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發布了針對70座大中型城市5月份住宅價格的詳盡統計報告。社會各界滿懷期待地翻開這份數據,期望能捕捉到一絲樂觀的信號,映入眼簾的卻是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環比數據的黯然下滑,二線城市更是緊隨其后,呈現出一幅連綿不絕的下跌圖景。
這似乎預示著去年經由一系列政策措施,好不容易維持住的房價穩定局面,或將再次面臨嚴峻考驗,重歸波動之路。
環比這一術語,簡而言之,乃是與上月房價相比較的結果。當數字顯示為99.2時,意味著房價較上月微降了0.8%。同理,若與去年同期相較,99.3則含蓄地揭示了房價同比下跌了0.7%。
此時,或許有人會心生疑惑,為何國家統計局偏要采用這樣一套略顯晦澀的數據呈現方式,而非如某些國家那般,直接以直觀易懂的絕對值價格或絕對值價格指數示人。其背后的考量,或許是為了規避數據直接暴露可能引發的社會波瀾。
試想,若是在房價飆升之際,直接標注為每平方米5萬元,繼而月升至5.4萬元,這無疑會顯得格外刺眼,引發公眾,尤其是年輕人的強烈反響。為避免此類直接對比帶來的沖擊,以及國內外房價差異引發的熱議,采用如108.0這般看似嚴謹且變化不顯的核定指數便成了一種策略性的選擇。
進一步探究為何國家統計局會將去年同期和上個月設定為基準值100,而非從統計起始年份2005年7月為起點,這背后的邏輯在于,核定指數能以一種相對溫和的方式反映出房價的總體漲幅。若以2005年為基準,假設其數值為100,而到了某個時間點,已飆升至800,這無疑會直觀揭示房價增速遠超民眾收入增長的事實。相比之下,若始終圍繞著105、103等數字徘徊,房價似乎總能維持在一種穩中向好的假象之中。
面對這份看似平穩的數據,筆者卻難以持樂觀態度。原因在于,環比數據再次重現了2024年初的頹勢,呈現出惡化的苗頭。相較于4月份,5月份一二線城市的環比數據全線走低,且4月份的數據已出現端倪,5月更是跌幅加深。這或許預示著,自去年9月份以來,一系列刺激政策所取得的穩房價成果已近乎消磨殆盡。盡管表格中的數據試圖傳遞出一種穩中向好的錯覺,但環比數據的持續下滑,卻如同一聲警鐘,提醒我們,房價市場或許并未如表面那般平靜。
因此,對于這份數據,我們或許需要以一種更為審慎和客觀的態度去解讀和評判。
回想起2025年1月,我出于某種使命感,撰寫了一篇文章,鄭重其事地提出,出售房產的最佳時機,無疑是3年前,其次便是當下。此言一出,似乎又一次預示了未來的某種趨勢,不禁讓人啞然失笑。
預言成了某種儀式。常言道,步入貧困深淵的中產三部曲:投資、創業與購房。其中創業之路崎嶇,涉足者寥寥,暫且擱置一旁,而投資與購房則如同中產階層的左右手。尤其是購房,幾乎成了我國中產階層的一種普遍信仰,半壁江山皆以此為投資之道。故而,一旦房價風云突變,下跌之勢出現,其返貧效果無異于雙重打擊,令人唏噓不已。
年初,一位深圳的朋友不惜跨越千山萬水,飛抵襄陽,與我共敘舊情。他談及那些于2020至2021年間,滿懷信心加杠桿購房的友人,如何在2023至2024年房價暴跌的浪潮中紛紛折戟沉沙,資產縮水,生活陷入困頓,而他則如同命運的寵兒,在2023年初至2024年中,果斷出手,成功拋售了兩處房產,避開了這場風暴。
那么我們不妨以數據為鏡,審視深圳近5年的二手住宅市場。依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同比下跌的態勢,直至2024年才初露端倪,且跌幅最大的月份也僅為12%。若觀環比,數據則波瀾不驚,大多在正負1%之間徘徊。如此微小的價格波動,竟能引發破產返貧的連鎖反應,這不禁讓人心生疑惑,是否有些言過其實。
換個角度審視,我們仍以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為依據。假設2021年5月的深圳房價指數為基準值100,自那時起至今日,深圳二手住宅價格究竟下跌了多少?答案揭曉,跌幅竟達16%。換言之,在過去的4年里,深圳二手住宅價格整體下跌了16%。請注意,這是整體下跌的幅度,而非個別案例。
當然,我們也深知,在房價飆升的歲月里,如2006至2007年、2015至2017年,統計部門總能巧妙地選取漲幅較小的樣本,以平衡整體數據。同樣的,在房價下跌的近三年里,他們亦能尋覓到跌幅有限的個案,以此彰顯我國房地產市場穩健向好的大局觀。這種精妙的平衡術不禁讓人嘆為觀止,也讓人對數據的解讀多了幾分審慎與思考。
據官方統計局的嚴謹數據顯示,住宅價格下滑了16%。若依據常規樣本發布流程解讀,這意味著部分區域房價或許僅輕微下調約5%。毋庸置疑的是,必然有更多住房的價格跌幅遠超此數,直逼20%,乃至30%的深淵。
耐人尋味的是,回溯至深圳,在2020至2021年間,經歷了房地產小陽春,無數懷揣著房產致富夢的普通民眾紛紛涉足開發貸、金銀貸等高杠桿游戲,其杠桿倍數往往以5倍為起點,而房貸則如枷鎖一般,一旦背負,便是漫長的30年光景。
在此情境之下,房價的任何風吹草動都足以令人心驚膽戰。不必說30%的跌幅,足以令這些高杠桿者破產,即便是20%的下滑,也足以讓他們的凈資產近乎清零,一切努力化為烏有。
而今5月份的房價數據再度如一記重錘,預示著房價或步入加速下滑的快車道。對于深圳而言,若此趨勢持續,那么可以斷言那些在2020至2021年間冒險高杠桿購房的群體,或將集體面臨資產縮水的嚴峻現實,重返貧困。
更為引人深思的是,深圳的遭遇是否只是個案。回顧2015至2021年間,那場席卷全國的房地產狂熱,幾乎每一座大城市都仿佛深圳的翻版,杠桿無處不在。無數進城青年不惜傾盡6個錢包之力,透支未來數十年的收入,以高杠桿換取那座看似永不貶值的鋼筋混凝土囚籠。
試問,過去三年多來,根據大家的親身經歷與觀察,在評論區與彈幕中,我們能數出多少城市的房價調整幅度超過了20%,乃至30%,市場總能在不經意間展現出其最為諷刺的一面。
當統計局發布這一系列房價數據時,A股市場中的房地產相關板塊卻在周一逆勢上揚,上演了一場令人費解的火中取利,這莫非是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舞蹈?實則不然,這只是部分資金敏銳洞察到了問題的嚴峻性,他們預判社會難以承受房價持續暴跌,于是押注政府即將出臺大規模救市政策的可能。
畢竟,在中國,與許多國家的有限住房貸款責任不同,居民個人的購房貸款在法律上承擔著無限連帶責任。若房價繼續大幅下滑,其連鎖反應之劇烈,恐非我們所愿見。
或許您愿意嘗試進行一個理性的推測嗎?去設想一下,在那個不易察覺的數字背后,究竟隱藏著多少個體以及多少個家庭,他們正苦苦掙扎于無法償還銀行房貸的邊緣,最終不得不面對資產清零、生活重返貧困的殘酷現實。這不僅僅是一串冰冷的數字,而是承載著無數悲歡離合、夢想破滅的人生軌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