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本以為銷售就是賣東西,沒想到,它成了我敲開職場大門的‘金磚’。”
小陳畢業于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專業是漢語言文學。在這個被稱為“最難畢業季”的夏天,她向心儀的文化傳媒、出版機構投遞了無數份簡歷,大多石沉大海,偶爾的“已讀”也再無下文。
幾近迷茫之際,招聘平臺上一條“海外市場拓展專員”的信息吸引了她的注意:底薪7500元,績效獎金豐厚,年度Top Sales額外獎勵10萬元。抱著“先立足,再發展”的心態,她果斷點擊了“投遞簡歷”。
小陳的經歷并非孤例。
今年夏天,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將達到1222萬,又一個記錄被打破。
在這場激烈的求職角逐中,一個顯著的趨勢正在顯現:曾經被視為“備胎”的銷售崗位,正超越管理培訓生、技術研發等傳統香餑餑,成為畢業生簡歷投遞的“頂流”。
更引人注目的是,涌入這一賽道的,不再僅僅是市場營銷、工商管理等“對口”專業的學生,來自哲學、社會學、外語、甚至生物工程等多元背景的年輕人正蜂擁而至。
銷售,何以逆襲成為年輕人的“新寵”?
探跡|當銷售成為了畢業生的第一選擇
探跡|當銷售成為了畢業生的第一選擇
1、 從“退而求其次”到“主動出擊”
“理想很豐滿,錢包要吃飯”,這句在年輕人中流傳的調侃,精準擊中了當下畢業生的現實痛點。
根據某機構統計的《2025年00后職場驅動力白皮書》指出,在00后的職業價值排序中,“經濟回報”高居榜首,其重要性遠超“個人興趣”與“價值實現”。這與更早步入職場的80后、90后形成了鮮明代溝。
簡而言之,“先養活自己”成為當務之急。銷售崗位,憑借其鮮明的特質,成為了契合這一需求的“務實之選”:
- 門檻相對寬松:多數崗位對專業背景限制較少,更看重綜合素質與潛力。
- 付出回報直觀:業績直接掛鉤收入,努力程度與成果清晰可見,“多勞多得”激勵感強。
- 發展路徑清晰:“底薪+提成+獎金”的模式,為個人奮斗描繪了明確的上升階梯和可觀的財富藍圖。
近期,某高校就業論壇上一份“熱門銷售崗位薪資揭秘”的帖子引發熱議:互聯網大客戶銷售平均月入過萬,醫療器械銷售代表綜合年薪普遍在15-25萬區間,而精通小語種、負責新興市場開拓的國際化銷售,年收入突破50萬者不在少數。評論區瞬間被“求內推”、“求經驗”的留言刷屏。
“與其在考研二戰、三戰的獨木橋上苦熬,不如先到銷售戰場賺到第一桶金,解決現實生存問題。”一位放棄繼續考研的哲學系男生坦言道。
明確了“先生存”的目標后,“選哪個銷售賽道”就成了畢業生們新的思考題。
曾幾何時,保險代理人一度是許多人的“保底”選項。在行業高速擴張期,“應屆生首年無責底薪6000+”的承諾,是招聘會上吸引學子駐足的金字招牌,被視為“旱澇保收”的避風港。
然而,隨著行業規范化和競爭加劇,這一“舒適區”正經歷深刻調整。近一兩年,多家頭部保險機構優化了薪酬結構,顯著提升了績效占比與考核標準。
可以說,“躺著拿底薪”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去年入職某大型保險公司的“雙一流”碩士小林深有體會:“原以為熬過初期培訓就能輕松些,沒想到從簽合同第一天起,KPI就如影隨形,開拓客戶、維系關系的壓力時刻在線。”
這些以傳統保險代理、門店導購、地推掃街為代表的銷售崗位,一度被打上“次選”的標簽。
它們是考研落榜、考公失意者的“中轉站”,是父母口中“能不能找個更體面工作”的擔憂來源,也是在無數次的陌拜與拒絕中,收獲最多“我再看看”回復的崗位。
而如今,銷售崗位能躍升為Z世代的熱門選擇,除了就業市場僧多粥少、畢業生“務實”優先外,更深層的原因在于——銷售行業自身的蛻變升級與新一代求職者擇業觀的轉向。
2、 “新銷售”:職業內涵的進化與價值重塑
當下吸引年輕人的銷售崗位,早已脫胎換骨,煥發新生。
例如,在線上平臺用專業解讀打動用戶的“知識主播”、為高凈值客戶定制財富管理方案的私人銀行顧問、為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的科技顧問、將中國智造推向全球的跨境B2B銷售專家……這些新興角色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小楊,一位普通本科社會學專業的應屆生,選擇加入一家快速成長的智能硬件公司,擔任解決方案的銷售工程師。
“起薪8000+高提成,這是我目前能找到的最快經濟獨立且成長性高的路徑。”小楊分享道,“向企業客戶推介智能解決方案,需要理解其組織架構、痛點需求,并進行價值論證,社會學訓練的系統思維和調研分析能力反而成了優勢。雖然節奏快、挑戰大,但看到簽單帶來的收入增長和客戶認可,成就感遠超一份安穩但成長緩慢的工作。”
從近年來的眾多招聘啟事中不難洞悉,企業對銷售人才的要求已今非昔比。
以某頭部人工智能企業的“解決方案顧問”崗位為例,要求候選人理解AI技術棧、具備行業Know-How及數據分析能力;某領先云計算服務商2025校招中,“云業務拓展經理”崗位開出百萬年薪,明確要求掌握云原生技術概念、擁有出色的方案呈現能力及生態合作經驗。
