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發售后的洶涌訂單,給了所有車企一個大大的震撼。
6月26日,小米YU7正式開售,售價25.35萬元起,3分鐘大定突破20萬輛,1小時大定突破28.9萬輛,18小時鎖單量突破24萬臺。這一成績不僅遠超小米SU7同期表現,也創下了新能源汽車銷售的新紀錄。
工作日,小米汽車門店的進店客流絡繹不絕。圖源:字母榜
小米YU7的沖擊波,開始快速向外擴散。
6月27日,理想汽車發布內部公告,宣布組織架構調整:原“研發與供應群組”和“銷售與服務群組”整合并入新成立的“智能汽車群組”,對理想汽車智能汽車業務的戰略到經營閉環負責;總裁馬東輝將擔任智能汽車群組的負責人,向董事長兼CEO李想匯報。
李想在內部信中稱,智能汽車群組成立后,將通過研發、供應、銷售、服務的端到端經營與深度協同,更有力地支撐面向用戶的價值創造、價值傳遞與經營閉環,為理想汽車構筑面向下一個階段的領先優勢。
將研發、供應、銷售、服務整合到一個板塊,并統一交給馬東輝負責,顯然是為了打好接下來的純電SUV硬仗。
下半年,理想即將推出兩款純電SUV i8和i6。這兩款車是理想純電戰略的關鍵。其中,理想i6定位較低,價格區間很可能與小米YU7存在較多重疊,兩者面臨硬碰硬的正面對決。
在此情況下,理想主動選擇變陣,試圖通過梳理和調整內部組織架構,提升運轉效能和作戰能力。
不過,理想這兩款純電產品已經定型,很難再根據YU7做技術、產品層面的調整;面對YU7的沖擊,理想兩款新車大概只能在定價上做文章。
小米YU7發售當天,理想港股股價微漲0.81%,次日下跌1.78%。截至6月30日港股收盤,理想報于107港元,距離138.3港元的52周高點下跌逾20%。
A
小米YU7開售前,理想就作出了防御。
6月23日,李想發微博預祝小米YU7大賣,順勢提到了自家的6座SUV——即將在7月下旬上市的理想i8。
李想表示,相對小米YU7的運動取向,理想i8是一款家庭取向的SUV,更多照顧全家人的出行體驗。而雷軍也友好回應稱:“謝謝李想,祝理想i8大賣!小米和理想一起推動純電車在國內的發展。”
圖源:李想微博
在另一條微博中,李想間接談到了i6和YU7的競爭關系。他說:“我們希望能為有奔馳GLC/寶馬X3/奧迪Q5購買意向的家庭用戶,提供多一種的購車選擇。大家認為,他們會被‘67Y’們替代嗎?”這里所說的“67Y”指的就是——理想i6、小米YU7和Model Y。
從已經曝光的車輛參數來看,理想i8相比YU7的長板,主要是車身尺寸和車內布局:多一排、多一座,空間更大。
根據工信部信息,理想i8的車身尺寸為 5085*1960*1740mm,軸距達到3050mm,整體介于理想L8和L9之間。作為對比,小米YU7的尺寸為4999*1996*1608mm,軸距3000mm。
不過,由于純電車型的電池容量大于增程車型,理想i8的售價預計會略高于L8的32.18萬元。相比定價25.35萬~32.99萬元的小米YU7,這款車的定價高了一檔。
真正擔負著與小米YU7同臺競技重任的,是理想i8的“小弟”i6。
趕在小米YU7發布會前,理想i6也完成了工信部申報。這是一款5 座中大型SUV,車身尺寸為4950*1935*1655/1670mm,比小米YU7略短略窄,但車身高度占優;軸距為3000mm,與后者持平。
同樣,理想i6的售價也會高于理想L6的24.98萬元。這也意味著,它的售價將與小米YU7存在不少重疊。
YU7剛剛上市就爆單,對理想的壓力不言而喻。
理想今年唯二的全新車型就是理想i8和理想i6。i8定位略高于YU7,但搖擺用戶可能會被小米吸引走。i6與YU7的競爭更加直接,都是中大型五座純電SUV,價格也比較接近。
兩家車企很早就公布了純電SUV的產品規劃。趕在YU7上市前,理想完成兩款純電SUV的申報,或許是想借著小米的滔天流量,盡可能分流一部分YU7潛在買家。
小米汽車產能仍在爬坡,YU7目前的交付周期需要30周以上,甚至超過一年,并不是所有潛在消費者都愿意等下去。況且,明年國內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政策到期,倘若不再延續,消費者購車成本面臨大約兩三萬元的上漲,同樣也會成為YU7爆紅之后的挑戰。
單從產品來看,小米YU7也并非盡善盡美,車內空間、舒適性配置、智能輔助駕駛等還存在一些有待打磨的地方。這恰好是理想的“舒適區”。
理想對于錯位競爭策略并不陌生。此前,理想通過堅守家庭用車的定位,抵御了問界M7和問界M9的輪番轟炸。但如今,面對小米更強大的品牌勢能,理想i6能否按照原先的“劇本”走下去,仍然有待觀察。
B
在宣布組織架構調整的同一天,理想還下調了季度交付預期。
