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翻閱一些歷史資料,讓我感覺清朝的皇帝還是有智慧的,至少比當時的酸腐士大夫文人們聰明的多,為什么至今“辱漢”的人特別多,這都是清朝文人們帶來的后遺癥,影響實在太大了,當然了,這些讀書人都以漢人為主,他們干了好多沒有氣節(jié)、匍匐做狗的事,很多人不禁感嘆,“最是無情讀書人!”有人疑惑了,這些都是年代久遠的事情了,他們都死了,很多人連后代都沒有了,和當下無關了,你不要整天郁悶糾結!我認為未必,這些軟骨頭死了,并不如老百姓罵的那樣斷子絕孫了,據考據家的考證說,他們還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孫繁多,至今不絕……
我為啥說清朝的某些皇帝還是聰慧的呢,他找了一些人寫書,一本是“英雄傳”,一本是“敗類傳”,出版的時候叫《貳臣傳》,出書的構思是,凡是抵抗清兵南下,誓死殺敵的,英勇戰(zhàn)死的,都歸入“英雄傳”里面,凡是投靠清朝,出賣明朝,幫助清兵殺害抵抗組織或老百姓的,都歸入“敗類傳”里面,比如洪承疇、祖大壽、馮銓、尚可喜之類的。可讓人不解的是,有些被清朝皇帝欽定的敗類,如今在某些地方被立了塑像,稱之為“民族英雄”,說是促進了民族團結,我想清朝皇帝都要氣得從棺材里爬出來,怒喝,我欽定的民族敗類,咋的現在變成英雄了,你們這些狗奴才的性格為啥總改不了呢,哎,真的替朱明王朝不值,縱容爾等貪污腐敗,竟然養(yǎng)出這群廢物?還罵我滿人“辱漢”,我看是自取其辱罷了!
清兵在揚州犯下的事情,真的是令人發(fā)指的,當然了還有江陰的事情,嘉定的事情,現在不怎么提,年輕人也不知道,畢竟也沒有什么紀念碑或紀念堂啥的,為啥沒有呢,可能有所顧慮,這樣一來,是不是就影響團結了呢?這樣的想法有點莫名其妙,那我們看看清朝皇帝是怎么做的,乾隆在位的時候到了揚州,干了一件啥事情呢,就是追封史可法為“大英雄”,史可法是誰,就是明末抗清的將領。
1645年清軍南下,時任南明兵部尚書的史可法困守孤城。清軍統帥多鐸五次勸降,他回以“城存與存,城亡與亡”八字血書。城破之際,史公自刎未成被俘,面對利誘威逼,他擲地有聲:“吾為天朝重臣,豈可茍且偷生!”最終血濺揚州,尸骨無存。乾隆認為他是大英雄,建了史可法的祠堂,乾隆御筆“褒慰忠魂”的匾額高懸,兩側楹聯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
清朝匯編了一本書,叫《欽定勝朝殉節(jié)諸臣錄》,就是抗清而戰(zhàn)死的“英雄傳”,對史可法的評價是,“至若史可法之支撐殘局、力矢孤忠,終蹈一死以殉;及遭際時艱,臨危授命,足稱一代完人,為褒揚所當及。”除了肯定史可法,乾隆還對另一個抗清英雄進行了追封,這個人叫張國維,張國維當時在浙江奮力抗清,看到無力回天后,決心以死殉國。于是,他寫下《絕命書》,并與母親訣別。在《絕命書》中,張國維寫道:“忠孝不能兩全,身為大臣,誼在必死。”乾隆認為,像這樣的忠義之士就應該大力宣揚!
追封抗清英雄,并為他們樹碑立傳的還不止這兩人,還有一個是明朝將領黃龍,他在保衛(wèi)旅順的戰(zhàn)爭中,力戰(zhàn)后金軍,最終自殺殉國。晚清時期,清朝官員曾兩度為黃龍立碑,這碑名叫“顯忠祠碑”,黃龍全家是被叛徒孔有德帶領的軍隊殺害的,孔有德這人可以說是明末首惡,那是死心塌地為清軍賣命啊,此人還自稱是“孔子后裔”,可能是說假話的,哪有這種的孔子后人,丟先人的臉啊!要是真的話,我想寫個對聯送給他了,“人自明后羞有德,我到墳前愧姓孔”了。
說到孔有德,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個人了,此人叫“李定國”,李定國這人,我會另起一篇長文來寫他,我對他印象深刻,是這幾年有些網友捐款,想為李定國樹個碑,李定國至今沒有塑像,錢不成問題,但地方政府那邊不敢收這筆錢,這里面原因就復雜了,李定國是個軍事奇才,和清軍作戰(zhàn)的時候,殺死清兵數量極多,作戰(zhàn)勝多于敗,孔有德就是死于李定國之手,桂林城破,孔有德的120人家眷被李定國處死,只有其女孔四貞和其子孔庭訓逃脫,但是1657年,孔庭訓被李定國抓住處死,孔有德絕后!
