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震澤嗎?震澤,即太湖,今天太湖湖畔還有地名采用了這個太湖的古名。兩千多年前,《尚書·禹貢》就記有“三江既入,震澤厎(zhǐ)定”,說的是古時候淮揚一帶蓄積有深水,常常導致太湖泛濫。隨著三江入海,太湖就此安定。古三江是指吳淞江、婁江、東江,這里唯獨沒有黃浦江,那黃浦江的源流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為了進一步了解水利歷史對長三角地區的影響,我們在上海寶山尋到一座古寺——察司古寺,浦東也有一座古寺以古代官職名“察司”命名,這不是偶然,背后自有一段故事。
話說明永樂年間,江南地區水患頻發,吳淞江的入海處沙泥充斥,蘆葦叢生,幾乎成為平陸。水災頻仍,治理困難重重。明朝政府特地派遣夏原吉前往治水,以解決水患問題。夏原吉,這位被贊譽為“君子中君子”的官員,以其卓越的治水功績在上海乃至整個江南地區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治水期間,他布衣徒步,遍歷偏僻,親自踏勘,并召見熟諳水利的官屬吏民,廣泛聽取意見。在松江府巡視時,收到上海縣葉宗行和華亭縣張昕等書生的建言函,主張放棄吳淞江入海故道,疏浚范家浜,引黃浦水向北會合吳淞江,再尋道入海。在葉宗行等人的協助下,夏原吉制定了龐大的、切實可行的治水工程規劃上奏朝廷,得到批準后,又獲得授權調遣蘇州、松江、嘉興地區民夫二十余萬人。疏浚范家浜使得黃浦江與吳淞江相連接,黃浦江流域得到疏通和擴容了,浙西來水就排入長江,從此上海的水利格局轉變為黃浦為主,吳淞為輔,史稱“黃浦奪淞”。此次治水根治了吳淞江水患,對后世上海的水利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通過治水工程,黃浦江成為新的主河道,形成了今天黃浦江的格局。從“黃浦奪淞”治水影響看,夏原吉堪稱上海治水第一人,此次治水奠定了近現代上海以黃浦江為中心的國際化大都市地位。他的治水功績被后人所銘記,明永樂年間,浦東人民為了紀念夏原吉,在他生前治水的巡察指揮所修建了察司廟。察司古寺歷經滄桑見證歷史的變遷,也成為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水利史的重要見證。
回看上海源流,從上海第一海港——青龍港出發,跟隨海岸線東進,由吳淞江后演繹治水工程創造黃浦江,黃浦江航運格局形成,得益于海岸線南北中心點的位置,奠定了上海在近現代的航運貿易中心地位。
今天當人們漫步于黃浦江畔,看江水悠悠,有人會贊嘆上海海港的繁榮,然而,她的輝煌不是一蹴而就。上海者,上承震澤,下接大海,間于山海之間,溝通江海,溯源黃浦江讓我們更加意識到,水利依然是一方水土興盛的源頭。溯源黃浦江,再次警示世人,我們賴以生存的一方水土,必然因水利而興,又會因水害而衰。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中國人的性格或心理上養成了治水至上的情結,并且欣然接受海納百川大海廣闊空間的熏陶,懂得與大海和諧共生。在山海之間,巧妙運用水利工程創造奇效,未來仍然成為延續一方水土可持續繁榮的關鍵。
溯源黃浦江,震澤沉思期冀有余響。震澤浩浩,悠悠黃浦;引我清流,濯潮海上。茲水茲海,潤澤一方。航運初興,青龍古港;溯源江頭,水利興邦。
原標題:《你聽說過震澤嗎?》
欄目主編:陳抒怡 文字編輯:陳抒怡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陳書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