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北,有一個又高又遠的地方,叫安多。
北緯32°21′,東經91°6′,從那曲市安多火車站驅車2.7公里,穿過石路蜿蜒而上,就到了世界海拔最高有人值守氣象站——安多氣象站。“天下第一氣象站”由此得名。
安多氣象站 圖/方樂群
這里空氣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50%,僅僅是簡單走動就會胸悶氣喘;即便西藏本地人,初到安多也會頭疼欲裂、夜夜難眠。
整個安多沒有高大樹木。一個多世紀以前,一位歐洲旅行家在游記中寫道:“在這寸草不生的唐古拉山區,不僅高山灌木不能生長,對人類的生命來說也是禁區。”至今,許多長年走青藏線的司機,寧愿趕夜路,也不愿在安多過夜。
今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1965年,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陳金水等老一輩氣象工作者正是在這里,建設了海拔4800米的安多氣象站。至今,這座氣象站仍矗立于世界屋脊。更有一代代氣象工作者接過接力棒,堅守于斯、守望于斯、追夢于斯,也在新時代續寫新的傳奇。
開拓之歌——
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
“我是在戰斗中入黨的,1956年剛進藏時,我們拿著筆桿子、背著槍桿子、腰里掛著手榴彈。一些寶貴的藏區氣象數據,甚至是同事用生命換取的。”如今92歲的安多氣象站老站長陳金水的這番表述,讓燃情歲月浮現眼前。
從1956年開始,陳金水三進藏區。從藏南轉戰藏北,整整25年;又苦戰藏東昌都,一干就是5年;三上高原,再戰昌都,又是3年。圖片來源:安多縣氣象局
安多是西藏的“北大門”。這是個什么地方呢?
風吹石頭跑,四季穿棉襖,氧氣吃不飽。從22歲到61歲,陳金水三次進藏,有33年跋涉在高原雪域。“心中的天平,永遠向祖國的需要傾斜,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
2023年2月,安多縣氣象裝備保障人員在格拉丹東自動氣象觀測站開展維護保障工作。圖片來源:安多縣氣象局
作為青藏高原上最高的一個有人值守站點,該站的監測數據,對于全球中長期天氣預報和氣象科學研究意義尤其重大,為高原氣象學的研究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60多年后,很多年輕人受陳金水事跡的感召,來到安多、扎根安多。
這里有“85后”頓珠次仁!他是安多本地人,打小就聽聞陳金水的故事,上學時就多次到氣象站參觀。從西南大學畢業后,他不是沒想過留在條件更好的低海拔地區,但最終,懷揣對這片土地的摯愛,他返鄉加入了這個團隊。如今,他已成長為安多縣氣象局副局長。
今年3月,頓珠次仁(右一)等一行赴浙江臨安看望92歲的陳金水(左二)及其夫人(右二),并為其獻上哈達。頓珠次仁 供圖
這里有“90后”張曉星!從云南大理來到安多,自然環境和海拔的巨大差距,讓他整整一個月沒有睡上囫圇覺。但他說,陳金水以及廣西百色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的事跡,為他留在這里注入了精神動力。黨建、業務一肩挑的他,僅今年上半年,就為來這里學習陳金水事跡的人們進行了80多次講解。
