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騰訊視頻發布的2025大劇片單中,《太平年》的名字赫然在列。取材于正史,服化道考究,這樣的作品久已未見。
歷史劇的豐富性,取決于觀眾的寬容度
歷史正劇的興盛在于對當下性的把握,衰落則在于當下性的喪失,這種喪失可歸因于內在和外在兩方面。
從創作上來看,歷史正劇看到最后,看的是史觀。
同樣的史料,往往有不同解讀,甚至史料也存在彼此矛盾之處,歷史劇的難寫是公認的。如何從紛繁復雜的故紙堆中整合出一條既有可看性又接近歷史真實的故事線,非常考驗創作者的功力。
比起其他能夠快速戳中觀眾情緒的類型劇,歷史劇要“慢熱”許多,特別是那些和國民心態保持一定距離的作品,比如《大明王朝1566》。
同為劉和平的作品,《大明王朝1566》相較《雍正王朝》,對權力的分析和觀察更深一層,但這種冷靜是與時代有距離的,無法在大眾層面激起共鳴,它的價值在播出之后才慢慢凸顯。
當年《大明王朝1566》播出之后的收視率不佳,可如今在B站上,關于《大明王朝1566》的解說,播放量在百萬級別的非常普遍,甚至最高播放量達到兩千多萬。這說明歷史正劇仍有市場,但受眾的反饋并非即時的,反應弧度長達十年八年亦是正常。
歷史正劇不是教科書,也不是史料的影視化再現,有史觀的劇必然伴隨理念的交鋒,在黑白兩色之外,存在大量復雜的灰色人物,可當下的輿論環境對于復雜人物形象的討論并不友好,觀眾的接受度逐漸窄化。
指責歷史劇“洗白”某些人物或者在立場上“歪屁股”的聲音不絕于耳,讓歷史劇的輿情風險大大提升。
像今年播出的《人生若如初相見》,是近年罕見的見時代見眾生的歷史劇。男主人公梁鄉是一個在命運漩渦中無以轉圜的悲劇人物,被討論最多的戲份不是他的掙扎圖強,而是強暴女主角。最終,他沒有轉換立場這一點也備受詬病,對主角人設的討論壓倒了本該有的歷史體察。
這點十分可惜,以機械呆板的人設作為標準,去框定復雜多變的歷史人物,本身就是一件荒唐的事情。
毛澤東曾經說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這種暴烈的行動帶來的復雜性,絕不是簡單的好人壞人所能概括。
創作難度大,輿情風險高,客觀上抑制了歷史正劇的創作熱潮。更重要是在急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伴隨著國民心態的轉變,歷史正劇沒有找到新錨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