理想在公告中稱,調整二季度銷量指引,預計第二季度交付約10.8萬輛汽車。此前,理想在第一季度財報中給出的交付量指引為12.3萬~12.8萬輛。如今看來,理想很可能無法達到此前預期的最低門檻。
在今年第一季度,受春節淡季等因素影響,理想只交付了9.28萬輛車。第二季度,交付量情況有所好轉——4月交付3.4萬輛,5月交付4萬輛車。不過,根據官方最新的銷量指引推算,6月交付量有可能只有3.4萬輛。
在公告中,李想表示,隨著7月和9月兩款純電SUV陸續上市,公司的銷量曲線有望重回上升通道。這一前景不僅基于新品吸引力,還得益于銷售體系升級后的運作效率提升。預估后續的產品上市節奏將提供足夠動能,推動交付回歸穩定增長,最終沖擊更高水平。
理想i6。圖源:李想微博
理想今年已經不止一次調整銷量目標。
今年初,理想設定了70萬輛的年銷量目標。到了5月,理想將今年全年排產目標下調至64萬輛,其中增程車型為52萬輛,純電車型為12萬輛。
調整銷量目標的原因是,今年上半年,理想的銷售表現不盡如人意。
今年前5個月,理想累計交付新車16.77萬輛,同比增長18.7%。但按照此前70萬輛的年度目標計算,僅完成24%;按照調整后的64萬輛計算,也只完成了26%。
倘若要100%達成年度目標,理想需要在7個月里完成47.23萬輛交付,月均銷量需達到6.7萬輛。作為對比,2024年理想月均銷量不到4.2萬輛。
除了銷售步伐不及預期,理想的平均售價也明顯下滑。
第一季度,理想單車平均售價為26.6萬元,較上年同期減少3.6萬元,環比減少0.3萬元。財報稱,車輛銷售收入較2024年第一季度增加,主要是由于車輛交付量的增長,但部分被主要因不同產品組合導致的平均售價降低所抵銷。
今年5月底發布的智能煥新版,是理想增程車型今年的唯一一張大牌,但新款車型的三電和增程技術并沒有升級,而是圍繞智能輔助駕駛做文章,比如采用新一代地平線和英偉達智駕芯片,全系標配ATL全天候激光雷達,新增夜間AEB(自動緊急剎車)與AES(自動緊急避讓)功能,以及車機智能助手“理想同學”的升級。
整體銷量和平均售價表現平平,理想財務業績也承受著不小壓力。
第一季度,理想營收達259.3億元,同比增長1.1%,環比下降41.4%。凈利潤為6.5億元,同比增長9.4%,環比下降81.7%;Non-GAAP凈利潤為10.1億元,同比下降20.5%,環比下降74.9%。
C
理想面對的對手,遠不止小米一家。
在大型SUV市場,今年出現了眾多對標理想L9的車型,比如問界M9、領克900、騰勢N9,以及將于7月上旬啟動預售的樂道L90等。這些車采用了不同的能源驅動形式,但都與理想L9存在競爭關系。
理想手里還有牌,但目前還在等待時機。
按照此前理想的規劃,2025年要形成“1 款超級旗艦車型+ 5 款增程車型+ 5 款純電車型”。其中5 款增程車型指的是L9、L8、L7和L6,另一款增程車型未公布。而純電車型,除了i8和i6之外,還有3款車型未公布。
與此同時,理想的銷量根基——增程車,正面臨被競爭對手侵蝕份額的風險。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零跑。零跑有著“平替理想”的稱號,C16售價不到理想L6的一半,但配備激光雷達、8295芯片,在15萬~25萬市場(占總量37%)以高性價比搶奪份額。
2025年1—4月,零跑累計交付12.86萬輛,首次超越理想(12.68萬輛),登頂新勢力銷冠。另據零跑汽車最新發布的數據,上半年其累計交付超22萬輛。
零跑汽車1~6月銷量。圖源:零跑汽車
此外,增程技術在今年進入了2.0階段。寧德時代的驍遙超級增混電池能夠將混動車的純電續航里程推到400公里以上,并且兼具4C超充能力;小鵬今年將推出搭載鯤鵬超電車型,純電續航里程高達430公里,綜合續航超過1400公里,并且還配備5C超充和800V高壓平臺。相比之下,理想L系仍繼續沿用3年前發布的第一代技術。
不過,理想目前仍然握有兩個優勢。一是自營超充站超過2500座,能夠支撐純電車型的大批量交付和使用;另一個是智駕路線從“端到端”轉向“VLA模型”,智駕能力保持在第一梯隊。
但這兩點優勢,仍是產品力層面的單點突破。想要邁上更高的銷量臺階,理想不僅需要繼續做長長板,也需要把潛在的劣勢盡快補齊。但在i8、i6基本定型、增程車暫未大幅改款的情況下,理想的戰術選擇余地并不大。
在此情況下,小米YU7兇猛來襲,準備給包括理想在內的所有車企“上上強度”。而理想在組織架構調整之后,即將以i8和i6迎接純電SUV的大考。兩款新車能否擋住小米的銳利攻勢,在已成紅海的中大型SUV市場中突出重圍,將是理想今年能否實現64萬輛交付目標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