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24日起,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遭遇超50年一遇的特大洪災,共造成縣域內6人不幸遇難。都柳江、平永河、寨蒿河水位持續快速上漲,最大洪峰流量高達11360立方米/秒。洪災導致縣域內多處低洼地帶被淹,部分鄉鎮基礎設施損毀嚴重,出現交通受阻、通訊中斷、群眾被困等情況。
榕江縣遭洪水侵襲,圖源大連晚報
汛情發生后,榕江縣消防救援大隊連夜投入救援,在縣城主要街道利用舟艇、繩索等裝備器材,緊急轉移疏散遇險群眾。黔東南州消防救援支隊接報后,立即調派全勤指揮部以及特勤、凱里、臺江等地的消防救援力量,共計34車150人,跨區域增援榕江和從江。同時,武警黔東南支隊也迅速響應,80余名官兵攜帶救生衣、沖鋒舟、皮劃艇等各類救援裝備器材連夜奔赴抗洪一線。
多方力量緊急馳援榕江,圖源央視新聞
榕江洪災導致基站損毀、通訊中斷,關鍵時刻的求救與指揮信息傳遞受阻,凸顯了傳統地面通信在極端災害面前的脆弱性。當基礎設施癱瘓,災區成為信息“孤島”時,具備廣域覆蓋、不受地面設施限制的北斗衛星通信,就成為保障生命線暢通的關鍵手段。然而,北斗等衛星信道帶寬極其有限,傳統語音傳輸在強噪聲干擾下清晰度驟降,難以滿足應急指揮對實時、清晰語音通信的迫切需求。
針對這一難題,業界已研發出創新的低碼率語音壓縮算法。它由磐鈷智能與中山大學CPNT Lab(北斗綜合智能導航團隊)共同研發而成,專為克服窄帶、遠距離傳輸限制而生,致力于在資源極度受限的復雜環境中,依然實現穩定的語音通信。
具體來看,其在解決洪災通信難題上展現出三大核心優勢:
1、穿透噪聲的“清晰之音”
洪災現場環境極其復雜,充斥著風雨聲、水流聲、呼喊聲等強背景噪音,傳統語音通信往往難以聽清。低碼率語音壓縮算法采用了先進的頻域RNNOISE模型與時頻域DPCRN模型。經測試,在類似嘈雜環境中,其聲碼器的語音清晰度(DNSMOS評分)可比傳統方案提升超40%,平均從2.1提升至2.8(即使在極低的256bps碼率下),使得救援指令、求救信息在紛亂嘈雜中依然清晰可辨,解決了“呼救聽不清、指令傳不明”的致命問題。
2、窄帶極限下的“高效之音”
災后通信資源極其寶貴,衛星鏈路帶寬窄、容量有限。低碼率語音壓縮算法的核心在于其極低碼率語音編碼能力。通過殘差矢量量化(RVQ) 和基于Transformer的序列預測模型,實現了語音信號的高效、無損壓縮。其最低碼率可從1000bps壓縮到256bps,壓縮比低至24.8%。這意味著在同樣有限的衛星帶寬下,使用該算法可以傳輸更多關鍵語音信息,極大緩解了災后通信資源緊張的問題,讓寶貴的通信信道發揮最大效用。
3、惡劣環境中的“可靠之音”
救援現場條件艱苦,設備需在潮濕、震動、電力有限等惡劣環境下穩定工作。低碼率語音壓縮算法的端到端部署與跨平臺適配能力提供了關鍵支撐。其模型支持ONNX格式,可高效部署在C++輕量化環境甚至龍芯CPU等嵌入式設備上,實時因子(RTF)小于1,確保在資源受限的設備上也能快速完成編解碼,實現實時通信。同時,其低功耗設計非常適合依賴電池供電的應急通信設備和物聯網終端,保障設備在野外或斷電區域的長時間續航。這種在惡劣環境下依然能穩定可靠運行的能力,是構建災時“不斷線”通信生命線的堅實基礎。
當洪水切斷光纜,當風雨吞沒信號,清晰、高效、可靠的通信,便是連接生死的無形橋梁。磐鈷智能與中山大學CPNT Lab傾力打造的低碼率語音壓縮算法,正是在這樣的時刻,為生命線注入堅實力量。它并非冰冷的代碼,而是穿透風雨嘈雜、讓救援指令清晰抵達的“順風耳”;是突破窄帶桎梏、在有限帶寬中傳遞海量關鍵信息的“巧手”;更是無懼洪水浸泡、電力短缺與劇烈顛簸,在極端環境中持續點亮通信節點的“守護者”。榕江的經歷證明,在災害面前,先進的通信技術就是守護生命的無形盾牌。我們期待,低碼率語音壓縮算法這項源自中國智慧的創新,能服務于更廣闊的場景,讓清晰可靠的聲音穿透更多困境,連接更多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