所越挖越深,而美軍使用GBU-28的轟炸效果并不理想。
再加上朝鮮和伊朗的核問題也引起美國的重視。
于是就開始研發大型鉆地導彈。
對此,美國還特意提出大型炸彈單元,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用同一種彈體來研發不同類型的彈藥。
相當于一棵樹上結下兩種果實,其中一個就是GBU-43,另一個則是GBU-57。
其中GBU-57被美國稱之為“專為破壞掩體而生”。
畢竟,GBU-57采用了大圓柱形單體,長度為6米,直徑為0.8米。
彈體全重,宣稱是12303公斤。
整體采用了高強度特種合金鋼,用于彈體外殼承受侵徹時,高過載和大應力。
在2015年至2019年期間,美國還進行改進,用特種合金替換原有的鋼合金外殼。
而且GBU-57內部還可以裝填兩種炸藥,一種屬于AFX-57,另外一種則是PBXN-114型。
同時,GBU-57后部自帶GPS制導組件,末端精準度可以達到1米左右。
至于投放距離,美國沒有公布,也許在數十公里左右。
由于GBU-57的重量極高,美軍普通飛機無法攜帶,只有B-2和B-21能夠掛載。
其中B-2可以掛載兩枚,B-21只能掛載一枚。
值得關注的是,按照美國前幾款鉆地導彈的鉆地深度來看,GBU-57也許壓根就達不到60米,而是60英尺,也就是18米。
至于GBU-57在花崗巖外加混凝土的情況下,鉆地深度可以達到多少,也沒有一個詳細的數據。
也需要看混凝土的強度。
因此,在君明看來,我們無法確認GBU-57的真實鉆地深度,但是可以說GBU-57屬于美國空軍目前最為強大的侵徹式航空炸彈。
第二,鉆地導彈的局限性。
要知道,美國如今的鉆地導彈,最具代表性的并非GBU-57,而是GBU-28。
為什么?
因為GBU-28采用了動能侵徹式戰斗部。
與我們看到的坦克穿甲彈原理差不多,利用鉆地導彈飛行期間提供的動能,撞擊堅固目標后侵徹。
引爆戰斗部內的高能炸藥之后,達到侵徹目標的目的。
此類戰斗部的基本特點就是彈頭比較尖,采用高強度合金鋼材料鍛造彈體,以實現最強的動能侵徹能力。
【GBU-57,鉆地深度被虛標?】
而且這種鉆地炸彈對于侵徹速度、戰斗部質量、著彈的角度等因素,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
畢竟,按照動能公式,侵徹速度比較快、侵徹質量越大,則侵徹能力就會越強。
同時,著彈角度越小,則彈頭越正。
如果采用的著彈角度比較大,就會出現跳彈的情況。
通常情況下,美軍的鉆地導彈大多采用動能侵徹戰斗部,而歐洲國家使用的侵徹式戰斗部與美國的完全相反。
歐洲采用的是,串聯破甲戰斗部的侵徹式戰斗部,比如說“風暴陰影”。
這種戰斗部采用了串聯侵徹式戰斗部,戰斗部還分為前后兩級。
可以實現串聯引爆。
在著靶前,首先可以用前級聚能裝藥的戰斗部負責引爆。
在著彈區域則用高速射流,開出一個空洞。
隨后第二級戰斗部沿著孔洞進入爆炸空間起爆并摧毀目標。
鉆地深度可以保證對鋼筋混凝土的侵徹能力,達到4米左右。
性能相當于美軍早期研發的GBU-28。
說到這就能看得出來,美國和歐洲在研發鉆地導彈方面,其實走的路線屬于兩種完全不同的路線。
而GBU-57的侵徹能力與其他鉆地炸彈相比,屬于威力最強的存在。
該炸彈使用了特種共軛戰斗部。
采用了動能方式進行侵徹,還可以采用前后級分離,共軛爆炸的方式進一步增加侵徹深度。
相當于同時使用了動能和聚能兩種侵徹機動原理。
侵徹能力自然比較強悍。
以GBU-57的實力,在君明看來,此前美軍轟炸伊朗三處核設施,其實已經屬于盡力而為。
畢竟,多枚鉆地炸彈要在同一區域穿深疊加效應,依舊需要考慮多枚炸彈同時命中的情況下,對于目標的侵徹能力自然是有限的。
通常情況下會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
比如說巖石表面效應的影響。
當第一枚炸彈命中之后,后續炸彈會在高圍壓巖體中繼續起爆,這樣才能發揮巖石的抗壓能力。
更加有利于發揮巖石的防護能力。
再比如說巖石非均質性影響。
巖石的非均質性可能導致鉆地炸彈,在打入巖體之后,沿著密度最低的防線前進。
就會導致侵徹的路線發生偏轉,從而影響侵徹的效果。
再加上第一枚炸彈爆炸之后的金屬碎片,也會影響第二枚的鉆深。
因此,多枚鉆地炸彈連續命中同一目標,未必能做到連續開孔。
這個時候,想要摧毀目標,至少需要四枚鉆地炸彈。
所以,伊朗的核設施選址可謂是極為刁鉆。
恰好上方有花崗巖,這就導致GBU-57的鉆地能力大打折扣。
第三,中國的鉆地炸彈性能如何?