知名人力資源機構聯合調研顯示,在企業對銷售崗位的“硬實力”要求排序中,行業知識、數據分析、方案撰寫與演示能力已超越傳統的“能說會道”和“酒量好”,占據核心地位。同時,深度傾聽、復雜問題解決、價值傳遞等高階軟技能也成為關鍵考核項。
顯而易見,銷售正演進為一個全新的職業形態——它要求從業者成為懂技術、懂行業、懂客戶的“價值顧問”,具備深度洞察、方案設計、專業說服與生態協作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恰恰是驅動企業持續增長的核心引擎。
與此同時,AI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為銷售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賦能助力。一方面,銷售人員能夠借助AI技術迅速編制方案、模擬話術,以及制作出消費者喜歡看的內容。另一方面,在TOB市場領域,AI技術的應用更是引領了一股AI拓客之風。例如,探跡拓客憑借其覆蓋超1.8億市場主體的企業數據以及超4.1億的人脈數據,已為超20個垂直行業提供定制化的解決方案。此外,探跡拓客還深度植入了DeepSeek這一主流人工智能大模型,全新推出了AI找客戶功能。該功能不僅能夠輕松幫助企業的產品找出下游買家,還可以通過AI技術過濾出精準、高質量的用戶。與傳統的線下陌拜地推方式相比,這種方式極大地節省了銷售的溝通成本。
這也解釋了為何“銷售”的邊界正變得日益模糊。
某大型招聘平臺調研數據顯示,68%的受訪者認為“解決方案顧問”是銷售崗,55%認為“用戶增長經理”具有銷售屬性,47%認為“高級客戶成功經理”本質也是銷售。甚至律師爭取案源、醫生建立患者信任、教授申請科研經費,其核心邏輯都離不開“銷售”思維。
再看那些選擇“投身銷售”的畢業生,便不難理解:社會學背景擅長分析客戶組織行為,外語專業助力全球化業務拓展,生物工程知識能深入講解醫療設備原理,文學功底讓方案描述更打動人心……
從發展趨勢看,部分“新銷售”崗位已成為人才高地。例如,“人工智能解決方案銷售”在去年被權威機構認定為“未來五年最具潛力新職業”之一,從業者規模正快速擴張。
探跡|當銷售成為了畢業生的第一選擇
3、 站在職業變革的潮頭
隨著一個職業的傳統邊界消融與自身形態的迭代升級,銷售崗位不僅吸引了大量應屆生涌入,也成為許多職場人尋求突破與轉型的熱門方向。
在各大職場社交和知識分享平臺上,“職場人轉型銷售”的討論熱度持續攀升。
有人曬出“32歲從技術轉銷售,兩年收入翻三倍”的經歷;有人發帖求教“傳統行業十年,如何切入SaaS(軟件即服務)銷售領域”;話題的風向也從過去的“你怎么去做銷售了?”悄然轉變為“我是不是也該考慮轉銷售?”。
某職業發展平臺的最新調研顯示,超過65%的在職人士對嘗試銷售崗位持開放或積極態度。吸引他們的核心因素包括:收入天花板高(58%)、能力施展空間大(53%)、職業發展路徑多樣且清晰,以及相對彈性的工作模式等實際考量。
老周,一位擁有十年工程師經驗的職場老兵,去年成功轉型為某工業自動化巨頭的“行業銷售專家”。憑借深厚的技術功底和對工業場景的深刻理解,他將晦澀的技術參數轉化為客戶聽得懂的業務價值,迅速打開了局面。
所謂行業銷售專家,核心是深入特定垂直領域(如汽車制造、食品加工),理解其生產流程和核心痛點,為客戶量身推薦自動化、智能化升級方案。溝通的關鍵不在于推銷話術,而在于能否用專業知識診斷問題,并用成功案例證明投資回報。
老周形容,他的角色更像是“懂銷售的技術顧問”和“懂技術的業務伙伴”的結合體。
從市場需求端看,人社部定期發布的“最缺工”職業排行中,“營銷人員”長期穩居前十。無論是制造業、金融業,還是IT互聯網、生命科學領域,優秀的銷售人才始終是企業開疆拓土、維系客戶的生命線。
某主流招聘APP在2025年的Q1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在招聘需求量最大的前30個崗位中,“銷售經理/主管”職位占比高達2.53%,遠超“產品經理”(1.46%)以及其他熱門技術崗位。
與此同時,那些在“新銷售”領域深耕的從業者,也展現出更強的“職業粘性”。
該招聘平臺數據同時顯示,不同職能員工的主動離職意愿差異顯著。其中,運營、產品、財務崗位的跳槽意愿最高,而技術型銷售、解決方案顧問等崗位的穩定性則相對突出。
一位全球領先醫療設備公司的銷售副總裁分享了他的觀察:“現在的頂尖銷售,不僅要精通產品,還要能讀懂臨床報告、參與學術研討會、甚至與研發團隊協作反饋產品改進建議。近兩年加入團隊的優秀年輕人,普遍具備極強的學習驅動力和商業敏感度,成長速度驚人。”
由此可見,從“職場洼地”到“人才高地”,那些涌入新興銷售領域的年輕人,并非退而求其次的無奈妥協,而是在積極主動地擁抱這場深刻的職業變革浪潮,站在了職業價值重塑與個人能力躍升的前沿陣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