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勢Auto-First| 王一
獨資、電動、國產,最新啟動地基建設的雷克薩斯新能源項目,透露出這幾個關鍵詞。以電動化名義國產的雷克薩斯還伴隨著“機遇與挑戰”的影子。
有人說,雷克薩斯終于國產了;也有人說,終于國產的雷克薩斯從時間上已經晚了。從雷克薩斯國產化到電動雷克薩斯國產化,雷克薩斯的品牌優勢已經沒有了。
今年年初,豐田汽車公司宣布與上海市政府達成合作意向,決定在上海市金山區成立雷克薩斯純電動汽車及電池研發生產公司。這是繼特斯拉之后,首個選擇在中國獨資建廠的傳統豪華汽車品牌。
在上海市金山區獨資設立LEXUS雷克薩斯純電動汽車及電池的研發生產公司,總投資146億元,工廠計劃2026年8月竣工,投產雷克薩斯純電動車型,首款車型將于2027年下線,初期年產能約為10萬輛,計劃實現95%以上的本土零部件使用率,投產的車型不僅面向中國市場,還將出口至日本及其他海外市場,啟動階段計劃新增約1000個工作崗位。
自2005年雷克薩斯引入中國開始,憑借進口車的光環、出色的產品質量以及超長年限的質保,雷克薩斯一度成為中國消費者追捧的豪華品牌,期間多款熱門車型ES、RX等甚至需要加價才能提車。
國內市場銷量連年上漲,也是自那時起,雷克薩斯宣稱如果在中國市場的年銷量突破3萬輛將考慮國產化。隨后將這一目標又調整至5萬輛、10萬輛,直至2021年在華銷量達到了22.7萬輛,雷克薩斯依舊未將國產化提上日程。
如今雷克薩斯將國產化提上日程,反映出來的是其銷量增長遭遇瓶頸,亟需規模效應實現破局以及品牌形象重塑迫在眉睫。
從銷量表現來看,雷克薩斯2024年的市場銷量下滑至18萬輛,雖實現正增長,但增速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進口模式下,雷克薩斯受限于產能和成本,關稅、運輸成本以及相對有限的產能等因素,其價格競爭沒有優勢,尤其是面對新能源市場競爭加劇,隨著特斯拉、國內造車新勢力等在高端領域的產品布局,雷克薩斯只能靠以價換量的市場政策維系其豪華品牌的市場地位。
銷量數據顯示,2025年1-5月,雷克薩斯在中國市場銷量為7.39萬輛,為二線豪華品牌第一,雷克薩斯ES(參數丨圖片)、雷克薩斯RX等車型相對熱銷,而據市場優惠降價信息顯示,雷克薩斯RZ降價達10萬元,雷克薩斯ES車型優惠8萬元,雷克薩斯RX優惠3萬元。當市場依靠以價換量來維系,這也是雷克薩斯寄希望于通過本土化生產,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的關鍵之一。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崛起,蔚來、理想、小鵬等一眾新勢力品牌產品不斷迭代升級,雷克薩斯在新能源市場產品布局緩慢。當消費者更加傾向于電動化、智能化的新能源產品時,雷克薩斯目前僅有一款RZ新能源車型供消費者選擇,而月銷三位數的銷量成績,與問界、理想等動輒過萬的表現相差甚遠。雷克薩斯通過國產化和本地化研發,深入了解中國消費者需求,針對中國市場開發更貼合需求的電動化、智能化車型,才能有扭轉戰局的機會。
雷克薩斯中國總經理李暉曾坦言,雷克薩斯在中國市場的壓力不光是銷量,更是來源于中國客戶對車型需求的不斷變化,需要思考如何快速地適應和調整,從產品、服務到營銷,去適應中國的快速變化。
曾經的雷克薩斯憑借豪華進口車的光環,在消費者心中樹立了高端、豪華的形象。但隨著市場競爭加劇,眾多豪華品牌紛紛國產化,中國品牌沖擊高端市場,雷克薩斯的品牌優勢逐漸被削弱。
雷克薩斯國產化僅僅是個開端,品牌價值稀釋風險、經銷商渠道轉型等風險也將接踵而至,而雷克薩斯上海工廠的投產時間是2027年,不知彼時失去“進口”光環的雷克薩斯,又如何能與蔚來、理想、問界等一較高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