為什么不敢給李定國塑像,因為我們有時候受“團結派”的困擾太多了,連《炎黃二帝》的電視劇都被舉報停播了,理由是,有人舉報說“我們不是炎黃子孫,我們是蚩尤的后代”,這種要求居然答應了舉報人,央視從此沒有再播該電視劇。洪承疇、尚可喜和施瑯等人,因為在清朝的統治下而獲得了不應有的榮耀,他們不僅被立雕像,還被拍攝電視劇來美化他們的形象,但李定國卻不敢給他立雕像,網友們把錢都湊好了,沒人收,主要是怕“團結派”來攻擊,地方政府也怕惹麻煩,只好以“沒事別惹事”的態(tài)度來處理之!
這種說法,我估計清王朝的皇帝都會懵逼,古代那個時候,文化理論界或許不存在什么“民族團結”啥的說法,因為也沒有劃分民族嘛, 古代講究的是“忠義”,任何時期,我們都要團結“忠義”的人,為什么清朝要為抗清將領立碑,他宣揚的是“忠義精神”,忠義精神在什么時代都不過時,同時也是告訴洪承疇、尚可喜和施瑯等人,你們別學吳三桂那種兩面人,忠就要忠到底,要么對明朝忠到底,死了我給你立碑,要么對清朝忠到底,和吳三桂那樣來回搖擺,結果就是全家滅亡!
如果最起碼的忠義精神都沒有,連清朝皇帝都不認可的,打入了“貳臣傳”這個冊子里面的人,我們視之為“團結英雄”,這豈不是把“忠義精神”搞的蕩然無存了嘛,那還誓死而戰(zhàn)干嘛呢,直接投降不就得了!岳飛、關羽、顏真卿、辛棄疾、李定國等等都是忠義之士,如果你硬要說他們破壞了團結,影響了融合,那么被團結被融合的對象,他們都根本瞧不起你,你們這不是犯賤么,自己的“忠義之士”都不要了,這種賤嗖嗖的樣子,誰還敢跟你后面混啊?
我們古人的價值觀,要比現代所謂的西方啥也不是的價值觀,要更具有人性,你扯那么多比玩意根本沒有用,人就像房子一樣,好的房子要有深厚的地基,好的人也必須有深厚的地基,好的人的地基就是“忠義精神”,在這個基礎之上,然后才能談愛國主義、民族團結、以及其他的什么人類普世價值觀啥的!
我們現在的史學極其混亂,主要問題出在哪,就是用現在的各種忌諱套在以前的朝代身上,用現代西方的政治正確去圓古代的歷史,古代都沒有民族劃分,要你團結個啥,團結一個不存在的對象么?如實描寫就可以了,現在好多抗清義士的祠堂,居然還是清朝皇帝下令修建的,我們后人的臉不紅么,你如實描寫,是非能分得清楚的滿族人不會有心里想法的,只會是滿人中的反動派才會來詆毀你,這群反動派背后是倭人和猶人的資金在支持,我們要團結這些人干啥呢?
毛主席說,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中心思想不是團結一切,貓貓狗狗你去團結干啥,我們又不是貓狗,這句話的重點是“可以團結的人”,如果抗清義士不能團結,而打開城門立刻投降的人卻要團結,這會給人的價值觀造成多么地混亂啊! 現在有壞分子搞這些混亂,就是用來轉移普通人的視線,使他們不去注意真正重要的問題,不去注意“高深的”背后的真正內幕,甚至有人還借此打著“愛國”的旗號呢,這種比賣國賊還要可惡,賣國賊是可以識破的,但是團結派的“愛國”是隱蔽的,是不容易被察覺的,我們一定要清醒,摧毀中華文明之中的忠義精神,就是抹殺英雄,宣傳敗類,對于中國人民來說,不以絕大多數人民利益為前提的所謂愛國和團結,最終都會走向人民的反面,是人民群眾真正的敵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