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 年,考古專家重新清理光緒皇帝的墓葬,拍下了令人震驚的照片。時間回溯到 1938 年,一伙不知從哪冒出來的軍隊,把位于易縣的光緒墓給盜了。光緒的尸體和陪葬品被翻得亂七八糟,完事兒又隨意塞回棺槨,那場面,簡直慘不忍睹。
到了 1980 年,河北省文物部門決定重新清理、封閉光緒墓。從照片里能看到,盜墓賊把光緒尸體塞回棺材時,根本沒好好放。光緒的尸骨臉朝下,身上紅黃相間的衣服也凌亂地搭著。仔細一看,他的左腿竟然被拽斷了,右腳還穿著襪子。更倒霉的是,光緒的棺槨被皇后開蓋的棺槨壓著,墓室頂上還漏水,淤泥、水漬全滴到尸骨上,給文物部門清理工作帶來了巨大麻煩。現(xiàn)場的人都忍不住感嘆,光緒下葬時那可是風光無限,現(xiàn)在這模樣,簡直天差地別。
清理完后,文物專家檢查發(fā)現(xiàn),光緒尸骨上沒有明顯外傷,也沒有中毒跡象,于是就根據(jù)當時的脈案判斷光緒是正常死亡。之后,光緒墓重新封閉,他的部分頭發(fā)、遺骨和衣服被保存到西陵文物管理處。本以為這事就這么過去了,沒想到進入 21 世紀,關于 “光緒之死” 的傳言越來越多。專家們又開始研究,這一研究,竟在光緒的毛發(fā)里發(fā)現(xiàn)了大秘密。
研究人員檢測發(fā)現(xiàn),光緒毛發(fā)里的砷元素含量超高。砷,那可是砒霜的主要成分!為了驗證這個發(fā)現(xiàn),專家又檢測了隆裕皇后和草料官的頭發(fā),一對比,光緒頭發(fā)里的砷含量,竟然是他們的 262 倍、132 倍!更奇怪的是,光緒衣服上靠近胃部和系帶的地方,砷含量也特別高。結合這些證據(jù),12 位權威專家最終認定:光緒皇帝是被砒霜毒死的!
那問題來了,到底是誰下的毒?為什么脈案里一點中毒跡象都沒有?
1908 年十月二十日,37 歲的光緒突然一病不起。當時同樣病重的慈禧,聽到消息后,沒先叫太醫(yī),反而第一時間把溥儀接入宮中。第二天,光緒就駕崩了,身邊連個親人、大臣都沒有,甚至連個太監(jiān)都不在。等人們發(fā)現(xiàn)他時,尸體都涼透了。更詭異的是,宣旨太監(jiān)就像提前準備好似的,馬上抬來了特制棺材。光緒死后,原本病懨懨的慈禧突然來了精神,又是梳洗打扮,又是召見大臣、皇后和溥儀的父親。緊接著,新皇登基詔書下達,慈禧還從太后變成了太皇太后。可誰能想到,當天下午兩點,剛用完午飯準備午睡的慈禧,也突然去世了。
37 歲的光緒和 74 歲的慈禧,前后不到 20 個小時相繼離世,這背后疑點重重,尤其是光緒的病情,最讓人摸不著頭腦。光緒從小被接入宮中,雖說吃喝不愁,但處處受慈禧壓制,大到國家大事,小到生活瑣事,都不能自己做主,過得特別壓抑。再加上從小身體就不好,長期心情郁悶,身體更是每況愈下。不過,身體不好的人通常看病也勤,有點不舒服太醫(yī)就來了。1908 年初,太醫(yī)診斷光緒只是得了呼吸道疾病,雖然身體虛了點,但不影響性命,而且那時光緒已經(jīng)能處理不少政事,情況比之前被幽禁時好多了,只要能活下去,說不定真能掌權。
可奇怪的是,1908 年光緒卻頻繁下詔,在民間四處找醫(yī)生。難道是御醫(yī)水平不行?從江蘇名醫(yī)陳蓮舫給光緒看病的經(jīng)歷就能看出端倪。給光緒看病時,陳蓮舫根本不能直接問病情,全由慈禧代說,光緒只能偶爾點頭附和。診脈時,陳蓮舫跪地上,連光緒的脈象都摸不準,只能裝裝樣子。診完脈,還是慈禧說光緒的癥狀,陳蓮舫連看都不能看。看完這一次病,陳蓮舫嚇得趕緊給太監(jiān)塞錢,稱病跑回了家。民間醫(yī)生都這樣,太醫(yī)給光緒看病就更得看慈禧臉色了,所謂的脈案,根本不是真實病情。
這么一看,光緒脈案前后變化那么大,肯定是慈禧在背后操控。估計是 74 歲的慈禧感覺自己快不行了,不想死在光緒后面,所以才下了狠手。至于到底怎么操作的,說法不一。有人說慈禧怕光緒翻案,損害自己名聲,所以派人下毒;也有人說是李蓮英怕被光緒清算,借著慈禧名義動手;還有人覺得是袁世凱干的,因為他和慈禧一起囚禁光緒,擔心慈禧死后遭報復。但不管哪種說法,有一點能確定,光緒的死,和慈禧脫不了干系。如果沒有慈禧默許,砒霜怎么可能進得了光緒的肚子?光緒和慈禧斗了一輩子,最后還是慈禧棋高一著,真是讓人不勝唏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