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向死而生”深深震撼,如今再來重讀這本經典中的經典,則又一次被海德格爾所感動,因為他把無或者虛無,闡釋為在人類情調當中所揭示出來的世界的“無意義”?!洞嬖谂c時間》開篇就明言本書要尋求存在的意義,但是揭示來、揭示去,卻顯露出整個生存世界并無意義,這才是整個存在主義的邏輯起點。既然世界都無意義了,活著還有什么勁呢?!
海德格爾可不這么看,活著當然有意義了,那還要從頭說起,人的存在是從何種情境下生發出來的呢?先舉個例子,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此刻你的手機丟了,你什么感受?當然要去找呀!但是一天都沒找到,結果怎樣?這就關系到海德格爾所聚焦的兩種基礎性情緒:第一就是焦慮,第二則是無聊。
智能手機不是過去那種只是打電話的通信工具,它的全功能性已經改變了我們的存在方式,我們越來越離不開手機了。如果沒有手機乘公交與打的士,我們可能連家都回不了,任何東西都無法購買,因為錢包的功能早就被替代了,由此只能焦慮了,因為缺乏生活資源而焦慮,沒手機就沒法活。但這只是暫時的失去,如果長期不依賴手機,你會發現微信上不了、網站刷不成了、影視無法看了,那么一種無聊的情緒就會襲來:沒有手機,只能無所事事了。無論是焦慮還是無聊,此情、此景形成的那種與自我遭遇的情態,這是人類的一種基本情緒。有趣的是,海德格爾就是從這種深度無聊的情緒當中,來開啟他的哲學反思活動的,因為Dasein始終就是已經存在于人類之情中的。他解析人的存在的起點,就是從我們身處的這種“現身情態”開始的,所謂現身情態就是我們當下所身處的感受狀態?!洞嬖谂c時間》就以這種對存在的感受作為為出發點,它聚焦于怕與畏:害怕的怕與畏懼的畏,它們兩個都是我們的“現身情態”,就是我們的身體所真實感受到的、那種活生生的生存情緒狀態。
我問你:你害怕過嗎?你畏懼過嗎?怕與畏還真不同:怕總是有具體對象的,怕野獸、怕老師、怕水火,如此等等;畏卻不是一般性的怕那種情感,畏是并無特定對象的,它的反面就是“大無畏”。我們內心的畏,乃是存在本身上的一種基礎情緒,乃是我們整體在世界中存在的一般化的情緒。面對人類必然結局的死亡,我們就心存畏懼。這最終畏使得我們無家可歸,而我們卻必須迎接它,然后才可以獲得歸家的機緣。所以,畏也就是人的本真的存在狀態,因為畏所直面的乃是人類之死的那個“大的無”。這種畏,在海德格爾那里就被看作“無”,因為它就是無意義的迷失時刻,“無”就是在畏當被中顯現出來的世界的“無意義”。如果說,向死而生的那個死,乃是一種巨大的空無的話,那么,深陷于其中的畏,更是一種由活著而感受出來的無形的虛空。究竟該如何自我救贖呢?那就要通過畏、經由畏的無家而重新回家!
“道始于情”:人類的大道開始于人類的情感
實際上,在20世紀的洪流中,海德格爾提供出“道始于情”的另一種思路:道就是大道之道,情就是情感之情,這就是說,人類的大道就開始于人類的情感。道始于情,在海德格爾那里被顯示為——道就開始于人類的“現身情態”。所以,海德格爾的暗藏的意思就是,人就不僅是理性的存在,而且也是一種有情的存在。關鍵是直面無聊、直面畏懼,人究竟該怎么辦?與其消極逃避,不如積極面對!海德格爾就是如此這般化消極為積極的,因為人類的基本情緒,揭示出了我們人類是“被拋棄”在這個世上的,也揭示出我們的存在都是“在世界中”的存在。我們的存在因而也具有了“世界性”。世界性就是說,也就是我們每時每刻地都在與這個世界打交道,我們不能拔著自己的頭發逃離地球吧。那么,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海德格爾本人,他究竟是怎么存在于世的呢?在二戰后,海德格爾堅稱自己與納粹早就沒有瓜葛了,但從1945年到1951年仍被禁止上講臺授課,也身處被孤立的窘態,此后才被某種程度上“恢復名譽”。
晚年的海德格爾還做了個決定,就是回到托特瑙山的黑森林去居住,他就在林旁小屋里面安度晚年。我曾在飛機上看過德國的那種黑森林,很多人也去瞻仰過哲學小屋。有心人還會找到那時在林間居住的海德格爾的照片,他幾乎是一身素樸的打扮,經常拄著拐杖,特別是有一張他戴著領帶、提著鐵桶汲水的照片給我印象深刻。他居住的小木屋就在一片開闊的斜坡上,6米寬、7米長,海拔1150米。低矮的房屋只有三個房間,由書房、臥室和起居室兼廚房組成。沿著狹長的山谷和陡峭的上坡,再上去就是草地和牧場,一直延伸到黑森林當中去。
果然,這位具有農民氣質的德國哲人,回到充滿芬芳的大地之上從而如魚得水,海德格爾可以被看作是一位“農民哲學家”,這與中國哲人的氣質非常接近。根據他自己的描述:他的“這種哲學思索可不是隱士對塵世的逃遁,它屬于類似農夫勞作的自然過程……當牧人一無所思,漫長緩行趕著他的牛群上山……這類情景和我的工作是一樣的”,他還說:“夜間工作之余,我和農民們一起烤火,或坐在桌邊時,通常很少說話。大家在寂靜中抽著煙斗,偶爾有人說起伐木工作快結束了,昨夜有只貂鉆進了雞棚,有頭母牛可能早晨會產下牛犢……我的工作就是這樣扎根于南黑森林,扎根于這里的農民幾百年來未曾變化的生活的那種不可替代的大地的根基。”這是海德格爾自己的親身回憶,由此可見哲學最終源于現實,海德格爾的哲學就來自那片大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