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陜西乾陵火了,但不是因為武則天的傳奇故事,而是她那塊立了千年的無字碑,碑頂上突然多了個亭子。
有游客拍了照片發到網上,引發關注。有人說這亭子有點丑,大家看看蓋之前和蓋之后的變化。
▲加蓋之前
▲加蓋之后
有人則質疑,建造這座亭子花費了500多萬元,到底值不值?對此,陜西省咸陽市乾陵管理處工作人員表示,這個亭子并非隨意加蓋,“歷史上本來就有”,而且是出于對無字碑的全面保護考慮專門修建的。該建設項目是唐乾陵述圣紀碑、無字碑保護設施及附屬周邊環境設計,總中標金額為559萬余元,并非一座亭子的建設費用。
對于官方的說法,有必要厘清一下亭子的必要性。乾陵管理處說建亭子是為了保護無字碑,畢竟歲月侵蝕,自然環境對碑體有損害風險。可老祖宗都讓它風吹雨打了上千年,怎么突然就需要這亭子來保護了?而且,文物所處的微環境與歷史規制不容輕忽,任何 “保護” 措施都應建立在充分的歷史考證與科學評估之上。
在文物保護的實踐中,有個基本原則叫“最小干預”,就是說能不動就不動,非要動也得可逆。
可歷史上不乏有“好心辦壞事”的失敗案例:滄州鐵獅子,本來在露天待了千年沒事,上世紀五十年代為了防風雨蓋了個亭子,結果潮氣沒法蒸發,加速了銹蝕,后來又是置臺、柱撐,一番折騰后,鐵獅子還是 “扛不住” 了,19年后不得不拆除;很多寺廟里的古碑,為了防觸摸裝了玻璃罩,結果罩子里凝結水汽,碑文腐蝕得更厲害;就連武當山十二座御碑亭,前些年加了琉璃頂,看著光鮮了,卻改變了建筑原有的比例、色彩與光影效果,造成不可逆的風貌破壞。
這些教訓擺在眼前,不得不讓人對無字碑上加建的這個亭子心生疑慮,它到底是保護還是破壞?
從歷史規制來看,1995年《中國文物報》報道過,陜西考古人員在無字碑周圍發掘清理時發現了唐代碑亭遺址,是個九間方形的建筑,柱礎、散水這些遺跡都很清楚。但問題是,唐代的碑亭是公元7世紀的產物,后來毀于戰火,現在要復建,總得考據清楚當年的樣式吧?
從網友拍的照片看,現在這個新亭子四四方方,樣式普通,既沒有唐代建筑的鴟梟翹角,也看不到史料記載的規制特征。無論在色彩、尺度還是造型上,顯然未能體現 “最大限度保持文物原貌” 的原則。
1995年就發現了遺址,為什么非要等三十年才想起“復建保護”?這三十年里,無字碑在露天好好立著,也沒見出什么大問題啊。而且,它是否具備應有的可逆性,也讓人存疑。
再談談這559萬的花費。管理處說錢花在三個地方:無字碑亭、述圣紀碑保護、周邊環境。可具體到亭子花了多少錢,怎么花的,都沒有個說法。從公開資料看,無字碑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現在加的亭子距離碑頂處僅2米,肉眼看就是個普通亭子,也沒什么特別復雜的設計。
有搞工程的網友算了筆賬:建個中式四角亭,用普通木料和青瓦,加上地基處理,撐死了20萬到頭。就算用最好的楠木、做復雜的斗拱,撐破天也就百八十萬。那剩下的錢花到哪兒去了?是給述圣紀碑裝了防彈玻璃,還是給周邊環境鋪了金磚?
我特意問了一下AI,它給出的根據無字碑尺寸建一座4*4底座,高9.5米的中式四角保護亭方案,算上所有材料、人工、設計等費用,也就15萬-25萬,撐破了的高端版也就50-100萬。現在管理處卻不敢把這500多萬的明細說清楚,用了什么材料,各個工程耗資分別是多少。
▲Deepseek的答復
這難免不讓人多想,畢竟近些年,打著文物保護的名義干非法勾當的事可不少。
像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貪腐案,博物館原主任賈振林收取投標人、施工方等相關人員行賄財物289萬余元,挪用國家專項資金 525 萬元歸個人使用,侵吞、套取國家專項工程款項 46 萬余元。
安徽鳳陽鼓樓貪污案,官員收取賄賂,讓沒資質的工程單位違規中標,50 多萬工程款去向成謎,導致僅僅修繕一年多的 600 多年古跡鳳陽鼓樓大面積坍塌。
永嘉縣文物館原館長潘某,利用職務之便侵吞 14.1 萬,收受工程方財物 13 萬,經他主導修繕的古民居反而被破壞,最后整改搶修又花出去一百萬。
這些案例都說明,有人在借著文物保護斂財,還損毀了文物。所以,大家對這559萬的去向存疑,太正常不過了。
有人可能會說,文物保護總得花錢,500 多萬不算多。但現在大環境都說要過緊日子,鼓勵開源節流,“武則天無字碑蓋亭”這錢花得值不值,還要看當地的財政狀況。公開數據顯示,乾縣 2025 年獲得的中央和省級補助資金總共 7903 萬,這筆錢要用來發工資、搞民生、保運轉。可現在一下子拿出 500 多萬給文物加個蓋子,花掉了近 7%,真的合理嗎?
更讓人不解的是,項目公示里寫著總投資 5596386.08 元,精確到分,卻不肯公布具體的開支明細。是木料花了多少?人工花了多少?設計費花了多少?這些本應公開的信息,現在卻成了 “商業秘密”。
今年最新的《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明確指出要嚴控支出,績效導向,把錢花在刀刃上。乾陵管理處的這筆支出,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
我想起了前幾年的荊州關公像,建的時候花了 1.7 億,說是“文化地標”,結果因為違規建設,五年后又花 1.5 億拆掉,前前后后 3 個多億打了水漂。還有安徽鳳陽的鼓樓,花 341 萬修繕,結果因為施工單位沒資質,一年多就塌了頂,50 多萬工程款去向不明。
▲荊州關公像
▲安徽鳳陽鼓樓
這些教訓都說明,一旦把文物保護變成“項目工程”,很容易滋生腐敗和浪費。
武則天立無字碑,本身就是種智慧,功過是非留待后人評說。
這千年的石碑,見過盛唐的繁華,經過大宋的風雨,挺過了明清的戰火,什么沒經歷過?現在非要給它戴個“帽子”,到底是為了保護文物,還是為了搞個新項目?
如果真是為了保護,完全可以用更科學的辦法:比如做個可拆卸的防雨棚,或者安裝監測溫濕度的傳感器,這些花不了多少錢,還能避免破壞文物原貌。
說到底,公眾質疑的不是保護文物本身,而是這種“大動干戈”的保護方式。559 萬對乾縣這樣的財政依賴型縣城來說,不是小數目,這些錢本可以用來修學校、建醫院、改善民生。
退一步說,就算非要建這個亭子,至少該把賬目算清楚,讓專業人士論證明白,而不是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最后出了問題拍屁股走人。
希望乾陵管理處能明白,無字碑的價值,不在于有沒有亭子遮擋,而在于它見證的那段歷史。要是真把這塊碑折騰出問題,或者讓 500 多萬花得不明不白,別說對不起長眠的武則天,更對不起納稅人和子孫后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