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民謠的抒情傳統中,易白的《掙扎》如同一把存在主義的手術刀,精準地剖開了現代人生存的本質狀態。這首作品以近乎殘酷的誠實,構建了一個關于"掙扎"的現象學圖譜——在這里,抗爭不再是浪漫主義的英雄姿態,而是生存最基本的證明方式,是區分"廢人"與"死人"的唯一標準。
歌曲開篇就以一個自我指涉的追問撕開生存的假面:"掙扎是什么在我心里掙扎"。這個看似冗余的表述實則暗藏玄機——當掙扎本身成為掙扎的對象時,現代人存在的荒謬性便昭然若揭。易白用"仿佛快要蹦出胸膛"的生理性描述,將心理狀態具象為器官的暴動,暗示在當代生存壓力下,連心臟都變成了反抗的器官。
"現實就像一堵墻"的比喻在歌曲中發展成完整的暴力拓撲學。這堵墻不僅具有物理上的不可穿透性("怎么闖怎么撞/也撞不倒"),更具備認知上的壓迫性——它迫使抗爭者退回到"坐在原地發傻"的妥協狀態。易白在此捕捉到了現代人最普遍的存在困境:當系統性的壓迫變得無形卻無所不在時,連"面壁叫罵"都成了奢侈的情感宣泄。
歌曲中四組"就像"排比句構成了一部微型的存在主義詞典:"壯志雄心就像一句廢話/不甘現狀就像一種掙扎/執著堅守就像一直犯傻/不顧一切就像一次瀟灑"。這些明喻不是修辭的裝飾,而是認知的暴力拆解——每個比喻都在剝離社會賦予這些詞匯的浪漫光環,暴露出其作為生存策略的本質。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瀟灑"被置于"不顧一切"之后,暗示所謂自由不過是更高級別的自我欺騙。
在音樂處理上,易白采用不斷重復的三連音節奏型,模擬著心臟劇烈跳動的生理節律。吉他掃弦的力度變化則對應著"撞墻-退縮-再撞"的心理波動曲線。這種音樂形式與歌詞內容的同構關系,使整首歌成為一具活生生的"掙扎"標本,聽眾能清晰聽到思想肌肉與生存墻壁的每一次碰撞。
歌曲中段出現的四組"面對"排比,將掙扎提升至存在論高度:"面對選擇就像面對考試/面對問題就像面對得失/面對是非就像面對矛盾/面對掙扎就像面對生活"。這些句子構成了一個嚴密的邏輯鏈條,揭示現代人如何被系統性地訓練成自我規訓的主體——當所有生存情境都被編碼為標準化測試時,掙扎本身就成為了被管理的對象。
"生活就是掙扎了再掙扎/犯傻了再犯傻"這一核心命題,徹底解構了傳統成長敘事的線性邏輯。易白在此展現的是一種西西弗斯式的生存智慧:真正的覺醒不在于擺脫掙扎,而在于認識到掙扎本身就是存在的證明。這種認知將歌曲從悲情的宣泄提升至悲劇的超越,與加繆"我們必須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形成跨時空的呼應。
《掙扎》最富洞見的莫過于其對人性的三分法:"不會掙扎的是廢人/不再掙扎的是死人"。這一界定殘忍而精確地劃出了存在的光譜——在絕對順從與徹底放棄之間,唯有持續不斷的掙扎才是活著的確證。易白用民謠的樸素語言,道出了比許多哲學專著更深刻的存在真理:生命不是給定的狀態,而是每天重新開始的抗爭行動。
在消費主義極力兜售"躺平"美學的時代,易白這首作品不啻為一記醒世鐘。它提醒我們,當"內卷"與"佛系"成為時代關鍵詞時,《掙扎》的價值恰恰在于其毫不妥協的生存硬度——不是教我們如何逃避困境,而是展示如何將困境本身轉化為存在的支點。歌曲結尾處不斷重復的"領悟了再領悟",指向一個永無止境的認知過程:真正的覺醒不是一勞永逸的頓悟,而是在持續掙扎中獲得的對生存的不斷重新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