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四海,終歸一念。山河已定,劍可歸鞘。
一、我為何未封王?
他們說我破東突厥、平漠北,理當封王。可我李靖,只求無愧蒼生,不貪虛名。
貞觀四年,頡利可汗被擒。朝廷震動,百官歡慶。長安街頭張燈結彩,孩童唱我的名,詩文傳頌我戰功。而我呢?在咸陽西郊,坐在營地外的一塊青石上,望著夜空,沉默良久。
我知道,真正的將軍,不該死在沙場,也不應死在名利中。
二、西域未安,皇命再下
李世民親賜錦書一道:“靖可領兵西出伊吾,掃殘胡、清祁連,以震服西域。”
我起身整甲,又一次出征。有人勸我:“年近花甲,何苦再走沙塵之路?”我答:“兵馬未安,李靖不歸。”
此次西征,目標是西突厥余部,盤踞在焉耆、龜茲、于闐等地,互相掠奪,擾邊不休。我們雖已斬首頡利,但其部族如野草,春風吹又生。
三、直擊西突厥:策馬入大漠
我以三萬人之眾,自伊吾出發,繞行哈密,避其正鋒。白天烈日灼骨,夜晚寒風刺骨,戰馬口吐白沫,人馬俱疲。但我從不動搖,我說:“打仗,拼的是意志。”
在蒲類海以北設伏,我命親兵假裝敗逃,引西突厥騎兵深入鹽澤。待其陷入,四面伏兵起,火箭齊發,敵軍潰不成軍。
這是我李靖最得意的“伏斷喉”戰術——借地形伏擊,剪其咽喉。
四、西域震動,萬國歸唐
我兵鋒直抵焉耆,城主未戰而降。龜茲、疏勒、于闐、樓蘭諸小國紛紛獻表請降,愿為唐屬國,歲貢不斷。
西域三十六國,無不聞風喪膽。傳言曰:“寧惹天雷,莫犯李靖。”
我命人重修驛站、開通絲路,令商旅無憂,西行得通。大漠中,駝鈴再響,胡地復興。
五、歸來仍是布衣身
凱旋那日,我未穿甲胄,而是一襲白衣騎馬緩歸。長安百姓跪迎,我卻只想快些回到城南舊宅,與發妻相擁而眠。
我辭去兵部尚書之職,自請還鄉。李世民賜金千兩、良田百頃,我笑而謝之。自此隱于終南山下,教授兵書,著《衛公兵法》。
晚風入窗,我常對弟子說:“兵者,兇器也。若無萬不得已,不出鞘。”
六、后人如何記我?
世人只記李靖是武功蓋世、平胡定突的大將軍,卻鮮有人知,我少年喪父,青年被貶,三十未建功,四十才嶄露頭角。一路跌跌撞撞,皆靠一口不服輸的氣。
我親歷隋唐更替,參與玄武門變,指揮中原抗突,統帥西域安疆。一生在戰火中穿行,卻始終保持一顆仁心。
“武安定國,文理人心”,這是我為自己寫的墓志銘。
七、我李靖此生,了無遺憾
如今我老矣,鬢白如雪。偶爾夜夢,還會夢見突厥營帳起火,戰馬嘶鳴,遠方烽火四起。而我仍提劍,騎馬沖鋒。
醒來,卻只是鳥鳴山澗,茶香盈袖。
我這一生,披甲四十年,從不貪功,但求天下無戰。
——我李靖,愿后人不再知兵,只識太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