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要開始收“單身稅”了,這事最近在日本炸開了鍋。說是“兒童與育兒支援金”,其實只要交社保就得交,不管你是哪國人,年收入不同,交的錢從2400日元到12000日元不等,換算成人民幣也就120到600塊。但你琢磨啊,這筆錢最后全給了有孩子的家庭,單身或者丁克等于變相替別人養娃,難怪大家直接喊它“單身稅”。
日本政府出此計策,全因人口問題已成國難。2010年到現在人口連續14年往下掉,10年少了快500萬人。更嚇人的是,每5個日本男人就有1個打光棍一輩子,2023年結婚數跌破50萬對,創了80年新低,媒體都說進入“結婚冰河期”了。2024年新生兒才68萬,就相當于廣東的五分之三。馬斯克都警告說日本再不變革,不用發生戰爭,可能自己就消失了,這可不是危言聳聽。
按日本官方預測,到2070年人口要從1.2億跌到8700萬,而且,剩下的人里三分之一都是60歲以上老人。那時候可不只是缺勞動力了,整個社保體系都得崩。但問題來了,收這筆“單身稅”真能解決少子化嗎?我看懸,至少有倆關鍵原因。
首先日本砸在育兒補貼上的錢早就不少了。每年3.6萬億日元預算,相當于1800億人民幣,生孩子給50萬日元(約2.5萬人民幣),學齡前兒童每月1.5萬日元,15歲前看病免費,從幼兒園到高中學費全免。但砸了這么多錢,年輕人該不生還是不生,為啥?因為這些政策根本沒戳中他們的痛點。現在日本年輕人不是差那點補貼,而是整個社會環境讓他們對結婚生子沒欲望。
你看大前研一寫的《低欲望社會》就說了,現在日本年輕人好多都“胸無大志”,不想消費不想結婚,整天沒精打采的。銀行貸款一降再降,買房的年輕人還是越來越少,反倒是便利店消費最火,好多人懶得社交,三餐就在便利店解決。這種狀態可不是年輕人“病了”,根本原因在經濟。
以前日本是男主外女主內,一個人賺錢能養全家,但90年代房地產泡沫破了以后,經濟衰退,一個人收入根本不夠養家。現在日本女性大量回歸職場,但她們擇偶時就會挑,要是男方收入不穩定,那還不如自己單著,反正一個人也餓不著。
再看看日本職場普遍996,好多人每天加班到深夜,哪有時間談戀愛?等回過神來年紀大了,成家的心也就淡了。現在去日本街上看,人挺多但心里距離卻很遠。單身卡拉OK、單身餐廳火得很,電影院都有隔離座位,好多人寧愿花錢追星、養貓養狗也不想結婚。這種情況下,政府收幾百塊“單身稅”能有啥用?年輕人可能覺得少下一次館子就夠了,但養孩子要花的時間和精力,可比這多多了。
盡管如此,光棍漢還是不愿意了:憑啥單身的人要替別人養孩子?東京一個30歲程序員在論壇吐槽:“我每月房租8萬日元,通勤費1.5萬,吃飯2萬,現在還要多交1萬‘單身稅’,這不是逼我啃老嗎?” 這種“生育義務論”和“個人選擇權”的沖突,其實在所有老齡化國家都存在,就像韓國前總統文在寅曾提議“單身稅”時,年輕人直接上街抗議,說這是“對不婚者的懲罰”。
更扎心的是日本職場的“隱形歧視”。有個在廣告公司工作的女生跟我講,她懷孕后被領導暗示“回家帶孩子”,項目全被轉給男同事,休完產假回來發現工位都沒了。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數據更刺眼:女性管理者比例僅11.8%,60%的育兒女性被迫做臨時工。這種“生娃即失業”的困境,讓很多女生干脆選擇不生了,大阪大學調查顯示,72%的未婚女性認為“生育會毀掉職業生涯”。
其實日本這政策有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你想啊,就算每年多投錢補貼育兒家庭,但職場內卷、性別不平等這些根本問題不解決,年輕人還是不敢生。就像現在日本女性勞動參與率73%,但管理層里女性只占11.8%,好多人生完孩子只能找非正式工作,誰還愿意冒這個險?
再說了,歷史上試過“單身稅”的國家不少,保加利亞、前蘇聯都搞過,結果生育率該降還是降。反倒是法國、瑞典那種“補貼+托育+職場改革”一起上的國家,生育率卻能維持在1.8左右。日本現在缺的不是錢,是讓年輕人看到希望的社會環境。
日本的今天特別值得咱們警惕。現在東亞好多國家生育率都低,韓國0.7,咱們國家2023年也才1.09,跟日本1.15差不多。共同的文化傳統、相似的經濟經歷,讓咱們面臨類似的問題。前幾天我刷到個視頻,北京一個媽媽算養娃賬:幼兒園每月5000,興趣班每年3萬,學區房首付150萬,算著算著就哭了,這種壓力下,別說三孩,生一孩都得咬牙。
現在好多年輕人不是不想生,是不敢生。我有個在上海工作的朋友,兩人月入3萬,但房貸1.5萬,養車3000,剩下的錢根本不敢要孩子。她跟我說:“不是我們低欲望,是高房價、996把我們的欲望壓沒了。要是生個孩子連學區房都買不起,那不如不生。” 這種“內卷式育兒焦慮”,其實跟日本年輕人的心態一模一樣,怕給不了孩子好的生活,干脆選擇不生。
日本這事兒說白了給咱們提了個醒:解決生育問題不能光靠征稅或者發錢,得從根子上改。像職場過勞、性別平等、托育服務這些事兒不解決,就算政策再好,年輕人還是會算這筆賬,生娃帶來的生活質量下降,到底能不能承受?
所以啊,日本這“單身稅”更像是一場無奈的掙扎,暴露了人口危機下的政策困境。真正要破局,得讓年輕人覺得結婚生子不是負擔,而是能帶來幸福感的選擇。這事兒難嗎?確實難,但要是只在表面政策上打轉,恐怕最后只能是錢花了,問題卻沒解決。就像大前研一說的:“低欲望社會的解藥,不在政策里,而在每個年輕人眼中重新燃起的希望里。” 可這希望怎么來?恐怕得整個社會一起琢磨琢磨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