2024年12月10日,張曉星(左)與同事在布曲通天河自動氣象觀測站維護氣壓傳感器。圖片來源:安多縣氣象局
這里還有“00后”德慶索朗!作為工作即將滿一年的林芝姑娘,她不敢把這里的辛苦告訴父母,怕家人擔心。早晨7點半(安多的實際時間比東八區晚兩小時左右),她瘦小的身影都會出現在觀測場,記錄凍土數據——這也是如今少有的人工觀測項目。
作為“全國工人先鋒號”,安多縣氣象局現有9名職工,平均年齡33歲,最年輕的25歲。
奮斗之歌——
總有種力量讓我們心潮澎湃
安多縣氣象局院子里,一口水井至今仍在“發揮余熱”。
如今加蓋了瓦棚的金水井 圖/方樂群
1979年,為了解決吃水難題,陳金水和同事艱苦奮斗61天,從凍土層下挖出一口深14米的水井,這是安多當地第一口水井,后來這口井被命名為“金水井”。
金水井 圖/王亮
安多縣氣象站建立后,一代代氣象工作者進駐安多,守望藏北,喝著“金水井”的清水,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傳承著陳金水開啟的氣象夢。
西藏本地人常念叨:遠在阿里,苦在那曲。
風里來、雨里去,過去,陳金水頭頂唐古拉的風霜雪雨,日復一日地觀測,記錄著一個個氣象數據:風向、風力、雨量、溫度、地溫、蒸發量……一天4次觀測要收集上百個數據,一個月就有1萬多個數據,一年就是10多萬個。
安多氣象站積累了豐富的高原氣象數據。圖/方樂群
一位世界氣象組織官員曾說:安多氣象站是中國人為全世界作出的貢獻。只要站在這里,就書寫著偉大!安多氣象站獲取的半個多世紀的寶貴資料,已成為研究青藏高原氣候變化、青藏鐵路項目建設、防災減災的科學依據。
氣象觀測要求有連續性、代表性、精確性,如此方能為氣候研究提供準確的數據積累。因此,每一個數據都彌足珍貴。頓珠次仁笑著回憶,有一次,大風把日照自記紙吹跑了,全局的人一直追到幾公里外的河邊。在這里,一年中刮8級以上大風的日子就有146天以上!
安多有“三多”——風多、雪多、冷天氣多。這里冬天氣溫一般在-30℃左右,極端最低氣溫-43.2℃。這對當年的人工觀測來說是極大的挑戰:如果不戴手套直接開觀測場的鐵門,手會凍粘到鐵門上,脫一層皮。
2024年1月,安多縣氣象裝備保障人員在瑪曲鄉自動氣象觀測站維護設備。圖片來源:安多縣氣象局
伴隨2020年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安多氣象站也實現了觀測自動化、數據精準化、綜合判識智能化。
但安多還有其特殊性。這里是全國中低緯度高海拔、面積最大的多年凍土地區,最大凍土深度達350厘米。對凍土的觀測依然靠人工,是安多氣象工作者每天的固定工作。
德慶索朗說,冬天的凍土觀測最為難熬。那時節的7點半,周遭還是一片漆黑。伴隨鬧鈴響起,他們需要迅速爬起來,穿上羽絨服,戴上手套,拿著電筒,走出宿舍,頂著寒風,到觀測場抽出測量凍土的管子,記錄數據。有時,遠處山坡上還傳來狼叫,更讓人感到一陣透骨的寒!
安多氣象站 圖/方樂群
但即便如此,沒有人退縮。在雪山草甸之間,他們感受著時代的變化,也聆聽著時代的召喚。筑牢各族群眾的安全防線、保障高原天路暢通、服務江河源頭生態保護及研究氣候變化……一項項重任,讓奮斗在此刻具象化!
