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的中國留學生,到底還是陷入了進退兩難的這一步。
加州六月的陽光毫不吝嗇地灑在校園草坪上,經濟學博士生小李卻坐在電腦前,手指懸在鼠標上方猶豫了足足十分鐘。
最終,他狠狠心點擊了“退票”按鈕,那張花了他近千美元、原定飛往上海的暑期機票在屏幕上消失了。
航空公司扣掉幾百美元退票費的通知彈出來時,他苦笑著對室友說:“就當是交‘保命費’了。”
幾千公里外的芝加哥,計算機博士生小林剛掛斷與父母的視頻通話。
鏡頭那端,剛從ICU轉入普通病房的爺爺在病床上向他揮手。
小林眼眶通紅,三天前他差點不顧一切飛回國,卻在美國簽證政策突變的新聞前剎住了腳步。
他把自己鎖在實驗室熬了個通宵,用工作麻痹可能錯過見爺爺最后一面的恐懼。
政策收緊的陰影下,回家成了留學生的一場豪賭。
這個暑假,無數像小李和小林這樣的中國留學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歸鄉困境。
五月底的短短一周,被留學生社群稱為“心梗周”。
5月23日,聯邦政府突然叫停哈佛大學國際學生招生。
5月28日,美國國務院暫停全球學生簽證面談。
5月29日,國務卿公開宣稱要“積極撤銷中國學生簽證”。
盡管一周后簽證面談恢復,但新增的社交媒體審查要求,讓每個申請者都成了被審視的對象。
政策風向的急轉直下,在留學生群體中投下深長的陰影。
“我學計算機視覺,簽證已經check我三個月了”,一位理工科學生在論壇寫道,“現在回去?除非我不想畢業了。”
簽證行政審查對敏感專業學生本已是常態,但如今審查范圍擴大、時間拉長、不確定性陡增。
當國土安全部將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等列為“敏感領域”,全美51.3%的中國留學生,約14.8萬人瞬間被推入高風險區。
芝加哥大學計算機系的小林對此深有體會。
三年前他申請博士簽證時,就因碩士階段在國內科研院所的實習經歷被審查近三個月。
今年當爺爺病危消息傳來時,導師的提醒直擊要害:“你這個專業再入境大概率被卡,萬一有去無回怎么辦?”
更令他心涼的是系主任的補充:由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將學校“間接經費”報銷比例從60%砍到15%,全系已取消候補博士錄取名額,連在讀項目都可能隨時斷糧。
學業與親情的撕扯中,小林最終把購票網站頁面默默關閉。
簽證的脆弱性在政策波動期被無限放大。
多位被撤銷簽證的學生透露,他們收到的通知既未說明原因,也未提供申訴渠道。
達特茅斯學院一位博士生通過訴訟才暫時恢復身份,但更多人仍在迷茫中等待未知的結局。
當理工科學生在實驗室焦灼踱步時,紐約大學傳媒系的小孔正悠閑打包回鄉行李。
“我這種來美國消費的文科生,海關為難我干嘛?”她算過賬:留守紐約兩月,房租3000美元、伙食2000美元,比往返機票貴得多。
更關鍵的是,中介明確告訴她傳播學本科屬“低風險”,畢竟“國際學生每年給美國經濟貢獻438億美元,其中37萬個崗位靠我們養活呢”。
這種專業差異形成一道清晰的歸國分水嶺。
文科本科生大多如小孔般從容。他們手持有效簽證,I-20表格狀態正常,離境不超過五個月,按以往經驗返美時通常順暢。
小孔甚至調侃:“學費還沒交呢,學校肯定比我還急著讓我回來。”
而理工科碩士生開始權衡籌碼。OPT實習期學生最糾結,回國可能錯過入職,留守又難忍思鄉之情。
許多人最終選擇委托同學代收重要文件,自己視頻通話參與畢業典禮。
至于博士生特別是敏感領域研究者,則集體選擇“原地避險”。
一位研究神經網絡的博士生在退票后苦笑:“五年實驗室數據都在這里,海關若扣我電腦,等于殺了我學術生命。”
表面上看,留守似乎是筆劃算賬。退票損失不過幾百美元,而回國隔離、機票、簽證重辦等成本可能高達上萬美元。
但當小李盤點博士四年級的收支時,發現更深層的悖論:
學校周邊商戶靠留學生群體支撐,他每月貢獻2000美元餐費、1500美元房租,可政策收緊時,“消費者”身份并未給他帶來豁免權。
目前美國高校普遍縮短經費,東北大學等校已明確2025年縮減10%博士招生。
對進入論文攻堅階段的小李而言,一旦簽證受阻導致研究中斷,“五年沉沒成本足夠壓垮整個人生規劃”。
這種恐懼甚至重塑家庭決策,小林父母一面拍攝爺爺康復視頻安慰兒子,一面反復叮囑:“別讓沖動毀了你,爺爺最不愿看你前功盡棄。”
小林最終沒登上回國航班的那晚,在實驗室通宵寫了三頁代碼。
凌晨五點收到父親信息:“爺爺醒了,第一句話問你在哪。”
他沖進衛生間大哭一場,既慶幸沒有永別,又痛恨自己連探病都要權衡得失。
這種撕裂感已成留學生常態,他們清楚自己是全家押注的“教育投資品”,父母可能抵押房產供其留學,而回報的前提是“完整帶回那張畢業證”。
洛杉磯總領館的暑期提醒在留學生群刷屏時,小孔已落地上海吃上生煎包,小李在加州合租公寓簽收了新買的空氣炸鍋,
小林則把爺爺照片設為電腦桌面,老人坐在病床上舉著塊白板,上面是他請護士代筆的八個字:“學業為重,家國無恙”。
這種個體命運在政策浪潮中的飄搖,讓許多留學生開始重新評估“美國夢”的重量。
隨著英國、澳大利亞高校向中國學生拋出橄欖枝,有些人悄悄下載了英簽申請表,更多人則像小李一樣,把畢業倒計時APP放在手機首頁。
那張不敢點擊的回國機票背后,不僅是對政策風險的規避,更是對全家多年投入的最后守護,畢竟當賭注是整個未來時,沒有人輸得起。
參考資料
1. 三聯生活周刊:《“賭不起”的留美中國學生,暑假有家不敢回》
2. 國際教育聯盟:《2025留學生暑期回國風險指南:如何在中美關系波動中安全往返》
3. 駐洛杉磯總領館:《對領區中國留學生的七條提醒》
(小可 老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