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艾黎中國情”網上主題宣傳活動!行紀之一:
夜訪無量閣
6月24日下午,車過山丹街頭。忽然,馬路中間一座奇特的古建筑,映入我的視野。它似鐘鼓樓而非鐘鼓樓,這是一座什么建筑?一下勾起我的探索欲。
剛剛抵達山丹,就有這樣一個發現,真是很驚喜!后來,山丹的朋友說,這座古建筑就是山丹的無量閣。
于是,我們當晚就尋訪了無量閣。這也成為“路易·艾黎中國情”網上主題宣傳活動!王文元行紀的開篇。
1.山丹街頭,意外發現古樓無量閣
六月下旬,受邀參加中國甘肅網的“路易·艾黎中國情”網上主題宣傳活動,這才有了一個再一次走進河西走廊的機會。
夏秋是河西走廊最美的季節。我雖然是土生土長的河西人,但依舊對河西走廊的夏秋,有著超乎尋常的喜歡。每次去敦煌時,最喜歡沙州夜市的喧囂和熱鬧。曾向無數人介紹過,我的體驗文《在沙州夜市,過一個敦煌的夏夜》。這一次,我要在甘州夜市,過一個張掖的夏夜。
6月24日中午時分,我們一行從蘭州出發,乘坐高鐵,穿祁連山,在張掖西下車,再轉道山丹,準備參加次日的“路易·艾黎中國情”網上主題宣傳活動。
下午五點,抵達了山丹縣城。一入城,我就喜歡上了這座河西走廊的古城。縣城內綠樹成蔭、鮮花點綴、街道整潔、靜謐祥和……符合我心目中宜居縣城的絕大部分條件。
山丹地處河西走廊中部,東鄰永昌,南接青海,北靠內蒙古阿拉善右旗,擁有亞洲最大的軍馬場山丹軍馬場,山丹境內的明長城是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明代長城,著名的國際友人路易·艾黎更是點亮了山丹的工業文明。
這里地處河西走廊蜂腰,以前史書中多寫為“刪丹”,乃河西漢明長城之要地,歷史悠久。據《山丹縣志》載,刪丹古城在焉支山谷地近鐘山寺處,“以曉日出映,丹碧相間如‘刪’字,又名刪丹山,而縣以此得名”。西周時期,戎、狄兩族在這里居住。漢時,霍去病征戰于山丹合黎山下,此山即史書中的皋蘭山。
車緩緩穿行于縣城街巷,時而吹動樹枝,時而帶起落花。忽然,一座類似鐘鼓樓的建筑出現在我的視野中,這是什么?
它的出現引發了我的好奇。
“那座建筑應該叫無量閣。”山丹縣委宣傳部的同志說。
2.黃昏時刻訪古閣
晚上快八點時,我約上4位同道,一起去尋訪這個無量閣,看看它究竟有沒有梁?
戈壁灘上天黑的晚,快8點了,天還很亮,落日的余暉正在形成。此時此刻,此景此地,去尋訪一座古建筑,想想就讓人感到開心。
其實,無量閣距我們住的地方并不遠,步行大約20分鐘就到。由于我們不熟悉路,多繞了一大圈,耗費的時間有些多。
山丹,我最喜歡這座古城的寂靜。古城寂寞,深深扎根于河西走廊,街巷干凈,山丹的街道干凈的令人驚奇。
在我的認知中,無量閣、無量殿這一類型建筑,應該是一種沒有梁柱的,或者說是一種看不出來梁的建筑。南岳衡山的無量殿,就是一個飛拱相連的大殿,人們將之稱為無梁殿。
傍晚的山丹街頭,行人不多,三三兩兩的,輕言慢語的,慢條斯理的……并不像蘭州那樣,街道上的人來來往往,匆匆而行,能感受出他們忙碌的生活節奏。
在這個縣城,生活節奏要慢上許多。走不多遠,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廣場,問一個路人,這個廣場是龍首廣場。街道上雖然行人比較少,但這個規模巨大的市民廣場,卻很是熱鬧,唱歌的,跳舞的,滑輪滑的……到處都是,但到處都又不是。可謂是,散作滿城花。
廣場的一處入口,兩個玩輪滑的小朋友,正在休息。我問,他們會滑嗎?能不能給我們滑一下,讓我們看看。兩個小朋友高興了,立刻站起來,跌跌拌拌滑了起來,滿臉的興高采烈。
進廣場,中間有三處青灰色的建筑,似是很有些年頭的古建筑模樣。
一處建筑前,一群人大媽正在跳廣場舞,一曲《刮地風》響起,他們便聞歌起舞。一曲結束后,又是一曲《尕老漢》,他們按著節拍,跳起來,模仿著尕老漢的各種動作起舞。
陽光西下,照在樹木上金光點點,很是好看。其實,穿過這個廣場,就是無量閣了。可是我們并不知道路。又繞了一大圈,問了兩位同志,一個年紀大的裝聾作啞說不知道,另一位小同志非常熱情地給我們指路。
穿過勞動路口,就看到了馬路中間的無量閣。原來,無量閣是在馬路中間。馬路繞著它左右而分。難怪我覺得像鐘鼓樓。
3.山丹沒有北城門,真的是怕鬼嗎?
