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時 candidate 聊得很嗨,各種創意點子冒出來。你手里的筆根本記不過來,手機錄音開著,心里想“回去慢慢整理”。結果呢?兩小時的錄音,轉文字要花一小時,還總漏關鍵信息。等把紀要發給團隊,有人說“沒記全 candidate 的爆款案例”,有人問“他說的內容中臺搭建思路在哪”……
我做內容創作領域工具測評三年,幫上百個團隊整理過面試紀要。今天就掏掏心窩子,聊聊怎么用智能化工具解決這些麻煩。重點不是講功能多厲害,而是實打實的“怎么讓面試記錄從‘累死人’變成‘省時間’”。
先說說傳統記錄方式的“坑”
之前有個做MCN的朋友跟我吐槽,他們招短視頻編導,一天面5個人。每個 candidate 都要聊過往案例、創意方法論、團隊協作經驗。
她一開始用手機錄音,轉文字用某免費工具。結果呢?“垂類深耕”寫成“錘類生根”,“用戶畫像”變成“用戶畫香”,“爆款邏輯”直接成了“爆款羅輯”。校對時頭都大了,光改錯別字就花了40分鐘。
后來換了付費轉寫軟件,準確率高了點,但整理還是麻煩。 candidate 提到三個成功案例,混在兩小時的對話里,想單獨拎出來?得從頭翻到尾,拿熒光筆標。好不容易整理完,發郵件給團隊,運營說“想看他對平臺算法的理解”,HR說“薪資預期沒記全”,又得重新扒錄音。
這還不是最糟的。有次面一個很厲害的文案,對方聊了套“情緒鉤子寫作法”,特別干貨。結果錄音轉文字時漏了一段,再想聽原音?手機內存滿了,自動刪了。朋友氣得三天沒睡好。
說白了,傳統方式就三個大問題:
1. 轉文字要么慢要么錯,專業術語根本搞不定;
2. 信息是“一鍋粥”,分不清哪些是案例、哪些是觀點;
3. 團隊共享時各要各的,來回折騰太浪費時間。
智能化改造的核心:讓工具“懂”內容創作面試
半年前接觸了聽腦AI,專門針對內容創作面試場景做的優化。用了三個月,現在整理面試紀要基本不用加班。
它跟普通轉寫工具最大的區別是——它知道你在面什么崗位,需要記什么信息。
比如你面“內容策劃”,它會自動關注“用戶洞察”“創意落地”“數據復盤”這些關鍵詞;面“短視頻編導”,會重點抓“鏡頭語言”“爆款節奏”“平臺規則”。不是冷冰冰地轉文字,而是幫你“提煉有用的信息”。
今天拆解三個我實際用出來的核心要點,都是能直接落地的干貨。
要點一:高精度轉寫,先解決“聽不清、轉不對”的問題
內容創作面試有個特點:術語多,還老有新說法。
上個月面一個做知識付費的老師,對方提到“冷啟動三板斧:鉤子視頻+私域導流+裂變話術”。要是用普通轉寫工具,“鉤子視頻”可能寫成“狗子視頻”,“私域導流”變成“思域導流”(別笑,真見過)。
聽腦AI有個“行業詞庫”功能,我提前把內容創作領域常用的詞錄進去:IP孵化、用戶心智、完播率、情緒價值、垂類深耕……大概錄了200個,都是平時面試高頻出現的。
現在轉寫時,這些詞基本不會錯。我做過測試:一段包含10個行業詞的對話,之前用某知名轉寫工具錯了6個,聽腦AI只錯了1個——還是因為 candidate 語速太快,“算法推薦”說成了“算法推薦”,但AI標了個“?”提醒我核對,這點很貼心。
校對時間也從原來的40分鐘,壓縮到現在的10分鐘不到。以前轉完文字,得逐句聽原音核對;現在掃一眼標紅的地方,改幾個字就行。
要點二:智能分析分類,讓信息“自己歸位”?
