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新三樣毫不留情地反內卷的同時,最高層又點出了三樣:
上項目,一說就是幾樣: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汽車,是不是全國各省份都要往這些方向去發展產業? 人民日報2025年07月17日第01版
這里面會有幾層意思。首先是新能源汽車和“新三樣”已經內卷得不成樣子。前五個月,整個中國汽車行業,產銷均增長了10%,但利潤總額同比下跌了12%,虧損、破產雜音不絕。自上而下的“反內卷”開始了。今年以來,國家多次公開喊話,數次約談,最近一個月來監管強度更是陡然提升,各省也開始落實,追求質量而不是數量,行業協會做好自律,尤其是要求整車企業必須信守60天支付供應商貨款的承諾。
新興產能“飛輪”轉起來后,就會出現“內卷”,而且日趨激化,幾乎已經成為了中國產業躍遷的慣性路徑。這與產業政策催化整條供應鏈迅速、過度早熟,企業同質化地搶占市場有關;也與地方政府間的財政競賽,不利于后續的市場自然出清有關。算力與人工智能,及包括自動駕駛與機器人在內的基于AI的無人系統,有望成為中國的“新新三樣”,但不能再走新能源車的老路。
各地算力建設早已初現“內卷”端倪。去年上半年,僅北上廣城市群的算力規劃就已超過全國指標。年初,DeepSeek引爆了新一輪國內智算投資熱潮,據工信部披露,截至今年3月底,全國智能算力規模達到了748 EFLOPS。按這個速度,年底超過1000 EFLOPS也并非不可能。要知道,不到2年前,國家曾規劃到2025年的全國智算規模約為105 EFLOPS。
中國各地的算力建設速度,超越了全國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進度。國家要求到2025年底,國家樞紐節點新建數據中心綠電占比超過80%。但是,隨著智算規模不斷增長,各省清潔電力的壓力將逐步增大。尤其是在北京所在的京津冀樞紐,上海所在的長三角樞紐,本地的綠電發電量,還不足以滿足智算的需求。最新的大型源網荷儲系統的數據中心,建在風光資源豐富的內蒙古,綠電比例也不足40%。
《科技日報》近期報道,國內已建成的智能算力,七成處于閑置狀態。如此龐大的智算規模,目前仍然無法快速滲透到龐大的制造體系與復雜的企業服務,也就無法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在以SaaS服務與企業軟件為代表的企業技術層面,中國的需求端仍然處于較低的數字化水平,阻礙了標準化的AI的交付進展;當AI向工業場景落地的時候,涉及到長流程、多步驟,對準確性的要求也更為嚴苛。尤其是地方推動的算力投資,僅憑大模型熱鬧的場面,在可驗證的狹窄的基準測試之外,創造出城市財政業績所真正需要的生產力,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算力是否會內卷,取決于AI技術的突破、成熟與應用,最重要的是與產業結合。面對美國的算力卡脖子,中國注定要走出一條與美國不同的AI之路。
中國不可能像美國AI企業與巨頭那樣進行資本與GPU的“軍備競賽”。華爾街已經開始擔心,硅谷與華盛頓對AI的熱情,已經催生了泡沫。金融分析機構Exante Data推測到2025年,AI的資本支出將占美國GDP的2%左右,超過了互聯網時代電信支出的峰值。大規模的AI基建投資,所要求的應用,已經從2000億、6000億到萬億美元,紅杉資本連續三年對AI應用落地感到焦慮。硅谷圈子里所謂的AGI與ASI,思想性、營銷性大于實踐性,科學性,并沒有形成行業共識。
美國砸了那么多錢,有一部分是來自中國AI敘事。按照黃仁勛的說法,最底層的是人才,中間是能源,頂層是應用,最終會決定AI競爭的贏家。是聽起來就像是在說缺乏GPU的中國,正在走出堆積GPU之外的另一條路,創新、開源、集約、向實。
美國AI初創企業估值泡沫,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結構性錯配,中國的TMT和科技初創企業,曾經是美元資本最重要的配置,脫鉤導致本該投向中國的資本滯留在美國。也不排除有美元基金“頂風作案”,先投了中國團隊再說,再把團隊從大陸撤出去。另外,AI虹吸了過多的風險資本,讓美國的其他領域的創新面臨投資不足的問題。
目前OpenAI與馬斯克的xAI之間又在展開新一輪的GPU競賽,把算力集群的規模推向百萬張GPU卡,進而又對美國的電力系統造成了極大的壓力,不得不通過增加天然氣甚至煤電來滿足需求。這些算力和電力上萬億美元的投入,最終能否建立起真正普惠的人工智能經濟,仍然有不確定性。
AI、數據中心、新能源汽車,這三樣有個共同的特點,它們也都是新興的耗電產業。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新增已經占比超過一半,人工智能和數據中心更是進入高速發展期,它們對于中國的電力供應、清潔電力比重、以及新型電力系統,提出了終極要求。
智算中心要與“內卷”嚴重的電動汽車競爭緊缺的綠電資源。據國家電網預測,2025年和2030年,數據中心總用電量將分別達到1637億、10554億kwh,占當年全社會用電量比重分別達到1.6%、7.8%。預計十五五期間,數據中心用電量年均增速為45.2%。中國純電動車年預計年底保有量會達到3000萬輛,充換電量將達到1020億kwh,加上中國電信業的升級、以及龐大工業化系的電氣化轉型和升級,所有這些,都加劇了清潔電力穩定供給的壓力。風光可再生能源比例加大,也影響到電網穩定。
中國目前的電力結構,依然是以煤炭為主,占了發電量的60%左右,而且在2030年碳達峰之前,仍然在發展煤電。但是所達的峰越高,之后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下降曲線就會越陡峭。中國發展AI、數據中心、新能源車這些新型高能耗新興產業,必須要結合中國的能源轉型、碳中和與碳達峰,以及中國對巴黎協定所做的新的自主貢獻的承諾通盤考慮起來。
就在這次講話之后一周之內,中國啟動了兩個清潔電力的“世紀工程”。17日,新央企中國雅江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同日,雅魯藏布江下游墨脫水電工程開工,總投資約1.2萬億元,裝機容量6000萬千瓦、相當于三個三峽工程規模,以外送消納為主。22日,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注冊資本150億元。而藏東南通往大灣區的800千伏的特高壓直流輸電項目也已經過會。
參考文件:
人民日報
https://paper.people.com.cn/rmrb/pc/content/202507/17/content_30088242.html
《中國電力供需分析報告》2025
https://mp.weixin.qq.com/s/CUs-JuqOKE9JIe3eFP_XPw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