我們來到了無量閣的門口。天色已晚,無法登臨,只能繞著無量閣轉了一圈,以滿足我們的尋訪愿望。這也是緣分不到的之故吧!
無量閣是山丹縣城內的一座地標性古跡建筑,為每一位到過山丹的人留下記憶中的山丹印記。看介紹,這是佛家凈土宗的寺院。無量閣、無量殿等建筑,最初為供奉無量壽佛的殿宇。隨著時光的推移,工匠們發明了只用磚石發券的承重結構,不用梁枋檁柱等木構件,就能修建殿堂,無量逐漸向無梁轉變。
從無量閣大門口,往里眺望,高高的兩層高臺之上,有一層樓閣。這個兩層土臺似乎有些怪。據二三手資料:最高處的無量閣,進深9 米,面闊三間 15 米,占地面積 135 平方米,周圍有廊柱十八根,金柱十二根,各廊柱上有斗拱,柱上有牙闕。
樓閣雖然簡單,卻也有不凡的來歷。它的來歷,一起步,就可追溯到明洪武二十四年,為明代山丹衛城北城門的敵樓(箭樓),也是山丹城的七座敵樓。甘肅許多的地方的古城都一個特點,城墻上的敵樓,并不是單純的箭樓功能,而是平戰結合,平時多是寺廟道觀,供奉著各路神靈,四時八節享受一方香火,戰時就是敵樓箭樓,觀敵瞭哨,發箭拒敵。
1954 年,山丹發生 7.4 級強烈地震,北城樓原先的“三層樓” 傾斜嚴重,后來不得不拆除。這次地震是河西走廊最近的一次大地震。我看過當時拍攝的照片,不僅河西走廊的一線古建筑損毀嚴重,永登、蘭州的古建筑也損毀較大,蘭州安寧堡、東崗鎮一些年久失修的古建筑多有損毀。據說,在此之前,無量閣在一級平臺上,后又才又移到二級平臺,更名為 “無量閣”。歲月蒼茫,歷史真實面目是否如此,我也不得而知,只略述前賢史料于此,還請知道的師友留言補充。
此時的無量閣,屋頂面由青瓦改為了琉璃瓦,基本保持了原貌。這似乎就是無量閣的真相。
不過,我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地方。我們在無量閣門口的位置,似乎應該就是山丹衛城北城的城門洞,抬頭就能北城墻上無量閣。可見,山丹衛城是沒有北城門的。
山丹衛城為何沒有北城門呢?河西走廊的古城中,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特點,往往沒有北門。因為北門正對蒙古高原上的游牧部族沖擊,北門的防御壓力就比較大。河西走廊一些規制小的城池,都沒有開北門,直接修了一堵城墻。景泰的永泰城、古浪的大靖城都是這樣的。而在民間傳說中,山丹不設北門,開北門會放鬼進城,為禍人間,因此民間又稱無量閣為“鎮鬼樓”。其實,最惡的鬼還是人。
不僅北城沒有城門,而且箭樓也修的異常高大。這個北城樓起著為整個山丹衛城預警的作用,它高聳于北城之上,視野開闊,主要用來照看北山(龍首山)上長城烽燧和關隘的信號,以監測敵情,敵軍來襲時,可及時預警。
這一點似乎讓現代人驚奇,古人的數百年前,就用了平戰結合,軍民共用的思路,來修建了他們的城市。無量閣雖然是佛教凈土宗的佛教建筑,卻也有著相當的價值的軍事建筑。可謂,平時修行,戰時救人。
后來,無量閣又被多次維修加固,最后就成了我們現在看到這個樣子。
這座閣樓的四方懸掛有匾額,展現著一座古城的千年精神風貌。無量閣門口,有兩塊石,其中一塊石碑上記載了,當年山丹青年祝振先捐資九十余萬,修葺閣樓之事。
其中說,無量為佛教偈語,積善之至,必致善報。孔子亦云:止于至善。行善積德,則善報無邊,可謂無量矣。我們讀后,方釋然,無量是此真意。可惜是人多不知其義,而妄加揣揣。
夕陽西下,燕子歸巢,它們盤旋在殿堂高處,不時的鳴叫著,一刻不停地飛舞著,而無量閣邊,紅花開的正艷,馬路上車來車往,川流不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