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劉強東和京東又成了熱議焦點。
有人納悶,為啥一個企業家能在央視露臉還獲三秒特寫?
直到扒開一組數據,所有人都驚住了。在互聯網巨頭扎堆炫“鈔能力”的時代,京東交出的答卷,竟用72萬員工的龐大數字,撕開了商業競爭的另一個維度。
先看看同行的“成績單”。
某多多營收3938億,員工2.3萬,凈利潤1124億;
阿里營收近萬億,員工12.4萬,凈利潤1581億;
字節、美團的數據同樣亮眼。
再看京東,營收11588億,但凈利潤僅414億,員工數卻高達72萬。
乍一看,這數字對比有點“魔幻”:別家都在追求“低人力高利潤”,京東卻像在“逆行”,養著這么多人圖啥?
劉強東的“兄弟論”曾被嘲諷為土味管理學的代表。但他那句“外包是可恥的”,直接戳中了行業痛點。在很多企業把“靈活用工”、“外包”當降本增效的法寶時,京東堅持和保潔、保安、快遞員直簽勞動合同。
去年,京東給員工發工資1161億,交五險一金180億,過去18年累計超千億。這些錢,本可以變成財報上漂亮的凈利潤數字,但劉強東選擇把真金白銀砸在員工身上。
外賣賽道的“京東模式”更讓人震撼。別家算著“公司繳一半、個人繳一半”的五險一金,京東直接宣布給騎手全額繳納,還承諾保底5000元工資。有人算過賬,光這一項,京東每年要多掏不少成本。
但劉強東想得明白:不能讓兄弟們老了沒保障,更不能為了省錢讓騎手收入打折扣。這種“賠本賺吆喝”的做法,看似不精明,實則是對員工尊嚴的捍衛。
商業世界從來不乏精明的算計,但京東走出了一條“笨路子”。劉強東送快遞、跑外賣,和一線員工打成一片,這些舉動不是作秀,而是他經營理念的縮影。
企業的價值,不僅是利潤報表上的數字,更是對人的關懷。疫情時清空倉庫援助,貿易戰時砸2000億助力外貿轉內銷,這些低調的操作,都在詮釋一家企業的社會責任。
有人會說,京東的模式“不可復制”,高人力成本必然拖累利潤。但換個角度看,72萬員工背后是72萬個家庭的安穩,是無數普通人對企業的信任。在流量焦慮、增長至上的商業環境里,京東用“笨功夫”搭建起的,是比利潤更珍貴的東西:人心。
當其他企業還在比拼GMV、利潤率時,京東早已在商業道德和社會責任的賽道上,完成了一場悄無聲息的給有些企業“上了一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