青春之歌——
這是片放飛夢想的熱土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點出了精髓。
在新時代的雪域高原上,無數年輕人筑夢、逐夢、圓夢。
安多縣轄約10萬平方公里,如此廣袤的地域,星羅棋布地建設有29個地面氣象觀測站,最遠的站離安多縣氣象局超過500公里。
2月的安多,呼氣成冰,圖為頓珠次仁前往區域自動氣象觀測站開展巡檢途中。圖片來源:安多縣氣象局
于是,每季度一次的設備巡檢,都需要站上好幾位同志花上至少一周的時間。而在高寒高海拔地區開展設備應急修理、更換,也是安多氣象工作者的“必修課”。
在拉薩出生長大的土登堅才是張曉星裝備保障業務領域的好兄弟、好搭檔,兩人曾多次并肩開展設備維護。
安多縣氣象裝備保障人員在瑪榮鄉自動氣象觀測站開展維護工作。圖片來源:安多縣氣象局
今年3月21日至24日,因為永波湖生態氣象觀測站北斗傳輸異常、土壤水分數據存在疑誤,這支“下鄉”分隊再次出發。這個2022年設立的生態觀測站,對于監測生態和氣候變化十分重要。因其位置特殊,按照慣例,往常只有在2月底至3月初冰層足夠硬實了他們才驅車進去維護。
顧不上湖冰開裂的危險,安多縣氣象局攜手那曲市氣象局大氣探測中心以及設備廠家一行6人,在冰面小心駕駛,輪胎一側則不時軋起湖水。“至今仍讓人后怕!”頓珠次仁說。
還有一次,大家組隊去雁石坪鎮維護氣象自動觀測站,那天氣溫只有-28℃左右,風也比較大,大家只能輪番上陣,但這刺骨的寒冷實在難以忍受,每個人手腳凍得失去知覺,牙齒不受控制地打戰。只能一次次匆匆返回車里取暖,稍作恢復后又咬牙沖進寒風中繼續工作。
當時,1999年出生的藏族姑娘措姆玉珍,人生第一次經歷如此惡劣的天氣。這和她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教室里學到的內容,有太大的差別!寒冷、缺氧,讓她的臉變得煞白,沒過多久,她眼眶就泛起了淚花,但她沒敢大聲哭,因為哭,會消耗更多氧氣……
保障交通安全是安多重點氣象服務之一。安多因路而興,又因此有了新的路。青藏公路109國道承載了85%的進藏貨運量,而它翻越海拔5231米、常年狂風呼嘯的唐古拉山口。一旦遇到極端天氣,車輛和司乘人員擁堵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公路上,后果不堪設想!
今年5月20日,安多縣氣象裝備保障人員深入109國道提質改造項目施工現場開展防雷安全檢測。技術人員克服極度缺氧帶來的身體不適,頂著風雪開展國道防雷裝置安全檢測,為施工人員送上定制化氣象服務產品和防雷科普材料,并對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交通氣象觀測站進行巡檢維護。圖片來源:安多縣氣象局
2015年8月,唐古拉山交通氣象觀測站設立,有力支撐了交通疏導和調度。如今,109國道附近已建成4個交通氣象觀測站。
不過,在“風口”的氣象觀測站,設備損壞率較高,維修保障壓力大。“一次在唐古拉山口交通自動氣象觀測站檢修,為了干活方便,一位隊員摘掉了手套,一不留神手碰到鐵圍欄,由于氣溫太低,一大塊皮被‘粘’了下來。”說到這里,那曲市氣象局副局長郭青林的眼眶濕潤了……
2023年12月,安多縣氣象裝備保障人員維護交通氣象觀測站。圖片來源:安多縣氣象局
今年6月20日,在完成唐古拉山交通氣象觀測站維護后,現場裝備保障人員留影。圖片來源:安多縣氣象局
那曲市政協副主席、安多縣委書記高軍濤表示,近年來,氣象部門充分發揮國道109沿線氣象監測數據價值,全過程跟蹤監測每一次天氣系統,精準預報、精細服務,與相關部門全時段實現信息共享,為交通保暢作出重大貢獻。
其實,仔細觀察,超高海拔的環境已給安多氣象職工留下永久的“印記”。站上好幾位職工嘴唇發烏、臉上發黑。這是缺氧導致的紅細胞增多癥,對大腦、心臟、血壓等都有不好的影響,容易導致倦怠乏力,心胸刺痛。
好在,站上生活條件比起以前有了很大的變化。如今,辦公室和職工住房都安裝了制氧機和地暖,加上冬天市政統一供暖,極大改善了高寒缺氧環境下的工作與居住條件。
人們常說,雄鷹飛不過唐古拉山。但他們,肩負庇佑生命的重任、胸懷報國守家的理想,一步不能退!
“綠鏡頭·發現中國”中央媒體走基層看氣象主題采訪報道組一行 圖/方樂群
站在世界最高有人值守氣象站,
安多氣象工作者就像格桑花,
看似柔弱,根卻扎得很深、很深!
于是,在這片長不出大樹的苦寒之地,
他們長成了一棵棵參天大樹!
點擊鏈接看原文:
海拔4800米!探訪世界最高有人值守氣象站|特稿
https://mp.weixin.qq.com/s/0P0GsPDaVzYTNL9PT_Do3Q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原文有刪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