光轉得準還不夠,信息得“有條理”才行。
傳統方式整理紀要,就像把一堆積木倒在地上,得自己一塊塊撿起來分類。 candidate 聊半小時,你得在文檔里標“經驗總結”“創意點子”“薪資要求”,累死個人。
聽腦AI能自動干這個活。它會把對話拆成幾個模塊:
- 核心能力:比如“3年百萬粉賬號運營經驗”“擅長0-1 IP孵化”;
- 成功案例:自動提取案例背景、做法、數據結果,比如“2023年操盤美妝賬號,3個月漲粉50萬,帶貨GMV破千萬”;
- 行業觀點:比如“我認為2024年短視頻機會在‘知識+場景’,純干貨沒人看了”;
- 待確認信息:比如薪資預期、到崗時間,會單獨標出來提醒你后續溝通。
上次面一個編劇,她聊到自己寫過的三個劇本,分別用了“三幕式結構”“英雄之旅模型”“非線性敘事”。聽腦AI不僅把三個案例分開展示,還在每個案例后面標了對應的“劇本結構”,連我這個非專業人士都能一眼看懂她的專業度。
現在打開生成的文檔,左邊是分類導航欄,點“成功案例”就看案例,點“行業觀點”就看觀點,不用再翻來翻去扒信息了。
要點三:結構化文檔+實時協作,團隊不用“各玩各的”
面試紀要不是一個人的事,得團隊一起看、一起定。
以前我整理完紀要,得復制粘貼到Word,標黃重點,再發郵件給HR、部門主管、業務負責人。結果呢?HR用Excel記薪資,主管用批注寫意見,業務負責人直接在微信里說“這個 candidate 的爆款邏輯不行”。最后匯總時,誰改了什么、改了幾次,根本說不清。
聽腦AI生成的是在線文檔,支持多人實時協作。我標 candidate 的創意亮點,HR標薪資預期和到崗時間,部門主管標是否符合崗位需求,所有人的修改都實時同步,右邊還有評論區可以直接聊。
上次招內容策劃,我們三個面試官同時在線批注。我發現 candidate 有個“熱點借勢方法論”不錯,標了個“重點關注”;主管看到后,直接在旁邊評論“復試時讓他具體講講怎么落地”;HR同步更新了“期望薪資:15K-18K”。半小時就定了復試名單,以前至少要第二天才能匯總完。
更方便的是,文檔可以直接導出成PDF或Word,也能生成鏈接發給沒權限的人。上周市場部想參考我們的面試標準,我直接甩了個只讀鏈接過去,他們自己看就行,不用我再單獨整理摘要。
三個典型場景:智能化改造后,工作到底變輕松多少?
光說功能太空,舉幾個我實際遇到的場景,你就知道這東西多實用了。
場景一:新人初篩,一天多面3個人
我有個客戶是做自媒體矩陣的,旺季時一天要面10個內容編輯。以前HR初篩完,內容主管得一個個聽錄音、整理紀要,判斷要不要復試。
主管跟我說:“聽一個2小時的錄音,整理成1頁紙的重點,至少要1小時。一天面5個人,光整理紀要就占了半天。”
用聽腦AI后,主管不用自己聽錄音了。HR面試時直接開著AI錄音,結束后AI自動生成結構化文檔。主管打開文檔,直接看“核心能力”和“成功案例”模塊,10分鐘就能判斷 candidate 合不合適。
現在一天能面8個人,初篩效率提升60%。主管說:“終于有時間琢磨怎么設計復試題目了,不用天天耗在整理錄音上。”
場景二:跨部門協作,不用再“翻譯”信息
內容團隊招人,經常需要市場部、產品部一起評估。比如招短視頻運營,市場部要看 candidate 對平臺算法的理解,產品部要看他能不能結合產品賣點做內容。
以前我整理的紀要,是按“時間順序”寫的: candidate 先聊了經驗,再聊了創意,最后聊了對公司的看法。市場部想看算法部分,得從中間翻;產品部想看賣點結合,得從后面找。他們老說“信息太散,抓不住重點”。
現在用聽腦AI的結構化文檔,直接把“平臺算法理解”“產品賣點結合案例”單獨分類。市場部點“平臺算法”模塊,產品部點“案例”模塊,各取所需。上次市場部同事跟我說:“現在看你們的面試紀要,跟看我們部門的周報一樣清楚,不用你再解釋半天了。”
場景三:復盤面試,關鍵信息“跑不了”
招核心崗位時,我們會復盤面試過程:當時為什么選A不選B?A的哪個優勢最打動我們?
以前靠腦子記,過一周就模糊了。有次復盤一個內容總監崗位,主管說“記得 candidate 提過一套內容中臺搭建方案”,翻遍紀要沒找到——當時漏記了。
現在用聽腦AI,所有信息都存在云端,隨時能搜。想找“內容中臺”,直接在文檔里搜關鍵詞, candidate 說的每一句話都能定位到,還能播放原音。上次復盤,我們直接拉了三個月前的面試文檔,把幾個候選人的“中臺方案”對比著看,很快就理清了當時的決策邏輯。
內容創作的面試錄音智能化轉型,絕非僅僅替換一個"高級轉寫工具"這般淺顯。這猶如為傳統創作插上智慧的羽翼,讓冰冷的機器學會聆聽文字的心跳,將機械的轉寫升華為富有靈性的創作伙伴。
它如同一把鑰匙,將你從機械記錄的牢籠中解放出來,讓你得以騰出雙手,擦亮雙眼,真正去捕捉候選人言語間閃爍的思想火花。你不再是埋頭疾書的速記員,而是化身為敏銳的觀察者,在對話的河流中打撈智慧的珍珠——那些展現表達能力的水晶般通透的句子,那些彰顯邏輯思維的黃金般璀璨的脈絡。畢竟,招聘的真諦在于"識人"的藝術,而非"謄寫"的苦役。
話說回來,工具終究只是錦上添花的助力,如同畫師手中的筆,關鍵還在于執筆者的匠心獨運。但若能慧眼識珠,擇一柄得心應手的利器,便如同在迷霧中點亮明燈——這便是我親測二十余款工具后,最刻骨銘心的領悟:選對工具,往往能為你避開八成蜿蜒曲折的歧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