目前我們已知的鉆地炸彈有三種。
首先就是當初伴隨著蘇-30MKK型戰機,一起采購的俄制炸彈。
采用了激光制導,屬于動能戰斗部的侵徹式彈藥。
我國當初引進之后,主要用于打擊對岸的堅固機庫。
至于這款炸彈的鉆地深度,俄羅斯空天軍曾經在敘利亞戰場上進行實戰演練,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對巖土層的鉆深厚度達到10米以上。
保守估計,這款炸彈的鉆地能力,可以砸穿4米左右的混凝土層,以及15米的巖土層。
與美軍的GBU-28性能相當。
其次就是我國在2022年與2024年珠海航展上,展示的1000公斤激光制導侵徹炸彈。
這款炸彈的具體數據,我們確實不知道。
由于我們在高強度稀土元素和鎢合金方面的技術成果。
君明初步估計,鉆地能力絕對在俄制炸彈之上。
同時也具備砸穿清泉崗、佳山等基地強固機堡。
具備砸穿第一島鏈美軍基地主要強固機堡,以及部分地下結構的水平。
完全可以滿足作戰要求。
最后就是東風-15C戰術常導。
這是將動能戰斗部做到極致的存在。
【東風15C的實力,不容小覷】
雖然美軍GBU-57我們已經介紹的很詳細了,但是GBU-57需要通過轟炸機平臺進行投放。
如果將著靶速度提高到高超音速,讓著彈角度變小,則侵徹式彈藥的侵徹能力將會達到一個多么恐怖的狀態?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也就是說,我們的戰術常導,也許是目前全球范圍內最強大的侵徹彈藥。
按照目前能搜索到的數據,射程為600至700公里,彈頭長度為2.5米,直徑為50毫米。
采用厚壁鎢合金外殼,裝藥量達到500至1000公斤。
發射總量達到6200公斤。
誤差率在1米至30米之間。
末端飛行速度為6至10馬赫。
鉆地深度,混凝土為70米。
花崗巖為90米。
加固工事為25至50米。
發射方式為車載機動發射,造價只有GBU-57的三分之一。
從這一點來看,東風-15C似乎要略勝一籌。
因此,美軍GBU-57做不到的事情,并不代表著我們也做不到。
甚至可以說,我們完全有能力超越美國。
這就是中國如今的真正實力。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兩者屬于旗鼓相當。
所以,咱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即可。
同時就在近日,又有一則好消息傳了出來。
那就是我國從去年開始收緊對無人機以及相關零部件的出口管制,將列入名單的包括驅動無人機的發動機和電機,用于目標指示的激光武器,以及反無人機電子干擾設備等等。
這一管制措施出臺之后,導致美國無人機零部件價格暴漲,個別品類價格已經飆升了三倍以上。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此舉究竟意味著什么?
這代表著美歐科技并沒有想象中這么發達。
沒有中國提供的零部件,他們壓根都造不出來。
意味著在無人機領域,歐美已經被我國甩了好幾條街。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全球近80%的無人機由中國制造。
在商用無人機領域,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最先進的產業鏈體系。
再加上我國制造的無人機屬于物美價廉。
其他國家壓根就無法替代。
因此,說明我國手中的王牌,除了有稀土,還有通信、鋰電、光伏和無人機等等,也許將來還會有更多的王牌。
所以,君明此前就說過,在全球產業鏈重塑、地緣博弈加劇的大背景下,歐美早晚有一天會明白,圍堵中國,不僅僅靠喊口號。
最重要的是,能追趕上中國。
但是很遺憾,他們已經落后了。
這才是我們敢于硬剛美國的原因所在。
實力就是我們的底氣所在,誰都明白,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國,如今的拳頭可是比美國人大太多了。
未來,歐美估計只能望中國項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