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有些孩子從小就很“乖”,說話輕聲細語,很會察言觀色。遇到事情,會先看向父母,尋求幫助。
其實,這樣的乖孩子,就沒什么靈氣了,以后也難有大出息!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他們首先是不夠勇敢的。遇到事情后,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只是依賴家長、老師、同學的幫助。
這樣的孩子,在幼兒園、小學,還看不出差距,進入初高中后,就明顯能看出來了。
從小被壓抑天性,進入青春期也會進入兩個極端,要么還是很聽話,一言不發,要么總是頂撞父母,內心的小怪獸開始作妖。
碰上這樣的孩子,你會不會頭疼?
“乖”孩子的靈氣已經不在了
小區廣場經常有媽媽們一起遛孩子,娃跑去玩,家長就在旁邊聊天。有位媽媽講了一個很有哲理的故事,讓我忽然明白,她家女兒為啥總是滿眼希望,充滿靈氣的。
上面這張圖,就是那位媽媽講給我們聽的故事。
而這個過程中,她的女兒經常過來打擾,一會兒撲進媽媽的懷里,一會兒喊一聲“媽媽”。
讓我吃驚的是,女兒每一次的“撲進懷里”,這位媽媽都會回應一下,拍拍女兒的后背;女兒每一聲“媽媽”,她都會像第一次聽到寶寶喊媽媽那樣驚喜地回應“哎……”
所以,孩子身上的靈氣到底是什么?翅膀又是什么?其實就是每一次需求都能被滿足,而滋生出來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那些“乖”孩子,因為得不到回應,就會變得更懂事一些,眼神沒有渴望,表情沒有變化。因為他們知道,不鬧,才會被夸“懂事”、“乖”。
我認為,不是他們身上的靈氣消失了,而是父母、家庭教育的影響,潛移默化把孩子塑造成了這個樣子。
回應也是看見
《每個孩子都應該被看見》這本書中有句話:就有了光,而看見,就是回應。孩子們的成長需要愛、需要被看見,如果孩子的行為沒有得到回應,對她來說,那就是最絕望的事情。
比如,當孩子考了不好的分數回到家,如果你能認可他的努力,并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相信孩子內心一定被你的愛滋養,說不定下次成績考的更好了。
如果看到孩子的分數不好,馬上就劈頭蓋臉訓一頓,結果會是怎樣呢?
可能,孩子以后慢慢變“乖”了,什么也不和你說了。
二寶有次放學回家跟我說,咱也不知道咋了,就拿了個A+,言語間的小得意,表現得不能再明顯了。
我知道,他在等我夸他。因為,這是他一整個學期,第一次拿到A+,平時總是會出錯。我趕緊送上一個大抱抱+拍拍小腦袋+一句彩虹屁:“這小孩,是誰家的呀!怎么這么厲害呢?”
他有點不好意思了:“你們家的呀!”
當孩子的情感需求被滿足,安全感建立得更穩固,自信心也會提升不少。因為,他覺得自己被看見了!
但如果家長無視孩子的需求,則可能會讓他陷入自我懷疑和極度內耗中,內心的不配得感、缺失感也更重了。
別把孩子身上的“靈氣”養沒了
我認為,“靈氣”是孩子身上獨有的寶貴品質。而我們家長要珍惜,爭取把孩子養得更有“靈氣”一些!
那么,具體怎么做呢?分享三點,或許能幫到你!
√ 盡可能提供豐富的成長環境
現在孩子大多數都被作業、補習班捆綁,每天除了寫作業,就是視頻打卡學習,自己玩的時間都少。
所以,作為家長,可以在周末、假期,陪孩子走走,接觸一下大自然,感受真實的生活環境,幫孩子豐富靈魂、開闊眼界。
還可以帶他去參觀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跟歷史、人文做深度接觸,你會發現,這樣的孩子,氣質都跟普通娃不一樣。
√ 保持真誠地回應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回應態度,就是他構建內在自我的過程。如果父母態度敷衍,他會覺得自己不配被好好愛,沒有什么存在感。
所以,請記得,回應孩子的需求,真誠地回應。哪怕只是一個眼神,也能帶給孩子莫大的鼓勵。
√ 把自主權還給孩子
這里說的自主權,是在一些小事情上,孩子的自主決定權。
比如,要不要換一套衣服?要不要買幾張卡牌?要不要先寫完作業再玩?有自主權的孩子,做事殺伐果斷,也有獨立的思考能力。
畢竟,父母終究要慢慢放手的,趁著孩子正在成長,可以先試試在小事情上“放手”,讓他自己做決定,自己承擔后果。
凌晨媽媽來叨叨:
寫到這里,我也在想,真正的孩子是怎樣的?后來我想明白了,是像我們小時候一樣,敢追著風跑,敢撒歡兒歡笑,敢跟小伙伴在泥巴地里打鬧!這才是滾燙、蓬勃的活力啊!但現在我們身邊的孩子,有幾個是這樣的呢?
所以,看完這篇內容后,希望我們父母都能有思考,有改變,守住孩子身上的“靈氣”,幫他們找回“孩子氣”!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