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笑時下牙總跑在上牙前?照鏡發現下頜突兀呈月牙臉?這可能是“地包天”(下頜前突 )在作祟。看似顏值問題,背后卻藏健康隱患 。
一、先搞懂:到底什么是地包天?
正常咬合時上牙輕覆下牙;地包天則是下牙反超上牙,甚至下頜骨整體前突,側面看下巴似“凸出來一截”。
簡單自查法:
閉緊嘴巴咬齊牙齒,觀察下牙是否蓋住上牙;
側面對鏡,下頜輪廓是否明顯比上頜突出,形成月牙形面型。
二、別忽視!地包天的三重危害
1. 顏值與心理雙重打擊
長期地包天致面型變形:下頜前突、上頜后縮,形成“月牙臉”“鞋拔子臉”,影響面部協調性,孩子可能因外貌自卑、回避社交。
2. 口腔健康崩盤
清潔難→蛀牙、牙周炎:咬合錯位致牙縫變大、清潔死角,細菌易堆積;
咀嚼效率低下:反頜使咀嚼力分散,食物嚼不碎,增加腸胃負擔。
3. 關節隱患
顳下頜關節紊亂:咬合異常拉扯關節,出現下巴彈響、疼痛、張口受限;
發音含糊:如“f”“v”等輔音發音不清(下頜前突影響舌位)。
三、為啥會地包天?三大元兇曝光
1. 遺傳:
父母或近親有下頜前突,孩子遺傳概率顯著升高(頜骨發育受基因調控)。
2. 不良習慣:
長期叼奶嘴、咬手指、吮下唇(吮下唇時舌頭推下頜向前);
乳牙齲壞未及時治療:乳牙早掉或爛掉,恒牙萌出時無足夠空間,被迫錯位成反頜。
3. 替牙期紊亂:
乳牙滯留(該掉不掉)、恒牙異位萌出或多生牙擠占空間,均可致咬合錯亂,誘發地包天。
四、黃金治療時機:別等骨頭定型才后悔!
地包天越晚治難度越大,抓住頜骨發育窗口期,干預效果翻倍:
五、怎么治?不同情況的解決方案
乳牙期 / 替牙期(早干預少受罪)
習慣矯治:戒掉吮指、叼奶嘴;
功能矯治器:白天或夜間佩戴,引導下頜后退、上頜前伸,重塑頜骨位置。
恒牙期(骨骼定型后)
單純牙齒反頜:用固定托槽、隱形矯正,通過牙齒移動調整咬合;
嚴重骨型反頜:正畸 + 正頜手術聯合治療(先正畸排齊牙齒,再手術截骨調整頜骨位置,術后精細調牙)。
六、日常預防:守護孩子的漂亮咬合
盯緊不良習慣:3 歲后停止叼奶嘴,發現咬手指、吮下唇及時糾正
保護乳牙健康:乳牙齲壞及時補,避免拖成爛牙影響恒牙萌出;
定期看牙醫:建議 3 歲起每年口腔檢查,牙醫可早期發現咬合異常(如乳牙反頜,5 歲前矯治效果最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